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家丑不可外扬就是说家庭内部矛盾内部解决,不可以大嘴巴到处说的意思。
解释:家庭内部发生的问题需要自己或内部解决,不能向外人宣扬,给外人说了会遭到算计或耻笑。丑:羞耻;扬:宣扬,传播。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化城鉴如何是各尚家风?’曰:‘不欲说。‘曰:‘为甚如此?’曰:‘家丑不外扬。’”
释义:僧人问:“化城如何判断各自的家风?”回答说:“不方便说。”僧人继续问:“为什么不想说?”回答说:“家庭内部发生的问题需要自己或内部解决,不能向外人宣扬。”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家丑不可外谈;
【用法】: 作宾语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7、分句;指家庭不体面的事不应宣扬;
【英语翻译】:Do not wash your dirty linen in public.
《五灯元会》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智慧,传灯意味着传法。“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灯相传,光明不断,即是禅宗的要旨。
作者释普济是宋代高僧。雍州北山互人。初出家依止圆禅师。仪轨行法。独处林野不宿人世。跏坐修禅至于没齿。
“家丑不可外扬”说明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显然,这本难念的“经”里就可能藏圬纳垢,或者说,隐含了家丑。我们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亲情,以家人一体感为基础,我们每一位家庭成员自然倾向将家丑看成自己的丑事,同时也将每一位家庭成员个人的丑事看成家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愿意将家丑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的历史典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家庭血统,门第尊卑。官位高低、社会地位全由此决定。所以,门阀观念相当浓厚。另一方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也越来越严。
由于一些名门望族的男女,享受世袭,不愁衣食,不免饱暖思淫欲,常有不婚而孕、叔嫂相好、翁媳私通等丑事发生。这些事一旦传扬出去,就会受到褫夺官职爵位,沦为平民的惩罚。
所以,一些名门大家一旦出丑,便捂着盖着,并制定家规:家中丑事不可向外张扬。时间一长,这种家规不仅上层社会普遍采纳,一些平民也相袭而行,故形成俗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这句话主要来自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当时的那些名门望族规定如果说他们的家族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好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2事情,一定不能够泄露出去。因为当时他们讲究门第尊贵,他们的官职很高,所以社会地位十分的高,所以说门阀的观念很厚重,封建礼教也很严格。所以一旦如果家庭之内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的话,他们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
之所以家丑不可外扬,我们可以想一想,因为人是比较容易情绪化的生物,做了很多的事情都会后悔,但后悔的话也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必须要冷静的去感受,如果说一个人把家里的家丑讲出来,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好处的,就是大不了为了撒气而已。但是人家肯定会瞧不起你,觉得你的家庭出现了这种种不好的东西,那么你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肯定也脱不了干系,就会疏远你。
家丑也可以说称为家事,家事只要自己的人知道就可以了,不必要大肆的宣扬出去让周围的人都知道,这样对你自己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自己家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那是你们家族自己的事情,你如果说需要别人帮助你的话,你可以请求他人,但是没有必要弄得满城风雨,世人皆知。
所以说那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那些大家族,他们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尊严,不想让自己家族内部的那些不好的事情传扬出去。因为一旦传扬出去的话,他们大家族的威望在人们的心中将会降低,所以说家丑不可外扬,就这么流传下来了。而且我们现在也讲究家丑不可外扬,自己家内部的事情没有必要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处理好就好了。
自己家里的丑事,尽量不要让外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