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我想,这是个老辩题了。如果楼主需要陈词方面的内容,可以在论坛内zhidao试着检索一下这个辩题,或许能找到一些材料。如果说思路,那么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惩治就算可以反腐,怕是难以起到良好的倡廉效果内吧。在事实层面,惩治是一种事后手段。就算腐败分子在时候得到了惩处,那么腐败行为给党、国家和百姓造容成的损害,有很多已经是难以弥补了。此外,那些腐败分子利用腐败手段爬上高位以后,位高权重,惩治怕也不那么容易吧?
大部分的官员走上腐败的道路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法,而是心中存在的侥幸心理吧。
由于这zd种侥幸心理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加上个人情况的复内杂多变性,正面示范并不能有很好的范本作用,反之,反面警示可以让人们直接地感知到侥幸心理到来的灾难性后果无疑能不断深化受教育者的意识,时刻警醒自己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从犯罪成本去容论证,也有助于减少贪污受贿现象。
笔者认为,警示教育和先进典型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当前我国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客观背景下,反腐倡廉要重在警示教育。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惰性,再加上处于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个人利益的大环境中,自觉不自觉的都会产生“中饱私囊”的想法,这不是不懂法律,而是抱有侥幸心理。文强的腐败之路所以,光靠示范教育引导其自律是肯定不行的,模范之路通常不是简单易行的,回报也不丰厚,加之人性本恶,所以应该正视人性之弱点,通过他律,以案明纪、以案说法,通过深入剖析反面典型违法违纪的原因来警示他人引以为戒,使广大领导干部长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从外部给予警示和强制。
其次,从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分析,掌握公权力的人,除了百姓安居乐业之后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成就感以外,廉政是难以带来什么个人物质上的收益的,试想一下,如果廉政还能廉出百万富翁、廉出家财万贯的话,那大家谁还腐败?都廉政就好了嘛。因此,由于廉政不具有明显的物质收益,示范教育也就难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反过来,另一条路,即警示教育,则可以在人们心中形成对不廉政所带来的处罚和畏惧。不廉政所带来的危害,从自毁前途到被判死刑不一而足,如果由此可以在人们心中形成畏惧的话,则是促进大家廉政的一条有效途径。
可见,仅靠示范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绝大部分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3掌握权力、可能涉及腐败的人,他们从小到大都已经接受过不少的廉政教育了,焦裕禄、孔繁森已经在他们的耳朵里都磨出茧子了,但他们之所以还有一部分人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腐败,则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可以天衣无缝、自认为自己不会被抓。所以,警示教育则是戳破他们幻想泡沫的一条途径,告诉他们“伸手必被捉”。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反腐倡廉“路漫漫其修远兮”,腐败与反腐败是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在重视教育尤其是警示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严格公正的执行,从根本上杜绝权利集中,根除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