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说”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就展开了激烈的争鸣。然而,他们还是有一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2个共同点:希望富有善心、多行善事的人多起来。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学习,人可改恶为善。孟子认为,善心中最重要的是“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之心。
这种不忍之心本是我们中华民族善良天性中的灿烂光环。千百年来,多少诗文在歌颂它,多少诗文则鞭鞑它的反面——残忍。不忍和残忍的对立斗争也延续了千百年。所以,重读冰心七十年前写的短诗《不忍》,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忍》诗中,连续用五个小节、每小节四行的诗句,向读者亮出五种应予珍爱的景、物:辛苦的工程(蛛网)、窗外的光明、幽深的诗情、无聊的慰安(花上落叶)和自然的牵萦(月下的印象)。善良的人们呐,怎么会破坏这些温馨美好的事物呢?
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先用“破坏”这些美好事物的写法,说“我”“用小杖”挑破了蛛网,“用重帘”隐没了光明,“用微火”烧毁了诗情,“用冰水”洗荡了慰安,“用矫决的词儿”斩绝了自然的牵萦……直读到第六小节,即全诗最后一节时,作者才回湾一转:“这些都是‘不忍’呵”,不忍“破坏”这一切美好、一切温馨、一切光明、一切珍良。
这时,当我们再重读前五小节时,则会自然地在每节第一行的“我用”两字之间,加上“如果”二字,变成了“我如果用小杖”挑破了蛛网,如果用重帘隐没了光明,如果用微火烧毁了诗情,如果用冰水洗荡了慰安,如果用矫决的词儿斩绝了自然的牵萦……而“这些都是‘不忍’啊”! 正因为作者有这样一颗善良的不忍之心,所以,她才在诗末明白而庄严地向上帝、向人类、向全世界宣告——
在渺茫的生命道上,
除了“不忍”,
我对众生
更不能有别的慰藉了。
冰心自幼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多少优美隽永的古诗词叠印于脑海,以至她创作的新诗中都有中国古诗的神韵和灵魂。当然,她不再追求严格的对仗、韵律,但却注意内在的节奏和音乐美。就以《不忍》前五小节来看,每小节的第一、二、三、四行的对映竟是那样的工整而不失自然。每小节的第一行都是“我用××”,第四行都是“一霎时便××了”。第二、三行亦然。特别是第三行的五个字“辛苦的工程”、“窗外的光明”、“幽深的诗情”、“无聊的慰安”和“自然的牵萦”,没有中国古典文学深厚功底的人,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的“新诗”的!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集,
慢慢吟诵,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清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光,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唯独有一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灼热的炉珊边,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入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掩藏它的赧颜。
【赏析】
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所爱恋的对象正值青春年少,有着靓丽的容颜和迷人的风韵。人们常说,“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古往今来,爱情似乎总是与青春、美貌联系在一起。当人们沐浴在爱情的光辉中,脑海里只有当下,总是潜藏着一种拒绝时间、拒绝变化、将瞬间化为永恒的欲望。而诗人偏要穿越悠远的时光隧道,想到红颜少女的垂暮之年,想象她白发苍苍、身躯佝偻的样子。
对一位正享受青春之果的少女宣讲她的暮年,这太残酷了,就像对一个刚出世的儿童说他一定要死一样,但这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这样写并非只是要向她说出这个“真理”,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她表达自己的爱。
诗人仿佛是一个孤独者,远远地、却又执著地注视着,爱恋着那位被人们众星捧月的姑娘,向她献出自己独特的却真正弥足珍贵的爱情,因为别人或真情、或假意的爱,只是爱她的容颜,独有诗人爱着她高贵的灵魂。红颜易老,青春难留,而少女高贵的灵魂、内在的美质却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永驻,就像酒,藏之愈久,味之弥醇,因而诗人的爱情也得以超越时光,超越外在的美丽。
这首爱情诗是独特的,其独特来自诗人独特而真挚的情感,没有这种情感,刻意去别出心裁,只会让人觉得做作。因而,本诗与其说是诗人在想象中讲述少女的暮年,不如说是诗人在向少女、向滔滔流逝的岁月剖白自己天地可鉴的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动我们的正是诗中流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溢出的那股哀伤无望、却又矢志无悔的真挚情感。
最好自己答,你最喜欢哪幅画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加入自己的感受改一下,变成自己的东西多有成就感啊。
《比较》是闻一多关于家庭生活的一首诗歌。所谓“比较”,也就是将自己与别人作对比,看一看彼此有些什么优劣长短。
先是关于“生计”问题的比较。诗人看到,其他的家庭春光融融、鸟啼花发,正是繁荣昌盛的大好时节,而自己呢,“只有一春苦雨与凄风”,整日布满忧愁。结合闻一多当时的处境,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实际。自1925年回国之后,诗人就有一连串的不幸,先是与供职的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刘百昭矛盾重重,正如他在给梁实秋的一封信中说:“我近来懊丧极了。当教务长不是我的事业,现在骑虎难下真叫我为难。”又因为忙于他并不擅长的行政工作,而不得不将他所喜爱的诗歌撇在了一边,一般说来,对闻一多这样特别看重个人事业的人来说,必然将这方面的喜怒哀乐带入到家庭生活中来,并成为他衡量、判断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尺度,所以说,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总是桐花暗淡柳惺忪”沉闷、压抑、没有生机。
再就是关于妻子的比较。闻一多的妻子是一位平静温和的乡下女子,尽管也念过师范,但在闻一多这位大教授、大诗人面前则肯定是默默无语,难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的人儿她不爱说话”,或许并不是真的不爱说话,只是,在他那光芒万丈的夫君面前,她实在不知说些什么好。“书斋里夜夜给我送烟茶”,这自然是温馨的一幕,但作为夫妻,特别在闻一多这种情感丰沛的艺术家的需要中,仅仅是体贴入微还远远不够,他还渴望着别的一些什么东西,一些来自于精神和灵魂上的东西。早在《红豆》组诗中,闻一多就流露了对未来的家庭生活的担忧:
刻着虫书鸟篆的
一块妖魔的石头,
是我的佩刀底砺石,
也是我爱河里的礁石,
爱人儿啊!
这又是我俩之界石!
而今,当这种担忧已经成为了现实的时候,闻一多又还能说些什么呢?望着“别人家里灯光象是泼溶银”,苦涩就悄悄地袭上心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以上两重意义的“比较”中,闻一多的家庭生活、夫妻生活都明显地处于劣势,让人产生一些酸溜溜的感觉。
不过,写到这里,诗歌的调子却逐渐有了变化。
“别人睡向青山去休息,/我们也一同走入黄泉里”这也就是说,无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2现实还有多少的遗憾,夫妻百头偕老,双双走向死亡却是别无选择的,在这一人生的目标上,我们取得了高度的一致,而其他所有的夫妻也将无可逃避。在人生的终极意义上看,所有“比较”之下的差异便是微不足道的了。不过,建立在人生终极关怀意义上的这一“无差别”的相等,“终究还是勉强了些,因为人并不能永远生活在终极关怀的逻辑当中,生活都是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于是,诗人又进行了一个新的“比较”:“别人堂上的燕子找不着家,/飞到我们檐前骂落花”。也就是说,别人的“家”固然豪华,固然灯红酒绿、莺歌燕舞,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过分“现代”,过分变幻莫测了,失却了自然纯朴的本色,以致燕子这种大自然的吉祥的鸟儿也不知所归了。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家”虽然简陋,虽然贫寒,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现代情趣,但毕竟保存了与自然相融合的特色,所以终究引来了“别人堂上的燕子”,“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大喜事呀!那么,“我们比别人差不差?”当然是不差的!诗歌先抑后扬,最后不紧不慢,恰到火候地让我们承认了他家庭生活的特有的情趣、特有的韵致。这样,读者先前的酸溜溜的感觉便一扫而去了,露出一丝会意的微笑,并不是我们都真的接受了闻一多的逻辑,诚服了他的理论,而是,通过他的这番用心良苦的叙述,我们真正地理解了中国知识分子生存之苦、而又苦中作乐的特殊的精神状态,这一心境又并非特指家庭生活、夫妻生活,在我们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何尝没有遇到过“苦大于乐”的时候,但是,因为种种人力所不能解决的原因,我们似乎很难象西方人那样个性毕露,不依不饶,非要撞个鱼死网破不可,更多的时候还是委委屈屈的“苦中作乐”,尽管这的确过于窝囊,过于懦弱,但却被许许多多的忠厚老实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效行,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