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尘缨】尘俗之事。《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李周翰注:“尘缨,世事也。”唐白居易《长乐亭留别》诗:“尘缨世网重重缚,回顾方知出得难。”明朱鼎《玉镜台记·宴会》:“罔极深恩报未能,孝思郑重利名轻,何心顾恋尘缨。”典
【忽】《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呼骨切,音笏。《说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齐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又《广韵》倏忽也。《尔雅·释诂》尽也。《注》忽然尽貌。《左传·文五年》臯陶庭坚,不祀忽诸。又灭也。《诗·大雅》是绝是忽。《传》忽,灭也。又《集韵》轻也。一蚕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刘德曰》忽,蜘蛛网也。又慢忽也。《後汉·崔駰传》公爱班固而忽崔駰。又忽荒,空无著也。《贾谊·服赋》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又姓。明有忽忠,忽明。又通作曶。《前汉·扬雄传》时人皆曶之。《注》与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汉·古今
【解】《唐韵》《正韵》佳买切《集韵》《韵会》举嶰切,皆上声。《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左传·宣四年》宰夫解鼋。《前汉·汤传》支解人民。《注》谓解其四支也。又《博雅》散也。《玉篇》缓也。《易·解卦注》解,难之散也。《正义》解有两音,一古买反,谓解难之初。一谐买反,谓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缓也。险难解释,物情舒缓,故为解也。《前汉·张耳馀传》今独王,恐天下解也。《注》谓离散其心也。又《玉篇》释也。《仪礼·大射礼·解纲注》解,犹释也。《文心雕龙》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谍。解者,释也。解释
【诚】《唐韵》氏征切《集韵》《韵会》《正韵》时征切,音成。《说文》信也。《广雅》敬也。《增韵》纯也,无伪也,眞实也。《易·乾卦》闲邪存其诚。《疏》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书·太甲》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传》言鬼神不系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眞德秀曰》唐虞时未有诚字,《舜典》允塞卽诚之义。至伊尹告太甲始见诚字。《礼·乐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注》诚者,眞实无妄之谓。又《玉篇》审也。《礼·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注》诚,犹审也。或作成。又郡名。《唐书·地
【堪】《唐韵》口含切《集韵》《韵会》枯含切《正韵》苦含切,音戡。《说文》胜也。又任也,可也。《家语》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羣臣不堪。《羊祜让开府表》臣有何功,可以堪之。又堪舆,天地总名。《范浚心箴》茫茫堪舆,俯仰无垠。又《孟康曰》堪舆,神名,造舆宅书者。又山形奇怪也。《扬雄·蜀都赋》堪当隐倚。又姓。《风俗通》八元仲堪之後。又《说文》地突也。《徐铉注》地穴中出也,据此与龕同。又《集韵》楚锦切,音墋。土也。一曰不淸澄。 通作勘,戡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5。别作龕。《正字通》经传错互者,因声近而譌。
【喜】〔古文〕憘歖《唐韵》虚里切《集韵》《韵会》许已切《正韵》许里切,音蟢。《尔雅·释诂》喜,乐也。《玉篇》悦也。《书·益稷》股肱喜哉。《易·否卦》先否後喜。又闻喜,县名。又姓。《正字通》元顺帝时喜同,明正统中喜宁。又《集韵》虚其切,音僖。末喜,有施氏女名。《晋语》夏桀伐有施氏,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又《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鸟致贻女何喜。《注》喜叶音羲。又《集韵》许记切,与憙同。好也。《诗·小雅》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注》载叶子利反,喜读去声。《前汉·广陵王传》何用为乐心所喜,出入无悰为
原文: 臣伏闻恩诏,拔臣使同台司。臣自出身以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任。常以智力不可顿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悚,以荣为忧。臣闻古人之言,德未为人所服而受高爵,则使才臣不进;功未为人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今臣身托外戚,事连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
而猥降发中之诏,加非次之荣。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身辱高位,倾覆寻至,愿守先人弊庐,岂可得哉!违命诚忤天威,曲从即复若此。盖闻古人申于见知,大臣之节,不可则止。臣虽小人,敢缘所蒙,念存斯义。
今天下自服化以来,方渐八年,虽侧席求贤,不遗幽贱,然臣不尔推有德,达有功,使圣听知胜臣者多,未达者不少。假令有遗德于版筑之下,有隐才于屠钓之间,而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
臣忝窃虽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极宠,等宰辅之高位也。且臣虽所见者狭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6,据今光禄大夫李憙执节高亮,在公正色;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光禄大夫李胤清亮简素,立身在朝,皆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
是以誓心守节,无苟进之志。今道路行通,方隅多事,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不尔留连,必于外虞有阙。匹夫之志,有不可夺。
注释:
使同台司:即开府仪同三司。开府的意思是可以自开幕府,自选幕僚;仪同三司的意思是享受与三公(司空、司马、司徒)同等的待遇。魏晋南北朝时,“开府仪同三司”其实只是一个荣耀的虚衔。
译文:
臣听闻陛下恩宠,提拔臣开府仪同三司。臣自出仕以来,已历十几年,受任于朝野内外,每每担当及其显赫重要的职务。臣常以为依靠才智职位不能立刻被提升;依靠恩宠职位很难长久的保持;臣朝夕胆战心惊,为了自己的殊荣而担忧。臣听古人说,道德没有为众人所信服而获封高官,会导致有才干的大臣不再进取;功劳没有为众人所承认的人享受厚禄,会导致勤劳的大臣不再勤勉。今天臣身为外戚,陛下对臣,恩宠连连,臣实在以过宠为患,不以冷落为忧。
陛下现又对我下恩宠的诏书,加显要的殊荣。臣有什么功劳可以承受,凭什么可以心安理得。我恐怕辱没了高官厚禄,危险的时候就要到了;我只愿守着前人的漏室,难道就不可以满足吗?违抗圣命固然是忤逆天威,但如果假意迎合不也是一样吗?臣曾听闻古人贵有自知之明,大臣的权位,不适当就要阻止。臣虽是小人,还是愿意沿着前人的启蒙,顾念保存他们的高义。
今天下自(晋朝)归化以来,方才八年,虽然陛下诚心求贤,不论贵贱;然而臣还是不能多举荐有品德有功劳的能臣,使陛下知道德才胜过臣的人多,不如臣的人少。假如有高德的人被遗落在市井之间,有贤才的人隐居在江湖之内,而我朝廷议却不以嘉奖臣为过错,臣受嘉奖而不觉得惭愧,那问题难道不是很严重吗?
臣荣幸为官虽然时间很长,但从未像今天这样身兼文武的要职,官居宰辅的高位。而且臣尽管看见的能臣不多,但我可以作证今天的光禄大夫李憙(xǐ)高风亮节,公私分明;光禄大夫鲁芝洁身自好,与朝臣相处,和而不同;光禄大夫李胤勤俭节约,在工作岗位上,从来一丝不苟,始终依礼而行。他们虽然都历任朝野内外的职务,与寒族子弟一样历经考验,可还是不能得到我这样的恩宠;臣不如他们却得到高官厚禄,怎么不是阻塞了天下人对朝廷的期望,降低了陛下身上的光芒吗?
臣发誓守此穷节,没有苟且升官的打算。如今与吴国道路相通,边境多事,臣乞求陛下保留臣现在的职务,以便臣能尽快赶回军中。如果再这样停留,必然导致对吴国的军事准备出现缺陷。臣一介匹夫的心愿,也是不会改变的。
泰安历史名人 鲍叔牙(生卒不详) 鲁国平阳(今新泰市汶南镇鲍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称。少年时与管仲友善,两人合伙经商,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鲍叔牙从不计较,这就是有名的“管鲍分金”故事。齐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想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力劝桓公释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齐国成为强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少鲍叔能知人也。”
柳下惠(生卒不详)展氏,名获,字禽,又字季,春秋时鲁国大夫,曾为士师(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5掌管刑狱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遂姓柳氏,谥号惠,称柳下惠。他博文达理,外和内介,以善于讲究礼节著称于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提,称赞他是“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和圣”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称。《荀子·大略》还记载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于是后人将其誉为作风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后,葬在柳下村北,紧濒汶水,历代对其墓都妥为保护,至清代,墓犹高如山陵,俗称“王坟”。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圣故里”、“柳下书堂”古碑依在。
柳下跖(生卒不详) 姓展,名雄,鲁国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人。“跖”,本指赤脚的奴隶,因他住在西柳,故称柳下跖。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曾领导奴隶起义,“从卒九千人”。孔子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荀子也赞扬他“名声如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史记》中称“其徒颂义无穷”。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在新泰放城,还有传为柳下跖开凿的九龙口等。
师旷(生卒不详)字子野,春秋时期鲁国平阳(今新泰市北师乡北师村)人,晋国乐师。他精通音律,认为奏乐可卜吉凶,音乐可兴邦,亦可覆国,靡靡之音不可妄听。他曾劝谏晋平公不要听商纣王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听。结果晋国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国力大损。师旷也十分关心政治,他认为治国“惟仁义为本”“君必惠民”。晚年潜心研究音乐,不幸熏瞎双目。卒后葬于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师旷庙。
左丘明(约前540~前452)鲁国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春秋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著有《左传》、《国语》,前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者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均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孔子视左丘明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左丘明病世后,人们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钟离春(生卒不详)战国时无盐邑(今东平县)人,著名才女。她关注国家大事,曾当面指出齐宣王政治上的“四失”。宣王听了非常感动,当即让她坐车入宫,拜为无盐君,立为后。宣王据其言拆渐台、罢女乐、退诌谀、纳忠言、选兵马,用田婴为相国,以邹人孟轲为上宾,齐国从此成为强国。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宁阳(今宁阳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其五言诗颇负盛名,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掾属,行文才思隽锐。与曹植齐名,性格倔强。曹丕举行宴会,因“犯”礼制被曹丕以不敬罪下狱。后复起用为吏。不久染瘟疫病逝。后人将刘桢、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新泰地名来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晋武帝所改。羊祜出生显贵, 265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都督,管理荆州军事,垦田积粮深得百姓拥护,远近人皆来归降。他不居功,拒绝晋升,曾上奏著名的《让开府表》。278年病逝。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赞其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僧朗(生卒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泰山佛教的传入者,北朝高僧。前秦苻坚皇始元年(351),移居泰山传经,“孜孜训诱,劳不知倦”,在泰山地区影响很大。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他创立了海岱间第一座佛庙,后寺庙改称灵岩寺,成为唐宋间国内四大名刹之一。朗公寺的开拓,一度带来泰山佛教的兴盛,谷山玉泉寺、神宝寺、普照寺等大多在北朝后期相继建立。
程咬金(?~665)又改名知节,唐初济州东阿(今东平县斑鸠店镇)人,隋唐时著名将领。程咬金为灭隋兴唐,屡建伟功,其故事被采入《响马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清《泰安府志·古迹》载东平县斑鸠店镇有程卢公衣冠冢。斑鸠店村还有程咬金庙,庙前楹柱镌联云:“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锋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
梁灏(962~1004)字太素,郓州须城(今东平县州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雍熙二年(985)中状元。他关心国事,曾作《听政箴》献给真宗皇帝。北辽兴兵犯境时,灏主张“明赏罚,斩懦将,重用武勇谋略之士”,很受好评。灏有吏才,每进朝奏对,词辩明敏,真宗非常赞赏。景德元年(1004)病卒。有文集十五卷。
梁固(985~1019)字仲坚,梁灏子。自幼好学,曾著《汉春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中状元,后人称颂梁灏、梁固父子状元,在东平州城建有“父子状元”坊。梁固有吏才,马元方主掌三司,办事粗率,梁固常受命断案,因判案公正,当时被称为“平审”。年三十四岁病卒。有文集十卷。
钱乙(1035~1117)字仲阳,宋代东平郡(今东平县)人,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惜已失传。其弟子阎季忠搜集钱乙论述、医案、处方及各种资料,于公元1119年整理编辑而成《小儿药证直诀》。该书比欧州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钱乙对儿科医学贡献卓著,后人称其为“儿科之圣”。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祖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后随父迁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岱岳区邓家庄)。金代文学家、书法家。著有《竹溪集》(30卷)、《钟鼎集韵》,《竹溪集》已佚。党怀英入仕前隐居徂徕山,筑竹溪庵,读书吟诗。现徂徕山上竹溪庵遗址犹存,庵旁有其篆书“竹溪”二字石刻。他还工书法,有“独步金代”美誉。当时泰山一带碑刻多出其手笔。现存碑刻如岱庙“金重修东岳庙碑”的篆书题额以及谷山寺碑、天封寺碑皆为怀英手迹。大安三年(1211年)卒,葬于奉符城南四十里(今泰安市岱岳区北集坡乡西旺村),享年七十八岁,谥号文献。
张志纯(1220~1316)字布山,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有张炼师之称。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张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曾任东岳庙住持;元中统三年(1216),被宣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路道教都提点;后又策划监修泰山南天门工程。他喜爱诗词,是当时著名诗人,《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诗篇讴歌了东岳泰山的秀丽风光。晚年,上书皇帝重修蒿里山神祠,获准,未峻即逝。
王祯(生卒年不详) 字伯善,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木活字印刷术的创造者。曾任泰安州教授,重视教育事业。著有37卷农学巨著——《农书》(现存36卷),该书是一部从全国范围总结农业生产的农书,分三部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于皇庆二年(1313)刊行(明初收入《永乐大典》)。印刷《农书》时创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一百部;又创造转轮排字盘,活字以韵排列,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极方便。还撰写了《造活字印书法》,绘制《活字板韵输图》附载《农书》内,成为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此外,对冶炼技术也有发明创新。善篆书、善诗文,著有《农务集》。
萧大亨(1531~1612)字夏卿,号岳峰。祖籍肥城安驾庄镇夏辉村,后随父迁居泰安州放城(今新泰市放城)。著有《岳峰萧公奏议》、《夷俗记》等书。隆庆六年(1572),萧大亨因念母上书请归养,五百里外闻母病殁,披发赤足,徒步日行百余里奔丧,居丧尽哀,内外称孝。萧大亨重视保护泰山名胜古迹,泰山道士昝复明在凌汉峰下建三阳庵,萧大亨为其撰碑记,今碑石犹存。他还主持移建了岱东四阳庵,为岱阴碧峰寺撰立《重修佛殿碑记》。在他为《泰安州志》题的序中,对泰山历史文化给予高度称誉。万历四十年(1612)卒。明神宗敕令在岱阳金牛山下为其建墓,今石坊、石仪、石表尚存。
萧协中(?~1644)字公黼,萧大亨次子,明末著名泰山学者。他自幼工于诗赋,十八岁时因作《绿远楼赋》而蜚声文坛,后以父荫入仕。崇祯末年,致仕还乡,寓居泰安城酝檀园,致力于泰山地理风物的研究。甲申,泰安城被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协中投井自杀。著有《酝檀集》、《泰山小史》等书。其中,《泰山小史》“以名胜为纲,每目叙其大略,词简意赅”,收入泰山名胜及名人150余条,每条之下,均作题咏,而且书中记录了一些泰山史料如半山亭秦篆等,对泰山史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泰山五贤
孙复(992~1057)字明复,北宋初学者,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讲学,世称泰山先生。鲁人自石介而下,皆师事之。范仲淹、富弼言称孙复道德经术宜在朝廷,于是由布衣拜秘书郎、国子监直讲,累官至殿中丞。孙复治《春秋》,著《春秋尊王发微》12卷。与石介、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排斥佛老,抨击祸福报应学说。嘉佑二年(1057)卒,葬于东平。欧阳修作《孙明复先生墓志铭》。旧志载,孙复还著有《睢阳子》10卷、《春秋总论》3卷。金大定间,在岱庙东建鲁两先生祠,祀孙复与石介,后移泰城东南隅。明嘉靖年间,佥事卢问在讲学处(今五贤祠旧址)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后加奉胡瑗,称三贤祠。三人并称“宋初三先生”。清道光九年(1829),县令徐宗干又奉宋焘、赵国麟入三贤祠,合称为五贤祠。后人将孙复列为泰山五贤之首。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学者。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故居在徂徕山西北之桥沟村。曾讲学徂徕山下,世称徂徕先生。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任郓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职期间结识孙复,并引为知己,帮助他到泰山讲学,拜其为师。景佑三年(1036),任嘉州军事判官,因母亲去世,归家奔丧。居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下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庆历二年(1042)夏,服丧期满,召为国子监直讲。庆历新政时,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积极拥护改革。新政失败后,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迫出任濮州通判。庆历五年(1045)卒,葬于徂徕山下。欧阳修作《徂徕先生墓志铭》。著有《徂徕先生文集》。泰山五贤之一。
胡瑗(生卒不详)字翼之,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世居陕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曾与孙复、石介讲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不拆阅即投涧中。现五贤祠旧址东有“胡安定先生投书处”刻石,称投书涧。后执教太学,四方之士来学者,学舍竞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著有《论语说》、《周易口义》、《景佑乐仪》等书。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泰山五贤之一。
宋焘(1572~1614)字岱倪,号泽田、青岩,泰安孝门村(今肥城孝门)人。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学政。多次仗义直谏,惹怒神宗,被贬为定州刺官,不久辞职隐乡。在青岩居建书院讲学,搜寻岱故,编著《泰山纪事》、《岱下小史》等,另有诗集《青岩居草》、《落花钱韵》等。万历四十二年(1614)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泰山五贤之一。
赵国麟(1673~1751)字仁圃,号拙庵,泰安人。清代名臣。少时家贫,好学。清康熙年间进士,历任福建、安徽巡抚,刑部、礼部尚书兼领国子监事、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后辞官返里,隐居读书。为启迪后学,在宋焘青岩居故址创办青岩义社,后易名青岩书院,是泰山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著有《云月砚轩古体诗稿》、《调皖纪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学困知录》、《文统类编》等。泰山五贤之一。
唐仲冕(1753~1827)字六枳,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原籍善化(今湖南长沙),后客居肥城县(今肥城市)涧北村。清代著名泰山学者。著有《岱览》、《陶山文录》、《陶山诗录》等。他主持泰山书院其间,曾参与重修《泰安县志》。他探访泰山名胜,遍览泰山典籍,历时12载编撰《岱览》(32卷)一书。全书层次明晰,稽考精审,图文并茂。史学家钱大昕为此书题诗:“东岱寰中秀,图经手自编。群山收一览,五岳独自先。”道光七年(1827)病卒,其子遵遗嘱将其归葬肥城陶山。
毛澄(1843~1906)字蜀云、又字叔云,四川仁寿人。著有《稚解诗集》等书。毛澄曾三任泰安知县,在任期间,致力泰山的保护和开发,兴新学,倡新风,为世人称颂。光绪十九年(1893),岱庙的秦篆刻石失盗,毛澄下令搜寻,查得原石后,移存道院,派人严加看护,幸存至今。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捐银千两重修“和圣墓”。毛澄还发动泰安各界在泰山大面积植树造林,重修蒿里山神祠、对岱亭、环翠亭等。在黑龙潭新建西溪石亭,在云步桥新建酌泉亭,现都已成为著名景点。毛澄注意革除陋俗,他将岱顶舍身崖改为爱身崖,还查封斗母宫,派道士住持。毛澄重视文化教育,在天书观旧址创办高小学堂,在泰山上书院旧址创办师范学堂,先后在全县创办初等小学堂185处。为启迪民智,还在岱庙创办阅报所。1913年,山东提学陈荣昌撰立《泰安令毛君兴学记》,对其振兴教育事业的政绩给予高度评价。光绪三十四年毛澄卒于滕县任所。
王价藩(1865~1934)字荩臣,又字建屏,号退轩。祖籍四川成都,清咸丰年间随父落籍泰安。先后主办过醴泉义塾、图书社,与范明枢合力创办县劝学所、宣传所等。民国初年,创办泰安女子小学堂,任校长。晚年热心于泰山文献的搜集整理,悉心征集泰山史料。时《泰山述记》版本已不多见,他赴济南辗转借抄,凡8年始得补齐。历经30年,积书8000余卷,以草屋3间藏之,曰“仅好书斋”。时人赵正印称其“凡乡先哲之著述佚文,莫不收藏编录,泰山文献赖以保存”。他还曾担任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分纂。一生编著书13种,计60册;抄书66种,计150余册,有《泰山名胜》、《泰山述记》等。搜集泰山文献50余种,有《泰安州志》、《泰山小史》等。他从搜集整理的文献中遴选40种、110卷,编辑《泰山丛书》,事未竟病殁。由其子亨豫克承父业。
范明枢(1866~1947)名昌麟,又名炳辰,原泰安县元宝街徐家花园人。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在泰安、济南、菏泽、曲阜等地建学堂、办书社。1933年,协助冯玉祥在泰山前麓创办武训小学15处。“七七”事变后,他呼吁广大民众进行抗日,在西麻塔召开的抗日周年纪念大会上,跪在鹅卵石滩上领众宣誓。1946年6月17日,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已81岁。范明枢一生乐与青年接触,故有“老青年”雅称。他还关心农业及公益事业,农民尤喜与他交谈。1947年10月病逝乐陵县。1950年移葬于泰山前麓。谢觉哉为其墓碑亲题:“永远是人民的老师!”林柏渠为其墓碑亲题:“革命老人永垂不朽!”
赵新儒(1876~1952)原名赵正印,泰安县城(今泰城)人。著名泰山学者。幼年列名僧籍,为普照寺俗徒,法名义琳。1903年乡试中解元,旋赴日本留学,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1911年任山东提学使司,主办《齐鲁公报》,宣传革命,遭通缉,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历任山东省教育会长、师范学堂监督等职。袁世凯称帝,他借议论时尚予以抨击。张勋复辟后去职,闲居北平。1926年他积极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参与南北合作事宜。军阀混战期间,泰山文物古迹遭破坏,他多次登山,逐段勘估,拟订修缮计划,相继修复岱庙大殿、围墙、包公祠、五贤祠及中天门到南天门盘道,并将岱庙大殿内壁画护以铁栏。在整修过程中,结合实地考查,他悉心稽查文献,摅述所见,著成《经石峪考》、《泰山灾石记》(未付梓)、《新刻泰山小史》、《新儒联语录》等书和文稿,刊行《石塘老人文集勘本》。“七七”事变后,他流亡四川,1952年卒于绵阳。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出生于河北青县兴集镇。著名爱国将领。抗日战争开始后,积极主张抗日,与共产党合作,反对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受蒋介石排斥,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寓居泰山普照寺“菊林旧隐”。在泰期间,他关心群众生活,经常给贫苦人民送衣送粮;出资修建大众桥;办小学14所,免费收取穷苦孩子入校读书;组织官兵疏浚、新建大众泉、朝阳泉;引种烟台苹果、肥城佛桃等优良果树。他还以民间疾苦为题材,与赵望云合作48幅诗配画,刻成48通诗画碑,立于天外村科学馆内。为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牺牲的烈士,1933年,在普照寺东北和南部分别建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辛亥革命滦州烈士纪念碑。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1948年9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途中轮船失火遇难。根据其生前愿望,遗骨安葬在泰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为其题写了挽联,郭沫若题墓壁“冯玉祥先生之墓”。
马伯声(1890~1966)原名马骏,回族。民族实业家。祖籍德州,后移居泰安。在萃英中学读书时,跟美传教士学英文,为登泰山的外国人当口语翻译。他善于经营,曾受聘于济南英美烟草公司,后跻身保险业。后又先后在济南建仁丰纱厂,在青州建永年面粉厂、永年电灯厂,仁丰所产“蜘蛛美人”牌原白布与日本纱厂的大五幅布竞争于国际市场。1927年出资在泰城办仁德学校。1937年在泰山南麓创办仁德农场,经营养殖、酿造诸业,并开辟果园,引种优良树种,投资恢复了泰山林业公司。1937年12月避居天津,期间撰有《泰安建设计划》、《仁丰纱厂创办经过》、《工业管理》等著作和文稿。1952年,“五反”运动中,因涉嫌贪污敌伪资产,被法院拘留审查。1966年春病故。
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又字古愚。近代著名建筑师、设计师。东平县人。幼时喜爱绘画。1913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派往美国康南耳(一说康乃尔)大学深造,毕业后被聘为美国建筑大师茂斐的助手,曾协助设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的建筑图样。回国后,又设计了中山陵墓、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由于积劳成疾,在中山陵工程临近尾声时,因脑溢血突发与世长辞。中山灵堂西南休息室里,原有他的浮雕像,抗日战争中雕像不幸丢失,迄今下落不明。
李鹤年(1895~1969)原名李传龄,又名李茂三。早期共产党员之一。肥城市边院镇东向村人。李鹤年出身农民家庭,曾应募去法国当铁路工人,和留法学生先后领导3次罢工。1924年6月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辗转北京、张家口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创办“义武团”开展武装斗争。抗战期间,又积极组织抗日武装,1942年不幸被日伪军逮捕,受尽酷刑,但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建国后,曾在华北妇联、中央建工部工作。1969年12月病逝。1987年9月8日,中央将李鹤年的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张耀南(1901~1974)长清县纸房村人。早期农民运动领袖,泰山地区著名抗日领导人,今泰山林场创始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率全家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任泰山林场场长。任职期间,主持制定《1960~1967年泰山林场八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泰山是旅游胜地,泰山建设要和发展旅游业,美化人民生活相互促进”的设想。1962年5月,在黑龙潭水库西创建山东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三分校,组织学生在水库周围大量栽植苹果树、桂花树,黑龙潭水库西坡成为泰山8年绿化规划的样板。1962~1965年,他又主持修建建岱桥和天外村至竹林寺简易公路、泰安城至岱阴佛爷寺简易公路、大规模绿化泰山等一系列大型项目。1974年10月5日在泰安病逝,葬于长清烈士陵园。
王耀武(1904~1968) 字佐民,幼名王哲让,国民党高级将领。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上王庄人。王耀武出生于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崇拜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少尉排长,不久升上尉连长。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任少校营长。1932年参加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被蒋召见并提升为少将旅长。后又升任五十一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绩卓著,被称为“抗日铁军”。1942年11月,常德会战胜利,受蒋介石召见于南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任长衡地区受降长官。1946年1月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指挥部队进攻解放区,反共气焰嚣张。后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见大势已去,化装潜逃。9月24日在寿光被捕获,成为战俘。1959年被特赦。196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7月病逝于北京。
朱霄(1907~1931)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啸、张子炎,肥城县(今肥城市)湖屯镇南辛庄人。早期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人。1922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济南第三支部书记,发起组织“济南青年读书会”;参与组织济南市学生联合会、育英中学联合分会及其群众组织举行集会,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1926年成为山东学生联合总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农村发动组织农民运动。开辟济南以南津浦铁路沿线至鲁南一带党的活动阵地,多次检查巡视泰安县党的工作。1928年调任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长。是年冬被捕。1931年4月5日,与其他21名革命志士,被国民党政府枪杀于济南纬八路侯家操场。
洪涛(1912~1938)原名洪裕良,江西省横峰县青板桥乡排楼村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师师长,著名红军将领,徂徕山起义领导人之一。洪涛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被中共中央派往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1日,参加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任司令员。1月26日,在寺岭村伏击日军告捷。2月17日,在新泰境内四槐树村附近伏击日军运输车队,炸死炸伤日军40余人。洪涛重视部队建设,他带领的队伍由20多人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山东在中共领导下的一支较大的抗日武装。因连续行军作战,洪涛在部队转移至徂徕山劝礼村(又称圈里村)时,不幸逝世。现安葬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园。
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祖籍肥城县(今肥城市)安临站镇贺庄村人。著名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演出过世界名剧《娜拉》、《大雷雨》,历史剧《屈原》、《林则徐》以及大批抗日救亡剧目,是位很有影响的话剧演员。1936年,他主演的《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轰动国内外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1968年后,开始从事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曾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朝鲜和日本。晚年集一生之艺术理论结晶,撰写了《银幕形象塑造》和《地狱之门》两书,是表演艺术理论方面不可多得的专著。198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夏辅仁(1916~1964)原名夏天庚,泰安城永福街人。早期中共地方领导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九一八”事变后,参与南下学生抗日请愿团和纪念巴黎公社等活动。1932年被捕入狱。1934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获释后返泰,联络范明枢等成立“泰安县各界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宣传。他曾任泰安县委书记、泰山特委书记,1938年1月,带领县委和抗日武装部分成员奔赴徂徕山,参加武装起义。1939年10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8月调东北地区工作。1954年,奉调支援越南土改,荣膺“胡志明一级荣誉勋章”。1955年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民族室副主任,后任主任。1961年,调西藏工作。他具有丰富的民族工作经验,被誉为“民族工作专家”。1964年11月,在视察公路建设时,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殉职.
表上
表者,明也,标也,如物之标表。言标着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三王已前,谓之敷奏。故尚书云敷奏以言,是也。至秦并天下,改为表。总有四品:一曰章,谢恩曰章;二曰表,陈事曰表;三曰奏,劾验政事曰奏;四曰驳,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六国及秦、汉兼谓之上书,行此五事。至汉、魏已来,都曰表。进之天子称表,进诸侯称上疏。魏已前天子亦得上疏。
荐祢衡表
孔文举范晔后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也。幼有异才,性好学,举高第,拜御史,历官至将作大匠,迁少府。曹操既积嫌忌,奏诛之。下狱弃市。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孟子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尚书曰:汤汤洪水方割,有能俾乂。孔安国传曰:俾,使;乂,治也。旁求四方,以招贤俊。尚书曰:旁求天下。孔安国曰:旁,非一方也。昔世宗继统,将弘祖业,世宗,孝武庙号也。李奇汉书注曰:统,绪也。班固汉书纪述曰:世宗□ □,思弘祖业。畴咨熙载,群士响臻。尚书云: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又曰:有能熙帝之载。班固汉书述曰:畴咨熙载,髦俊并作,响臻如应而至也。孙卿子曰:下之和上,譬响之应声也。陛下睿圣,纂承基绪,陛下,谓献帝也。班固高纪述曰:纂尧之绪。尔雅曰:纂,继也。遭遇厄运,劳谦日仄。说文曰:遇,逢也。周易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尚书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维岳降神,异人并出。毛诗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西都宾曰:卓跞诸夏。卓跞,绝异也。跞,力角反。初涉艺文,升堂睹奥,论语云: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尔雅曰:西南隅谓之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淮南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汉书曰:桑弘羊,雒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拜侍中。又曰:张安世,字少孺,为郎。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复购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能,擢为尚书令。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雠。国语,楚蓝尹亹谓子西曰:夫阖庐闻一善言若惊,得一士若赏。谢承后汉书曰:张俭清洁中正,疾恶若雠。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吕氏春秋曰:魏文侯饮,问诸大夫:寡人何如主也?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克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不肖君也。文侯不悦。次及翟璜,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悦。文子曰:傲世贱物,士之抗行也。广雅曰:抗,举也。论语,子曰:直哉史鱼!广雅曰:厉,高也。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史记,赵简子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论语,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又曰:必有可观者焉。汉书,成帝诏曰:举博士,使卓然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坌,涌貌也。坌,步寸切。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七略曰:解纷释结,反之于平安。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汉书,贾谊曰: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说文曰:诡,责也。自责必系单于也。汉书曰:况自诡灭贼。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汉书曰: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说文曰:组綦小者为冠缨。弱冠慷慨,前代美之。说文曰: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贾谊、终军皆年十八,故曰弱冠。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典略曰:路粹,字文蔚,少学于蔡邕,高才,与京兆严象拜尚书郎。象以兼有文武,出为扬州刺史。粹后为军谋祭酒,与陈琳、阮瑀等典记室。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李陵诗曰:策名于天衢。班固汉书述曰:攀龙附凤,并集天衢。毛诗曰:倬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霓,春秋合诚图曰:北辰其星七,在紫微中也。尸子曰:虹霓为析翳。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两都赋序曰: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尚书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史记,赵简子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夫钧天,广乐九奏万□,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应劭汉官仪曰:帝室,犹古言王室。尚书曰: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激楚阳阿,至妙之容,掌技者之所贪;楚辞曰:宫庭震惊发激楚。王逸曰:激楚,清声也。淮南子曰:足蹀阳阿之舞。飞兔騕 乌鸟□,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也。吕氏春秋曰:飞兔、騕□,古之俊马也。又曰:古善相马者,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尤尽其妙也。臣等区区,敢不以闻。李陵书曰:区区之心。广雅曰:区区,爱也。
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 汉书,刘敬曰:臣衣褐,衣褐见。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汉书曰:上以张汤怀诈面欺。
文选考异
荐祢衡表:袁本、茶陵本“表”下有“一首”二字。案:有者是也。后每题下尽同,卷首所列子目亦同。下卷放此。
陛下睿圣:茶陵本“睿”作“睿 ”,云五臣作“睿”。袁本云善作“睿”。案:范书作 “睿”,此尤以五臣乱善。
注“具作其事”:陈云“作”, “上”误。今案:汪文盛刻班书是“作”字,章怀注范书引亦是“作”字,陈所说非也。
注“无所遗失”:袁本“失”下有“也”字。茶陵本无。此初有而修去之。
掌技者之所贪:茶陵本“技”作 “伎”,云五臣作“技”。袁本作“技”,无校语。案:袁用五臣也。范书作“台牧”,章怀注诸本并作“台牧”,未详其义。融集作“堂牧”。汪文盛刻范书如此,其实“堂牧”即“掌技”之伪耳。“伎”、“技”同字,或选所据融集作“伎”也。
注“古善相马者”:袁本、茶陵本“古”下有“者”字,此初有而修去之。案:“者” 当作“之”,所引观表篇文也。七发与吴季重书注作“ 之”,是;七命注及此作“者”,非。
出师表蜀志曰:建兴五年,亮率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
诸葛孔明蜀志云:诸葛亮,字孔明,琅邪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乃卧龙也,将军岂欲见之乎?先主遂诣见之。及即帝位,拜为丞相。后主即位,十二年卒。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孟子曰:君子创业垂统。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岁以秋为功毕,故以喻时之要也。冯衍与田邑书曰:忠臣立功之日,志士驰马之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亡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遇,谓以恩相接也。史记,豫让曰:以国士遇我。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志士之气,汉书,谷永上书曰:王法纳乎圣听。庄子,盗跖曰:此父母之遗德也。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方言曰:菲,薄也。郭璞曰:微薄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毛诗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何休公羊传注曰:否,不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于宜反董允等,楚国先贤传曰:郭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蜀志曰:费祎,字文伟,江夏人也。后主袭位,亮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然攸之与祎俱为侍中。又曰:董允,字休昭,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也。将军向宠,蜀志曰:向宠,襄阳人也,建兴元年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迁中领军。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广雅曰:畅,达也。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士,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后汉二帝,用阉□所败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蜀志曰:建兴二年,陈震拜尚书。又曰:诸葛亮出驻汉中,张裔领留府长史。又曰:蒋琬迁参军,统留府事。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苑,唐且谓秦王曰:王闻布衣之士怒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论语,子张曰:在邦必闻。又,孔子曰:在邦必达。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猥,犹曲也。言己曲蒙先帝自枉屈而来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刘歆七言诗曰:结构野草起室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赵岐孟子章指曰:千载闻之,犹有感激也。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裴松之蜀志注曰:案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军败前一年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蜀志曰: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66贞之节,继之以死。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度泸,深入不毛。蜀志曰:建兴元年,南中诸部并皆叛乱。三年春,亮率众征之,其秋悉平。汉书曰:泸水出 □柯郡句町县。史记,郑襄公曰:君王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何休曰:硗埆不生五谷曰不毛。句,求俱切;町,庭冷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尔雅曰:奖,劝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广雅曰:驽,骀也,谓马迟钝者。毛苌诗传曰:攘,除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祎允等咎,以章其慢。蜀志载亮表云: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章其慢。今此无上六字,于义有阙,误矣。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足俱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王逸楚辞注曰:课,试也。毛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毛苌曰:访问于善为咨,咨事为诹。论语曰:子所雅言。南都赋曰:奉先帝而追孝。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选考异
注“后主即位十二年卒”:茶陵本无“即位十二年卒”六字。此一节注,茶陵并五臣于善,袁并善于五臣,恐尤亦非其旧。
而中道崩徂:袁本、茶陵本“徂 ”作“殂”。案:此尤改之也。二本是,蜀志正作“殂 ”。
亡身于外者:袁本云善作“亡” 。茶陵本云五臣作“忘”。案:各本所见皆非也,“亡 ”但传写误。何校“亡”改“忘”。蜀志正作“忘”。
注“桓灵后汉二帝用阉□所败也 ”:袁本无“用阉□所败”五字。茶陵本并善入五臣有之。尤所见同茶陵而误衍。
注“荆州图副曰”:袁本、茶陵本无“副”字,是也。
注“尔雅曰奖”:袁本、茶陵本 “尔”作“小”,是也。
至于斟酌损益:茶陵本“损”作 “规”,云五臣作“损”。袁本云善作“规”。案:蜀志本传作“损”,董允传作“规”。尤延之依本传改,不知乃以五臣乱善也。
责攸之祎允等咎以章其慢:何校云董允传所载与本传微不同,本传无“若无兴德之言” 六字,作“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案:袁本所见善与尤无异,较本传但少“之”字,“彰”作“章” ,“
慢”、“咎”互易。其五臣则与本传同。茶陵本辄于正文依善注所引董允传添改,作“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云云,与注不相应,大误。且善但谓当有上六字,未尝欲并改“责攸之祎允”以下也,更属误中之误矣。
深追先帝遗诏:袁本、茶陵本无 “遗诏”二字。案:蜀志有,尤延之依以校添也。此初刻仍无,与二本同。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袁本、茶陵本无“激今”二字。案:蜀志有,尤延之依以校添也。此初刻仍无。
求自试表魏志曰:太和二年,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
曹子建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 论语,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墨子曰: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史记,乐毅报燕惠王书曰: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孙卿子曰: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君子之所长也。尸子曰:君子量才而受爵,量功而受禄。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王符潜夫论曰:故明王不敢以私授,忠臣不敢以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韩诗曰:何谓素餐?素者,质也。人但有质朴而无治民之材,名曰素餐。尸禄者,颇有所知,善恶不言,默然不语,苟欲得禄而已,譬若尸矣。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左氏传,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王卿士,勋在盟府。孙卿子曰:德厚者进,廉节者起。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史记曰:武王杀纣,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又曰: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
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三世,谓文、武、明也。正值陛下升平之际,陛下,明帝也。孝经钩命决曰:明王用孝,升平致誉。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史记,太史公:成王作颂,沐浴膏泽。孝经曰:德教加于百姓。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论语,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汉书,中山靖王曰:位虽卑也,得为东藩。身被轻暖,口厌百味,孝经援神契曰:甘肥适口,轻暖适神。墨子曰: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崔骃七依曰:雍人调膳,展选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郑玄礼记注曰:致之言至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尔雅曰:济,益也。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毛诗,彼己之子,不称其服。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周礼曰:王之五冕,玄冕朱里。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苍颉篇曰:绂,绶也。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尚书大传曰:周公一统天下,合和四海。然一统谓其统绪也。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尔雅曰:税,舍也。汉书,贾谊曰:陛下高枕垂统,无山东之忧。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法言曰:或问太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也。李轨曰:天下太和。故启灭有扈户而夏功昭,尚书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史记曰:启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夏。成克商奄而周德着。尚书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命。孔安国曰:三监,管、蔡、商也。淮夷,徐奄之属。史记曰:成王东伐淮夷徐奄。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假周之令德,以喻魏之先王也。臣瓒汉书注曰:统,总览也。毛诗序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春秋历序曰:成、康之隆,澧泉涌。简良授能,以方叔邵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尔雅曰:简,择也。毛诗曰:方叔□止,其车三千。又曰:江、汉之浒,王命邵虎。又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高鸟、渊鱼,喻吴、蜀二主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东观汉记曰:耿弇讨张步,陈俊谓弇曰: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弇曰: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及出大战,自旦及昏,大破之。弇,古含切。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说苑曰:越甲至齐,雍门狄请死之,齐王曰:鼓铎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知为人臣之礼邪?雍门狄对曰:臣闻之,昔王田于囿,左毂鸣,车右请死之。王曰:子何为死?车右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毂鸣此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为死?车右曰:吾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有之乎?齐王曰:有之。雍门狄曰:今越甲至,其鸣吾君,岂左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毂,而臣独不可以死越甲邪?遂刎颈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齐王葬雍门子以上卿。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害兴利,尸子曰:禹兴利除害,为万民种也。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贾谊、终军,已见荐祢衡表。尔雅曰:占,隐也。郭璞曰:隐度之。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汉书文也。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赵岐孟子章指曰:忧国忘家。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战国策曰:秦王告蒙骜曰: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左氏传子朝曰:太子寿早夭即世。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史记曰:王翦宿将,始皇师之。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 文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东观汉记,黄香上疏曰:以锥刀小用,蒙见宿留也。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魏志曰:太和二年,遣大将军曹真击诸葛亮于街亭。司马彪汉书曰:大将军营伍部校尉一人。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魏志曰:太和二年,大司马曹休率诸军至皖。臣瓒汉书注曰:统,由总览也。必乘危蹑险,骋舟奋骊,礼记曰:夏后尚黑,戎事乘骊。郑玄云:马黑色曰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汉书,伍被曰:大将军当敌勇,常为士卒先。虽未能禽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郑玄毛诗笺曰:馘,所获之左耳也。尔雅曰:歼,尽也。又曰:丑,众也。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杜预左氏传注曰:捷,获也。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北征赋曰:首身分而不寤。汉武帝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傅武仲与荆文姜书曰: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微才不试,没世无闻,论语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郑玄周礼注曰:凡鸟兽未孕曰禽。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说文曰:圈养兽闲也。郑玄周礼注曰:牢,闲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衄,汉书,王音曰:失行流闻。魏志曰:休至皖,与吴将陆逊战于石亭,败绩。衄,犹挫折也。辍食弃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郑玄周礼注曰:攘,却也,谓却扱衽也。左氏传曰:子朱抚剑从之。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七发曰:凌赤岸,彗扶桑。山谦之南徐州记曰:京江,禹贡北江,有大涛,涛至乘北激赤岸,尤更迅猛。汉书,炖煌郡龙勒县有玉门关。玄塞,长城也。北方色黑,故曰玄。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孙子曰:兵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孙卿曰: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司马迁书曰:李陵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身虽屠裂,而功铭着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国语,晋悼公曰:昔克路之役,秦来图败晋攻,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韦昭曰:景钟,景公钟也。墨子曰:以其功书于竹帛,传遗后子孙也。 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史记曰:秦缪公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袭郑,晋发兵遮秦兵于肴,虏秦三将以归。后还秦三将,穆公复三人官秩,复使将兵伐晋,大败晋人,以报肴之役。又曰: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三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公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已甚矣。今鲁城坏即压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还鲁之侵地。曹沬三战所亡,尽复于鲁。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说苑曰: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华烛灭,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绝冠缨,告王知之。王曰:赐人酒醉,欲显妇人之节,吾不取也。乃命左右勿上火,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也。群臣缨皆绝,尽欢而去。后与晋战,引美人衣者五合五获,以报庄王。吕氏春秋曰:昔者秦缪公乘马右服失之,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笑曰:食骏马之肉,不饮酒,余恐伤汝也。遍饮而去。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靡已扣公左骖矣,野人尝食马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及获惠公以归。此秦而谓之赵者。史记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然则以其同祖,故曰赵焉。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代,先帝,谓文帝也。魏志曰:任城王彰薨,谥曰威。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汉书,李陵谓苏武曰:人如朝露。列女传,梁寡妇曰:妾之夫,先犬马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汉书,霍禹曰:将军坟土未干。李宏武功歌曰:身非金石,名俱灭焉。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战国策,楚客谓春申君曰:昔骐骥驾车吴阪,迁延负辕而不能进,遭伯乐,仰而长鸣,知伯乐知己也。今仆屈厄日久,君独无意使仆为君长鸣也。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战国策曰: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东郭俊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俊,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而擅其功。今齐、魏相持,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高诱曰:韩国之卢犬,古之名狗也,然悲号之义未闻也。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齐、楚,言远也。孙卿子曰:夫骥一日而千里也。试之狡兔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邑而窃自痛者也。楚辞曰:长呼吸以于悒。王逸曰:于悒,啼貌。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说文曰:博,局戏也。大箸十二棋。又曰:企,举踵也。竦,犹立也。说文曰:抃,拊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史记曰: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武备具者二十人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前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俗,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胜未有所闻。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也。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平原君与楚合从,日出而言,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曰: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楚王曰:唯,谨奉社稷以从。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
夫自炫玄遍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越绝书曰:范蠡其始居楚,之越,越王与言尽日,大夫石贾进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不真贤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庄子曰:功成者隳,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吕氏春秋曰: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分形,同气血而异息,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也。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谢承后汉书,杨乔曰:犹尘附泰山,露集沧海,虽无补益,款诚至情,犹不敢嘿也。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淮南子曰: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论语,子曰:君子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文选考异
注“谓文武明也”:陈云“文武” 当乙,是也。各本皆倒。
注“史记太史公”:陈云“公” 下脱“曰”字,是也。各本皆脱。
俯愧朱绂:茶陵本“愧”下校语云五臣从“□”。袁本云善从“
女”。此亦以五臣乱善。下文“以灭终身之愧”,二本所见亦当善作“愧”,失着校语,非。魏志皆作“愧”。
注“尚书曰启”:袁本、茶陵本 “曰”上有“序”字。此初有而修去之。案:有者是也。下“尚书曰武王崩”,各本皆脱“序”字。
注“春秋历序曰”:案:“历” 上当有“命”字。各本皆脱。又劝进表注所引春秋历序,亦脱“命”字。
注“左毂鸣此者工师之罪也”:案:“此者”当作“者此”。袁本亦误倒。茶陵本并善入五臣,全非。裴松之注引正作“者此”。
欲以除害兴利:袁本、茶陵本“ 害”作“患”。案:魏志作“患”。二本是也。
必以杀身静乱:袁本、茶陵本无 “以”字。案:魏志有,盖尤据之添也。
而耀世俗哉:袁本云善作“燿” 。茶陵本作“燿”,云五臣作“
曜”。案:魏志作“燿”,尤改非。
志或郁结:袁本、茶陵本云善无 “志”字。案:魏志有,二本所见或传写脱,尤添之,是也。
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何校云魏志 “伏”作“但”。案:今本魏志亦作“伏”,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