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传统百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度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答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专; 《李氏谱》名《睢阳平属楚》,隋秦汉子作;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
(成语)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凡《史记》、《汉书》等正史均没有“十面埋伏”的记载!百通常所说的韩信用十面埋伏的计策,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十面埋伏之说来自元、明间佚名作者的杂剧《十面埋伏》,后又有琵琶曲《十面埋伏》推波助澜,此皆文学艺术的虚构。
《史记.汉高祖本纪度》: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知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道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版,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由此看来,垓下之战,其实没有什么十面埋伏之计,四面楚歌之计到有。十面埋伏之计始见于元代一本野史,历代正史和野史都无此记载。所以不可信。
垓下之战后,权刘邦当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