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关于马的成语有:
一、悬崖勒马 [ xuán yá lè mǎ ]
1. 【解释】: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2.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
3. 【示例】:您铸成大错在前,已经对不起天地祖宗,赶快~吧!
二、戎马倥偬 [ róng mǎ kǒng zǒng ]
1. 【解释】: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2. 【出自】:明·卢象升《与豫抚某书》:“戎马倥偬之场,屡荷足下训诲指提。”
3. 【示例】:然而于~,大势已烈,只手难撑,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家。
三、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1.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3.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四、招兵买马 [ zhāo bīng mǎi mǎ ]
1. 【解释】: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2.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e68a847a686964616f330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
3. 【示例】:我们人手不足,需要~了。
五、散马休牛 [ sàn mǎ xiū niú ]
1. 【解释】:指不兴战事。
2. 【出自】:《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马到成功、千军万马、一马当先、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7马精神、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人困马乏、驷马难追、万马奔腾、金戈铁马、马不停蹄、单枪匹马、天马行空、马首是瞻、招兵买马、驽马十驾、指鹿为马、走马观花、一马平川、马革裹尸、青梅竹马、蛛丝马迹、马齿徒增、塞翁失马等。
一、马到成功
释义:古时打仗,常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祝愿迅速取得胜利。现在用来形容人一到那里,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就。
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
译文:尉迟这一去,肯定能取得成功。
二、千军万马
释义: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出处:《南史·陈庆之传》:“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译文:功成名就的将帅们啊,千万别自作牢笼,任从你有千军万马,也要避开白袍将军陈庆之率领的军队的锋芒。
三、车水马龙
释义: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出处:南唐·李煜《望江南》词:“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似龙。”
译文:我梦见了和过去出游上苑时一样的热闹场面。车如流水,络绎不绝;马似游龙,奔腾跳跃。
四、人困马乏
释义: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出处:元·黄元吉《流星马》:“俺两口儿三日不曾吃饮食;人困马乏。”
译文:我们两个人三天没有吃喝,非常劳累。
五、万马奔腾
释义:成千上万匹万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出处:宋·刘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尽意无尽;万马奔腾山作阵。”
译文:秋天的景色可以看完,但对秋天的感觉却始终不能说清楚,远看群山层峦起伏,心中不由得跌宕起伏,仿佛置身于万马奔腾、杀声震天的古战场。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
马不停蹄
释 义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出 处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远,方始勒住马。(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
马马虎虎,
马失前蹄:比喻偶然发生差错而受挫。
马首是瞻,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襄公十四年】
魏收才华出众,人品却很不好,是个无德无行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他随时俯仰,唯权贵马首是瞻。--【四十三.《魏书》:"包举一代始终,颇为详悉"】
“马首是瞻”:看着马头行事,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9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