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翻译是:出生时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但长大抄后风俗相差很大,教化使这样形成的。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袭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翻译: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百;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度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南方的少数民族和北方的少数名族的人们,生下来没有什么区别,但长大后却相差很大,这是教育的结果。
这句话虽然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片面的地方。
人的发展总是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得到视觉能力的发展,当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先天失聪的孩子,不可能得到听觉能力的发展,当然更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遗传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从这里,我们应该也可以了解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生下来没有区别是不对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找到相同的叶子,那没,也不可能找到两个相同的人。即使是刚出生,也不可能是不相同的。正如前面说的,有一生下来就是身体不健全的,瞎子即使我们再怎么教育他,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画家,不是吗?那么,同样的,先天失聪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音乐家。所以不管你再怎么教育这些人,都是徒劳。
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大有关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大学,是个体的教育启蒙基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这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教育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就是说,荀子所说的,“长大后,相差很远,这是教育的结果”,这句话是很合理的。
社会环境,如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对其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认识是有其共同性的。这里,我们又可以说荀子观点的片面性。因为除了教育,影响一个人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人,是有很多的因素的,我们不能接受荀子的观点的片面性,一个人生下来或许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差别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或许伟大的荀子是错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也有伟大之处之所在,它比当时的人是先进的,因为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一个古人的眼里,能看到这一点应该是很超前了吧!
个性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现实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荀子说的,人生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说明了他只看到了人的共同性,而没有看到人的个性之所在。
现在教育应该是各方面都具备多样化特点为人的自有发展,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教育内容上,不仅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课程,而且强调科学课程与课外活动并举。这就是现代教育,而荀子所说的教育使之然也,并非我们的现代教育,而是他那个时代的教育,和我们现代教育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以说,荀子的教育使之然也,也需要我们现代的人深思啊。他的本质是对的,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适应现代的变化。
教育万能论包括过分夸大教育对人的作用,也过分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教育的作用。这里其实和荀子的观点有那么一点接近。其实荀子也在这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看的太重。这样往往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造成看事物不全面,片面的理解教育的作用只会造成极端的后果。
并不是任何条件下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在于学校教育的内外的方方面面的条件。所以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存在于社会,也是要受到许许多多因素的制约。那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并不是想发挥多大的作用就发挥多大的作用。即使如教育万能论者所说的,那又怎样。所以荀子毕竟是一个古人,不能完全了解透析现在的社会教育。
教育就是这样,并不万能但没有它,社会以及人类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变化与多姿,我赞成荀子所说的“教使之然也“,因为我和他一样,同样不能否认教育诸多重要的作用。但我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必须否认他的片面性。因为教育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大的作用。即使有,也会受到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别的因素的制约,所以也不可能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因为还有很多的因素同样也像教育那样对人的形成于发展起着同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荀子的这个观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6点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