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主要是因为韩信太傲了,小兵做不下去,非要一步登天做将军,所以才不会被比他更傲的项羽重用。
在刚开始的时候,韩信是跟着项梁混的,但是项梁去世了,于是韩信就到了项羽的麾下。
在跟着项羽后,项羽给了韩信执戟郎中的职务,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实际7a64e78988e69d83339上却只是个在门外把守的士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保安或者门卫。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职务是很好的职务,毕竟是守着大门,领导进进出出都能看到。如果表现好了,领导看到了,那么升官是很快的。
虽然这个前景看起来不错,但是却没有任何实权和话语权。对于韩信来说,简直是大材小用。
韩信认为自己有本事,但是项羽却不重用自己,于是韩信一气之下去投奔了刘邦。
去到刘邦那里,韩信因为刘邦会给自己一个高的职位,但是却给了韩信仓库管理员的职位,比项羽给的职位还要低上几个层次。
后来韩信看到自己不受刘邦的重视,心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打算离开刘邦去其他地方发展。
正当韩信再一次准备走的时候,却被萧何追了回来,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重视。
从韩信的求职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十分傲气的人,自认为有本事,不想从底层干起。
而是想要一工作就要当高层,放在那家老板都不会满足韩信一步登天的要求。
所以韩信之所以不会被重视也不能赖项羽,主要是因为韩信太好高骛远了。
首先我们并不否认项羽的军事才华,但是,为将者不仅要作战勇敢,还要会认用属下,会审时度势,这些都是项羽的硬伤,可以说项羽做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将绝对是勇冠天下的,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带兵统帅。
项羽致命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不会用人,总是怀疑手下的能力,官印在手里磨平了棱角都不放心交给下属,凡事亲力亲为,导致其后方根据地和补给线路无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结果自己疲于奔命,赢得了战役的胜利却在战略层面早已注定败亡。
用人不当,任用章邯等秦人降将三分秦地牵制刘邦,但这几人在秦人心中都没有威信且互为牵制无法步调一致,怎能堵住刘邦这样的枭雄。
统下不力,不管是钟离昧还是范增还是英布甚至是普通士兵,项羽都暴露了其威有余而恩不足的缺点,不信任属下的同时,不体恤下属,赏罚不公,施恩不足,不懂得刘邦的解衣推食之道,就连他最器重的大将英布都是对项羽只有怕没有爱戴,也导致了其最后的反叛。与刘邦相持之下,楚军士兵就开始士气低落厌战思归,四面楚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歌更是搞得项羽就剩下800亲随,可见其部队凝聚力之差。这也是项羽平时粗犷的治军方式导致的。
也是最重要的失误,就是项羽战略水平低下。齐国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项羽不知恩威并施,打败田荣之后,不懂得在刘邦得了关中之后,齐国已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好好派良臣治理,修好复辟后的齐王朝,反而烧杀抢掠。搞得齐人都人心相悖,最后起兵反抗项羽,彭越更是成为项羽侧背的噩梦,搞得自己腹背受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项羽如果知道巩固后方的重要性,就应该果断撤军,然后依靠险关防守刘邦,集中力量平定梁齐,而后再与刘邦争霸。他却偏偏要依仗个人勇武反复奔波于两处战场之间,最后搞得被合围的地步,连最起码的进退都不懂,怎么能称为常胜将军?垓下之战是不丢人,但造成垓下局面正是这些严重的错误造成的。只能说他是个偏科的军事天才,但是军事这门课程他是不及格的。
而且,项羽前期很多战役的胜利,英布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对战神的理解为勇武,那我同意项羽可以作为战神神化一下,但其他真的不够看。相反,韩信的指挥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要比项羽更全面,不论是野战还是攻城战,各方面韩信都有经典战例,这些战例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当然你看起来也许感觉平平,甚至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井陉口之战等,但如果你对这段时间的历史深有研究,就会看出很多材料上不会给你剖析的东西,看出韩信的厉害,可以说韩信打仗是将军队,士气,天文地理,双方将帅的心理等等各方面都利用到极致的一个统帅,而项羽只是对战场的解读,实战中敌我双方形势的把握上比较优秀,综合素质是不如韩信的。
项羽与韩信是楚汉之际最为耀目的两位军事天才,可是这两位军事天才的人生都是以极惨的悲剧收场。项羽的个性“刚”,宁死不过江东,最终自刎於乌江之边,死的极为壮烈,宛如一曲悲歌;韩信个性“柔”,能忍人之不能忍,最终却死於妇人的阴柔之手,死得真让人觉得凄凄惨惨切切。项羽之死可以说得上是韩信一手促成的,可是项羽一死,韩信却也无存在的价值了,最终被大汉王朝卸磨杀驴了。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为项羽当初没能重用韩信而哀叹不已。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项羽没能重用韩信的原因所在。
据陈平所言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4:“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就是说项羽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至于项羽为何“任人唯亲”,我认为主要有下列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项氏叔侄起兵就是以项氏宗族力量为依托的,说白了,就是个家族企业,所以“项家军”的力量构成跟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以及刘邦被推为首领的沛县起义军是有显著不同的。既然是家族制企业,那用人方面肯定是倾向于相信自家人了。
第二方面;深受楚国“用人制度”的传统文化影响,有个成语叫“楚才晋用”,原出处於《左传》中“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一句。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字叫“晋卿”,也是取的“楚才晋用”之意。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历史,便于我们考证的,楚国最高级的两个官职“令尹”与“司马”,几乎清一色的是由出自於楚国的公族人员担任的,至于其他职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楚才又何止只是为晋用,还为吴所用、还为越所用。吴越争霸时期的双方核心智囊人物,吴国方面,不但伍子胥是来自於楚国,就连那个深受吴王夫差宠信的伯嚭也是来自於楚国的。而越国方面,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称霸的范蠡、文种等原也都是楚国人。所以就不难理解吴起在楚国变法,楚悼王一死,吴起就为旧贵族所杀了,其变法也就自然废止了。楚国的“用人制度”的文化其实就是“亲中选能”,外人是很难进入楚国高层核心的,这种状态只是到了战国的后期才稍微出现了一下松弛。
所以,“项家军”的家族制企业的特点以及楚国在“用人制度”上的传统文化影响应该是项羽没有重用韩信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还不是根本原因所在。因为龙且、英布、钟离昧、季布等人都是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大将,他们都深受项羽的重用。那为何项羽没有重用韩信呢?我认为是两人作战思想的不同决定的,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当差,肯定是提过不少意见与想法,可惜项羽都没有采用,要不然后来也就不会抱怨曾经在项羽手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了。
项羽特别擅长打那种“阵地战”,两阵冲锋型的,这种战争主要是凭“勇气”取胜的。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曹刿在《曹刿论战》一文中,也说道“夫战,勇气也”。阵地战是自周朝以来,最为主流的战争打法,而项羽所重用的“龙且、英布、钟离昧、季布等人”都是极其骁勇的悍将,也都是极为适合“阵地战”的作战风格。而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以“怯”闻名,其是比较擅长打那种“狙击战”的,“狙击战”的胜利主要就不是拼“勇气”了,而是要拼“巧劲”了。所以,这个就跟踢足球一个道理,你的足球队是打“全攻全守”风格,你就不会选择一个擅长打“防守反击”的足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