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1.赤县----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的省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他说zd:“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成语出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2. 唐、宋版、元各代京都所治的县。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赤县扬雷声,强项闻至尊。”王琦注:“《通典》:大 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馀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 宋陆游《权仁和县重修先圣庙记》:“学校之设,方自两赤县始。”宋吴自牧《梦粱录·两赤县市镇》:“杭州有县者九,独 钱塘、仁和附郭名曰赤县。”
〈动〉
1、形声。从衣,从果,果亦声。“衣”本指“服装”,转义指“遮羞布”。“果”本指“瓜果e68a84e79fa5e98193365”、“果实”,转义指“成年男女身上长有的类似瓜果的组织(如成年女性的双乳、成年男子的阴茎和阴囊)”。“衣”与“果”联合起来表示“仅仅用布巾遮住羞处”。
本义:成年男女仅仅用遮羞布遮住私处的露体(类似于现代“三点式露体”)。
引申义:身上一丝不挂,私处彻底暴露的露体。
说明:把男女性器官比喻为“瓜果”,说明在遥远的古代也存在“舔阴”行为。
2、同本义 [naked]。
臝,袒也。——《广雅》
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其动物宜臝物。——《周礼·大司徒》
《史记·周本纪》:“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
平怒,乃解衣裸而佐刺船。——《史记·陈丞相世家》
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史记·南越列传》。索隐:“裸,露形也。”
或白昼使臝伏。——《汉书·高五王传》。师古曰:“臝者,露形体也。”
辄立臝立击鼓。——《汉书·江都易王非传》臝诊其尸。——《汉书·董贤传》
3、又如:裸衣(脱衣露体);裸行(赤身露体行走);裸戏(裸身作戏);裸形(裸体);裸国(古国名。属不穿衣服的热带民族);裸尸(使尸骨暴露于野外);裸袒(赤身裸体)。
4、捋,撩 [pull up]。如:裸袖揎拳;裸袖揎衣。
(1)〈形〉红色的 [red]
赤,南方色也。——《说文》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2)〈形〉忠诚;真纯 [loyal;pure]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3)〈形〉裸露 [bare]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韩愈《山石诗》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4)〈形〉空;尽;一无所有 [empty;extreme]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5)〈名〉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south]
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6)〈名〉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Han Dynasty]
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7)〈名〉“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baby]
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8)〈名〉指鲜血 [blood]
如:赤津津(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2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9)〈名〉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10)〈动〉除掉,诛灭 [remove]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