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不叫,但是有这个词“中国”一词的历史含义与变迁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8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爱国方面的词语:
为国捐躯、光荣就义、为国殉节、名垂青史、
万古流芳、以身许国、精忠报国、赤胆忠心、
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碧血丹心、为国捐躯、
忠心耿耿、为国尽忠、殉节报国、战死沙场、
血洒疆场、等
五湖四海 :[wǔ hú sì hǎi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九州方圆 :“九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州”这个词,最早见于《禹贡》这本书,相传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方圆”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四面八方 :sì miàn bā fāng泛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四面指东南西北,八方指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赤县神州:chì xiàn shén zhōu中国的别称。
中华大地:zhōng huá dà dì 中国的土地。
长城内外:zhǎng chéng nèi wài华北、西北广大地区,一般与“大江南北”配合使用
大江南北:dà jiāng nán běi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塞北江南:sāi běi jiāng nán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 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华夏神州:huá xià shén zhōu中国古代叫赤县神州,关于华夏,说法众多,有一种说法是,华夏是2个人的名字,华是舜,名重华,夏是大禹,封夏伯
四面八方:sì miàn bā fāng 1.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指四周围。 八方:1.四方和四隅。 2.泛指各方。
【赤心报国】: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zd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赤心奉国】: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丹心碧血】:丹心:红版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权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福国利民】:福:护佑。为国家和人民造福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