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我们一同探讨一下你的问题。我不敢说自己对于佛教有多懂,就是一个普通凡人,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31不敢以高姿态来回答。可能需要说的多一些。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生存的压力。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而佛教对于世间现象有着一套世界观理解。这一点上由于我本人并没有亲自做到透彻的所见所证,所以仅能以一些感触来解释。就是说我还是以眼耳鼻舌的程度来认识世界,而且也以这些感官确定世界的状态从而自己作出判断。
但是世界到底是否是我眼耳鼻舌感知的状态呢?举一个例子,一个事物在运行,而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推测其前景。那么这个前景就是我们愿望的前途。比如做生意。恐怕没有人愿意主动的亏损。凡是做生意,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在投资以前相信绝大多数生意人都会认真预算过。但凡开张营业者基本上都有着自己似乎很靠谱的计划和推算。
但是至于生意之后会不会沿着自己设想的轨迹取走,那就不敢保证了。我们所推测的仅仅是我们头脑根据感官信息而设想的前景。像追求女孩子,看到心仪的女孩,我们凭感觉去主动搭话,献殷勤,所谓的讨欢心等等。然后心里想如何留下好印象,然后如何第一次牵手,接着如何发展等等。但是前景一定是这样的运行下去吗?那就不一定了。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为感情而烦恼的人呢?这个情感生活我们并不排斥它,而是通过这一点来感悟从而关联到佛教的一些成分。
而以佛教的一些观点来理解,那么是我发展的前景是由诸多元素合作产生的。而非我们单凭自己的习惯理解来把握的。我们仅仅是世界里诸多元素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等等。一切都有规律的进行。我想有钱,感觉上我需要如何的去做一件事情,然后得到收入,但其实是因缘成熟让我在一个时期里见到了钱。我可以把握的生意摊位摆好,但是顾客什么时候到而且做成一笔交易并不是我能把握的。所以至于什么时候能得到这笔钱,其实并不是我的主管把握。那么我追求女孩子,女孩子是否能够认可我,最后成为我妻子以及我子女的母亲这都不是我把握的。
由此看来似乎有些消极。但是佛教的观点中又提及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之所以能看到钱装进我的腰包,是因为我曾经的某一个行为使得我今天见到了钱装进我的腰包。这就可以理解为“因果”。我向山谷喊了一声,然后我听到了回声。对于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夹杂着很多元素。每个元素的作用都导致了结果的状态。自己是什么时候与妻子相识的。我曾经在哪里与她相识的。我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一步一步都有原因。由此我们以感官深入最后形成了命运的轨迹。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些原因出现了。我为什么在那一年出生等等都有其原因。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原因”对于“后果”的感召。那么经过佛教观念的剖析,对于“因”和“果”有一定的对等解析。也就是说当初我做到了一件事情,其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后来见到了钱。但这个钱不会平白无故出现在眼前,而是需要一些“缘”来促成。或是做成一笔生意,或是买了一次彩票等等。所以,如果根本没有“因”在前,即便不断的加大“缘”也无法有“果”。这就是100个人买彩票,却不能100个人都中奖。100个人都去做同样的生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100个人都去追女孩,却不能都成功。
但是“理”虽然似乎是可以理解了。我们却还是有“习气”在。他比我赚钱多,我就认为我做的行业不好。他比我走得顺,我就认为他家里有背景等等。我们凡人就是这种习气。包括我本人也是这样,我虽说可以体会到“理”。但是我的“习气”依然很重。但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他的家有背景而我的没有。这才是问题所在。
所以本来在“理”上可以说通。但是却很难甘心。我们还是会凭着感官去判断。所以说回归安宁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才会有“修行”。并不是说我信佛,就意味着我安宁,那是不负责任的。我信佛意味着我通过自己的经历以佛理来理解分析,而且在一次次不断经历后得到的一种感触从而真正的把心放平稳。也就是说“理”通了,“习气”也平下来了。而这是通过“修炼,修行”来实现的。我们所学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以及身边经历遭遇的碰撞,从而剖析,再感悟,从而对于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就是修行。
所以说所谓“修行”并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佛与现实生活也不应该割裂。并不是说一谈到学佛就是出家,不嫁不娶,不食人间烟火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在生活中我做了一个行为,我在做这个行为的时候的心念是怎样的。心念决定了行为的属性,行为属性决定了后果的状态。举个例子来说,我见到一个落难的美女,我拿出钱给她,帮助她。这时候我的心念是什么样的。我是希望她摆脱困境而帮助她。还是因为她美丽,希望她对自己爱慕而去帮助她。这两种心念直接影响了“帮助人”这一行为的根本属性。一个是善。而另一个则是有企图。那么善所感找的后果自然是正面的。而有企图所感找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表面看一件善事,其实是否真的善就不一定了。
当然,出家修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般人也没有这个魄力。还别说自己有多大的责任和义务。恐怕自己如此干净纯粹的放下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很多时是习气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说我学佛,知道行善等等。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人。但是如果我非常需要钱,好不容易挣到了10000元钱,本来很高兴。却偏偏遇到了一个比我还苦的一个人,他更需要钱。那么我会不会把我这刚到手的10000元给他?这是非常考验人的。我不给那当然是我有私心,我给一部分说明我有一定的慈悲心,与私心相互作用从而有限的行善。如果自己毫不犹豫的将所有钱都给出去,那才是真正的慈悲。也就是说能做到这个境界在自认为自己是善人。这需要修炼。而其实福果往往就是来源于这样的行为。因为如此才种下了一个大的善因。而我们平时多数都是不好不坏的状态。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善恶参半的人。
再往下一个问题是您提到以德报怨以及遇歹徒的例子。我是这样看的。这确实很难,以德报怨其实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如先前所说,“理”通了,“习”还在。那么如何让“理和习”平衡起来呢?这就需要在“习”上加以控制。所以持戒,忍辱都是对治习气,磨练内心的行为。因为心念决定了行为的性质。习气对于心念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把握了习气,就可以平稳心念,从而直接影像行为的兴致。
别人误会我的时候,我的情绪怎么样?我如果知道对方只是不理解,而我不应愤怒甚至诅咒。那么这就需要以忍辱心去控制自己的习惯性的恶念。由此不至于自己做出恶行来。由此不断磨练自己的心胸,外界对于自己内心的干扰就会有所减轻。
至于歹徒持刀。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当事情面临时,还是先前所说,心念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如果不能阻止歹徒行恶或开杀戒。我们在“应对”时的心念是什么,这很重要。看看之前帮美女的思维模式来分析这个问题,我想会有更轻松些的感受。恕我这里不多说了,我怕言语中有可能被无毒的从分从而导致遗憾的结果。
再下一个问题,所谓“列强行径”。当然,当今世界“列强行为”司空见惯,而且我们中国也曾深刻的受其侵害。就这些现象,其实行为者是以政-志形态来解决问题。“政-志”以其局限性来处理事情,自然也充满了局限。以一种强力手段来应对参差不齐的社会,这是典型的国家观念。即便所谓的“敏煮”国家,也并不能包容所有的不同意见。在行事中必然有人牺牲。这是“政志”,不是“德治”。而且“米国”也不允许宗教干涉政志,而且,只要是沾染了政志,那么就不会再是纯粹的问题。这就好比我国政-府对于西藏问题的立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原因。西方强调是宗教问题,而我国政-府则强调这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而是有相当大的政志含量,或者说就是政志问题。其政志属性决定了我国政府不可能以宗教立场来应对。
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品味。为什么这样一个时代被我们赶上了。经常我们会听到“这年头如何如何...”的感慨。但是我想同样应该思考,为何“这年头”偏偏被自己赶上了。必有因缘。
最末,自我幻想其实并不是对于宗教这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节都是真正的自我幻想。我们可以回味。我们绝大多数人祈祷时都是祈求福果。恐怕很少有人主动求烦恼的。我们做事情也都是力求想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烦恼虽然没有求,但还是会发生。为什么我不求却也会来呢?因为这个烦恼就是自己的,不想要也是自己的。因缘具足就把麻烦摆在面前了。由此我们再回头分析福果是否也是求来的呢?如果福果注定是自己的,即便不求也同样是自己的,因缘具足也会意外的成熟给自己带来惊喜。我们每一次感受的欢喜其实都是福果的显现。而“修学”就会让我们知道“福和祸”的根源。从而知道取舍的方法。求福,就种下能见到福的因。避祸,就停止种下恶因。但是并不是说我只要开始种下福因,恶果就不会发生了。过去的恶因如果因缘具足还是会把麻烦摆在面前。但断除恶果的唯一方法只有停止恶因而转为广种善因。
但是这是就世间而言。我们如果更深层的认识。福果具足时是什么状态?有了钱,似乎优越感十足,占有别人的资源,损害别人的利益,行贿杀生。有艳福,则沉迷女-色甚至行-淫-堕胎。有了权势,气压他人,自高自傲。由此这些“福”变成了造恶的温床。造恶的后果可想而知。那么由此看来,享受世间的“福”往往“祸”的因很容易种下了。那么这个“福”其实就不是真正的“福”了。而“祸”则恰恰是恶因的结束。由此“福非福”“祸非祸”,这其中体现出“空性”的道理。
我没有过多的了解,仅仅是谈了一下个人的感受,我也承认其中部分文字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应用过。旨在针对类似的问题成分。我们不妨互相开眼界。我们很多时说自己学佛也不敢说没有迷信,在我看来迷信也是一个过程。从迷信到正信。
一、出家意义:
1、出家是离开家庭束缚,是出“生死轮回”之家,,是发扬人性至高至善的第知一步,用慈悲喜舍的步伐,登上菩提山的高峰。
2、出家是脱离苦海的开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证悟佛陀的永恒真理。
3、出家更是出生死烦恼家、出邪知道邪见家、出自私自利家,以此完善人格、觉悟人生,统理大众、利益有情!
二、出家的现实意义:
1、出家对自己的意义:依戒修行,因戒生定,由定开启自己本有回的智慧,最终获得彻底解脱。
2、出家对佛教的意义:多一个剃度出家的人,就多一份弘扬佛法的力量,佛教的兴盛也就多一份希望。
3、出家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佛教不讲对立而讲圆融,人人皆可学习佛法,倘若世人都能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世界将无纷争,人与人和睦相处。积极弘扬佛法,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才不会走向片面、答才不会盲目的极端。
首先谈出家与在家的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9定义。
所谓的出家,就是经典所说的剃发著染衣的人,也就是出离世间的家,剃除头发,身上穿著坏色衣,与世俗人有所区别,这样的人就是出家人,亦名沙门。这样的出家人可分为五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其中比丘是指受具足戒的出家男众,比丘尼是指受具足戒的出家女众,沙弥通常是指不满二十岁受沙弥十戒的出家男众,沙弥尼通常是指不满二十岁受沙弥十戒的出家女众,式叉摩那是指学六法的沙弥尼。然而一般人所认为的出家众,以比丘、比丘尼为代表。
在家人是指没有剃发、著染衣的人,通常是指蓄有头发、身著华丽衣服的人,与穿坏色衣的出家人有明显的区隔。这样的在家人可分为优婆塞、优婆夷,其中优婆塞是指受五戒的在家男众,优婆夷是指受五戒的在家女众。
所以,合此出家五众、在家二众,名为佛门七众;如果剔除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三种,剩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简称为佛门四众,也是一般学佛人对出家与在家的共同称唿。
在佛门中,要成为真正的出家人或者在家人,都要受戒,如前面所说。所以,在佛门要成为比丘、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其中比丘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共要五百戒,这是大概的说法;实际上,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戒左右,比丘尼戒共有三百四十戒左右。然而,比丘、比丘尼都是今世尽形寿受持,如果舍寿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消失了。所以说,比丘戒、比丘尼戒仅有一世而已,舍寿后其戒体就消失了。
在家人得要受五戒,那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就是不杀害众生、不偷不抢众生的财物、不与配偶以外的异性邪淫、不讲不如实语乃至欺骗众生的虚妄语以及不喝酒五种。在家人如果受持这五戒,未来世可以保住人身。而且佛也告诫:要得这个人身真的很难得,如同指甲上的泥土一样那么少,可是失去人身却如大地土一样那么多。或许有人不相信:“真的是如此吗?”那么后学用科学家所举证的例子来说明好了。
在这地球上,人类大约有七十亿人口;以及科学家证明,每一个人身上的细胞大约有四十兆到六十兆那么多,然而人类身上的细菌,却是比人类的细胞来得多,有九倍之多,也就是说,每一个人身上大约有三百六十兆到五百四十兆的细菌在自己的身上活动。依佛法来说,每一个细菌都是有情,而这些有情以前也曾经得到人身,后来造下种种恶业,乃至诽谤佛的正法,或者诽谤善知识等,下堕三恶道,后来在人间得以细菌的型态出现。如果以一个人与其身上的细菌的数量来比较,不正是很清楚告诉大众:要得到这个人身真的很难得,失去这个人身真的很容易啊!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细菌有情在人的身上活动。因此,今世能够得到人身而不持五戒,未来世很容易失去这个人身,犹如爪上土及大地土譬喻一样,再回头已经不堪回首,不能不慎啊!
又,比丘、比丘尼受了具足戒,或者优婆夷、优婆塞受了五戒后,应该要受菩萨戒。为什么?
一者,佛在《梵网经》曾开示,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梵网经》卷二)
也就是说,菩萨戒乃是菩萨未来要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的根本来源,也是菩萨的根本戒,更是佛弟子们的根本;所以佛弟子应该要受持菩萨戒,应该要读诵菩萨戒,并且要依菩萨戒所说的真实内容如法持戒。
二者,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也开示:“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
也就是说,能够受持菩萨戒的人,其实已经入于诸佛法界中,入于菩萨数中,而且可以超越三劫的生死苦,所以应该要受菩萨戒。由于菩萨戒乃是成佛之戒,不受菩萨戒而能成佛,那是痴人妄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是菩萨戒名为千佛大戒的由来。
三者,菩萨戒乃是三聚净戒,也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谓的摄律仪戒,就是菩萨要受持一切清净戒;也就是说,只要是清净的戒,菩萨没有不受持的。摄善法戒就是修一切善法;只要是善法,菩萨都要修学。饶益有情戒,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的,举凡一切财物等以及 佛所说的正法,菩萨都能够布施出去,让众生有所受益。因此,受菩萨戒就是要摄一切律仪,摄持一切善法,乃至尽形寿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既然出家人受了菩萨戒,当然要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以前所受的声闻戒成为别解脱戒。为什么?因为声闻戒乃是菩萨戒所析出来的戒,作为声闻解脱三界、未来可以入无余涅槃的依归,或是作为未来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的正解脱戒;所以,菩萨戒含摄了声闻的别解脱戒,声闻人受了菩萨戒以后,应该以菩萨戒为依归,不应该受了菩萨戒以后仍然以声闻戒为依归。如果出家比丘、比丘尼受了菩萨戒以后,仍然以声闻戒为正解脱戒,不以菩萨戒为依归,认为菩萨戒是别解脱戒,这样就不如法了。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乃是声闻的心态,认为声闻的具足戒远比菩萨高贵,才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却不知道,声闻戒仅有一世而已,舍寿了,声闻戒体已经失去了;而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尽形寿受之,不会因为舍寿了菩萨戒体就失去了,反而含藏在如来藏里,带到未来世。然而现见佛门中,许多人以出家表相来认定,所以到处充满了声闻的心态。这样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了,不是现在才有。
在《大唐西域记》曾有这样的记载,可以让有声闻心态的佛弟子作为借镜。在中印度有一秣底补罗国,当时有一论师名为德光,本来是修学大乘法,后来看了《毗婆沙论》,退失大乘法,转变为小乘行者,专门评破大乘法;后来对佛经义理无法深入理解,所以一直有许多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当时有一阿罗汉名天军,他有神通,可以往来兜率陀天,觐见 弥勒菩萨听法及请法。因为这样的缘故,德光论师遂请天军阿罗汉帮忙,希望到兜率陀天觐见 弥勒菩萨,以解决目前的疑问。天军阿罗汉遂以神通接引德光论师到兜率陀天觐见 弥勒菩萨;可是德光论师看见 弥勒菩萨身穿天衣、头戴天冠,而且享有天福,不具有出家表相,所以不肯礼拜 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也知道德光论师慢心很重,所以不肯为德光论师说法开示以解决他心中的疑问。如是经过三进三返,到了第四次,德光论师还是想要觐见 弥勒菩萨;天军阿罗汉认为德光论师慢心很重,所以不肯帮忙德光论师再次觐见 弥勒菩萨。
从上面例子来看,德光论师的心态就是标准的声闻心态,是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一个人是不是有修行的人。这样的情形自古以来就发生了,不是现在才有。这样的声闻心态,就是认为现出家相才是最尊贵的、最崇高的,如果现的是在家相,譬如 弥勒菩萨现天人相、在家相,不是出家相,声闻人绝对不会礼拜 弥勒菩萨。可是,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观世音菩萨不是也现在家相吗?如果以声闻心态的标准来看,根本不能礼拜 观世音菩萨的,可是他们为什么还是继续礼拜 观世音菩萨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由此可知,所谓的出家人,并不是以出家表相来认定的,而是以他有没有法可证,他有没有实证三乘菩提的解脱智慧及般若智慧,乃至道种智、一切种智来认定的;如果他没有实证三乘菩提之任何一种菩提及智慧,虽然现的是出家相,他仍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诚如 弥勒菩萨在《大宝积经》开示:“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诸菩萨真出家者,谓离诸相,处于三界成熟众生,方可名为真出家也。”(《大宝积经》卷八十五)
弥勒菩萨开示:如果仅是剃除著染衣而被称为出家人,这样的出家人其实具有出家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佛所认定的而真正的出家人,那就是菩萨,因为他能够实证自心如来本来离一切相,了知自心如来本来具足一切法,了知自心如来具足三乘菩提的内涵;并以此正知见在三界中成熟一切有情,能够这样说法利乐有情的真实义菩萨,才是真正的出家的人。
所以,弥勒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能够亲证三乘菩提而发起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并以此智慧以及亲证自心如来离一切相的正知见来教化有情,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出家人;如果没有亲证三乘菩提,也无法用三乘菩提的正知见来教化众生,这样的人虽然已经出家了,仅是具有出家的表相,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名为假名出家人。
又,禅宗祖师也常说:“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也就是说,在外行脚的参禅僧进得了丛林寺院,就要分辨道场的住持是不是证悟的人,当著面要弄清楚他是黑衣还是白衣。这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只要是亲证生命实相的人,不论他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他就是黑衣,是出家人;如果他没有证悟,尽管他现的是出家相,他还是白衣,不是出家人。
此外,达摩祖师也开示:“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达磨大师血脉论》)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亲证自心如来,而不是以他是否剃除须发来认定,就算他现的是在家相,他还是出家人,是黑衣,亦名菩萨僧、胜义僧,已列入僧数中;如果没有亲证自心如来,尽管他现的是出家相,他还是白衣,是在家人,乃至为佛门的外道。
以上述所说的准则来检视佛门中的佛弟子们:是否就是黑衣菩萨僧,是否就是白衣,乃至佛门中的外道?
譬如,有佛门外道主张:“意识是不生不灭的法。”当你听到这样的说法,你一定很清楚,他是常见外道无疑。为什么?因为 佛在《四阿含》都说,意识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从第八识出生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是虚妄法,也是生灭法,一点都不自在,怎么会是 佛所说的第八识常住法呢?尽管这位外道现的是出家相,以佛门的标准来说,他仍然是外道,仍然不是佛门的出家人,仅具有出家表相而已。
又譬如,佛门有一外道提出“大乘非佛说”的主张,认为“大乘法不是佛亲口说的,是后来佛弟子们加以结集出来的”。当他提出这样主张,你一定很清楚知道,他对 佛陀的说法根本不信受,所以才会提出大乘非佛说的主张,认为大乘法是佛弟子长期结集出来的。此外,他还是应成派中观六识论的行者,对于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诸法的根本如来藏加以否定,认为他是不存在的,“一切众生只有六个识而不是八个识”。这位佛门外道,怕被众生认为他是断见外道,所以另外施设一个别于 佛所说的“意识细心”,来弥补众生各有八个识的说法。可是,他这样的主张已经将 佛的根本推翻了,在经典都说这样的行为名为谤佛,未来的果报真的很严重。
又譬如“坦特罗佛教”主张,要不断的保持遍全身快乐的觉触,然后观察这快乐的觉触无形无相,成就他们所谓最高、最究竟的法,再也没有比这个法更高了。您听了他们的说法,不仅觉得荒唐,而且还真的很离谱。由此可知,坦特罗佛教所教导的法乃是欲界最重的贪爱,连欲界都离不了,还有可能出三界吗?既然连三界都出不了,还有可能成就最高无上的法吗?想也知道,当然不可能!因为坦特罗佛教行者说法违背佛说。
又譬如有一个坦特罗佛教行者,认为“意识是一切染法与净法的根本”,也就是认为万法都是以意识为根本,万法都是从意识出生的。这样的说法完全违背 世尊在经典开示:万法都是以第八识为根本,不能外于第八识而有万法的存在。如果外于第八识而有万法的存在,这样法一定是具足断见与常见。为什么?因为否定第八识存在,就是断见外道;又怕被人说成断见外道,再反执意识心为常住法,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说意识不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
前面已经说明出家与在家的定义,以及两者所持的戒律的不同;更说明了出家与在家的真实义理,就是能够亲证三乘菩提,并且能以所亲证的智慧来教化众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从上面分析结果证明:佛教是主张出家与在家制度两轨并行,而且不相违背。所以说佛教不会反对在家制度,其原因有三:
第一点、由于出家人专心弘扬佛的正法,不在日常生活用心,所以才需要在家人提供出家人生活所需的四事供养;不仅让出家人在生活上无所匮乏,而且还可以培植自己的福德,作为未来见道的资粮。为什么?因为 佛曾开示:真正的出家人乃是福田,而且是真正的福田,不是毒田,可以累积自己的福田,未来有因缘探究什么是生命实相时,就有机会明心见性。
第二点、由于在家人提供四事供养,让出家人生活无所匮乏,可以专心办道;再由出家人将所证的正法如理说出,让在家人能够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乃至未来有因缘可以明心见性。
第三点、由于有出家与在家制度,使得这两者的制度可以并行及相辅相成。譬如,出家人可以专心办道,为在家人解说三乘菩提的内涵,在家人则提供出家人四事供养。如果这两者之任何一方有所偏差时,譬如将 佛所说的正法说成是外道法等等,另一方可以出面将其导正,而不会往外道乃至往邪淫外道偏去。所以说,佛教必须有在家及出家制度两轨并行,才不会有所偏废。
——摘自《三乘菩提学佛释疑》,华严妙智网(http:///zjdz/xfsy/)
另外学佛释疑中也有很多关于佛法的疑问解释,非常详实,考证细腻,希望能帮到您!阿弥陀佛!
好问题!而关键之处在于到底是什么出家,不是某人出家,出家穿僧服、剃发、不入世俗,那只是形式,形式的zhidao目的是接引众生、表法的意思,真正出家的意思,是心出版家。
“心”愿意远离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
“心”不再具有贪、嗔、痴、慢、疑的念头
“心”想往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
能够做到以上所说,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出家人),权所以穿僧服剃度的不见得是出家人,而真正的出家人也不一定非要穿僧服剃度。
是否出家,从心而论,是否皈依,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