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质子是指人质。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秦始皇之父子楚曾在赵国做“质子”,后得吕不韦相助,终能返回秦国。
质子人质,即是被俘虏者掳走的人。这词最早的用意是指在战争里,某一方将敌人的人捉走,然后向敌方提出条件,以方便威胁对方。但到了近举动,尤其是在威胁的态度下进行。在特别的情况下,例如绑架者提出的限期已到(透过发出最后通牒来通知),而对方没有回应或拒 [1] 绝其要求,绑架者将会于身体上残害人质。
扩展资料:
人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古代国家为了表示履行盟约,互派近亲去对方国家做人质,如:《左传》中的“周郑交质”。
2、古代两国交战求和时,失败一方为了表示臣服,保证守信,把近亲派去对方做人质。如汉朝的和亲制度。
3、近代战争中,暂时胜利者在占领区利用人质保护自己,如:“普法战争”普军大量拘留法国人质,迫使当地人民放弃反抗: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日法西斯更大量逮捕和枪杀人质。
4、掳人勒赎,即利用人质以其达到目的,这些年来国际恐怖主义份子,常以劫持飞机,冲入人住宅等方法获取人质,作为威胁当局解决问题的手段,1949年《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就规定“禁止拘捕人质,根据国际法,拘捕和杀害人质都是犯法行为。联合国大会在1970年也宣告:利用非法劫持飞机的手段来获取人质及非法扣留旅客和飞机上的工作人员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子
中国麻纺织的历史比丝绸更为悠久,古人最知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和麻布,大麻布和苎麻布一直作为大宗衣料,从宋到明才逐渐为棉布所替代。黄道麻布和亚麻布自宋代开始生产。在麻纺织技术形成之前,人类用石器敲打,使麻类植物变软,然后撕扯成细长的缕,用以搓绳或编结成网状物。中国麻纺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回原始手工阶段(公元答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手工机械纺织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70年),动力机器纺织阶段(1870年以后)。
质子,即做人质的儿子。
皇帝、军阀将自己的子女、妻子等亲近家属送到国外,主要是敌对国家,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
质子是指人质。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秦始皇之父子楚曾在赵国做“质子”,后得吕不韦相助,终能返回秦国。
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王孙,异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 而始皇帝赵政就是在父亲做质子这段期间出生在赵国的,出生后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
而燕国的太子丹则是因为在战国末期,燕国为了讨好秦国,而将太子丹送往秦国当质子。但太子丹不满在秦国受到的待遇,逃回了自己的国家。后在秦国攻打燕国之时,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不久,即被燕王杀害。
扩展资料:
最早的质子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周郑互质”,此事记载于《左传》隐公三年: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此次交换质子的两个国家是周王朝和郑国,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帮助他打理国事。庄公骄傲自负又野心勃勃,引起平王的不满。于是就想把庄公手中的部分权利分给虢国君主,以此来制约庄7a64e78988e69d83365公。对于平王的这一举动,庄公很不高兴,甚至跑去质问平王,为什么要分割他手中的权力。
平王不敢讲缘由,只好以“这是谁说的,没有这回事”来搪塞。庄公不满意,提出交换人质来保证两国之间的友好和信任。没办法的平王只得让王子狐去郑国作人质,作为交换,郑国的公子忽也被送到周王朝作人质。平王贵为天子,是诸侯国之长,却为小小的郑国所牵制,可见周天子此时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而庄公亦有了争霸的野心。
结果,这次交换质子对周天子来说并没有换来一劳永逸的太平。狂妄的庄公,让人在此年夏天收割了王室在温地的麦子,秋天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其公然挑衅王室的疯狂由此可见。所以周郑交换质子,并没有换取对方的信任,反倒是更添几分仇恨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