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
通过系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32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鸟虫书的礼器与兵器作品大都随形布势,与器形妙合无间。错彩镂金与戈戟森森相映成趣,笔画的交织组构与鸟虫缀蚀编织出一个个极富想像力与创造性的空间,使人涵泳无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最大特征时候出现了新的制作工艺,尤其是春秋中晚期失蜡法的出现,使青铜艺术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出现了一批新奇清秀的器形,做工精雕细镂、玲珑剔透 、瑰丽典重,异常的典雅辉煌。
铜式铸镶法、嵌错法、鎏金、刻镂、锻打、铆接等多种工艺的到来空前的发展,该时期的青铜工艺品呈现出多样性,种类繁多,造型美观,图样花纹翻新,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扩展资料
春秋早期的器物形制城西西周的体制,基本与西周晚期特征相同。流行列国之器,如鼎、簋、簠等与西周后期器相同。酒器扁方体壶较多见,造型厚重质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0,此时的列鼎常辅以簋、鬲、簠、壶、尊等器物成组出现。器物功能开始向生活实用器皿转变。
春秋中晚期,宴乐、骑射、狩猎及水陆攻战为题材的青铜任务活动画像纹,反映社会活动的团在青铜器上首次出现。春秋晚期流行有盖的附耳鼎,新出现了敦、缶、扁壶、鉴、杯、卮等新颖的器物。
战国时期的器物形制崇尚精巧细致,器物制作精致,胎壁均薄,规矩,纹饰的纤细繁缛是前所未有的。新颖器类频现。日用工艺品铜镜、带勾、铜灯、铜玺印章等大量出现。
特别是铜镜的制作极富特色,镜体薄,图案精美,犹如织锦缎面。此时纹饰的构图,由各种动物纹向几何纹转变,用精细繁缛的装饰手法将传统的龙、蛇等纹饰微型化。战国晚期出现了大量流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朴实用器物。
战国时期,楚地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主要的特点是承受的失蜡法的运用,器体出现精雕细镂的镂空装饰与繁密大花纹,在器物上攀附众多圆雕动物形象,如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铸工精良的铜禁,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方鉴缶等,一批镂空楚器精美绝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艺术
春秋中期还出现了一种鸟虫书,是以鸟、虫、鱼为修饰图案的美术字体,主要流行于春秋中后期,于战国时达到鼎盛,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把以鸟、虫、鱼为修饰图案的美术字体统称为“鸟虫书”。将“鸟虫书”作为语言符号与象形文字即汉字一同解读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鸟虫书”不仅出现在玺印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
鸟虫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附加鸟形作装饰。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
鸟虫书几乎都出于楚系,除少量的礼器如者氿钟、王子午鼎等,又多施于兵器。楚国的有楚王酓璋戈、敚戟等,曾国的有曾侯乙戈戟等,吴国的有王子于戈、大王光戈、攻吾王光剑等,越国的有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句剑、越王州句矛、越王大子矛等,蔡国的有蔡侯产剑、蔡公子加戈等,宋国的有宋公翀戈、宋公得戈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2等。
以上作品大都随形布势,与器形妙合无间。错彩镂金与戈戟森森相映成趣,笔画的交织组构与鸟虫缀蚀编织出一个个极富想象力与创造性的空间,使人遐想无尽。
总之,古玺篆刻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朴素的审美观,也为后来的秦汉印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历代篆刻家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从而发展成为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的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