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意思是平常在家规规矩矩zhidao,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原文出自于《论语·子路》。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白话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扩展资料:
《论语》的《子路》篇主要内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人物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回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答十二贤之一。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可立身于世,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
在陈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4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孔子的一个朋友)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顺从长辈,尊敬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残害道德的人。”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担忧惧怕呢?”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孔子的学生)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尽心竭力、推己及人罢了。”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宽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讨厌他们,我也讨厌他们。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看不起他们,我也看不起他们。”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车没有輗(连接车辕与架牛横木的部件),马车没有軏(连接车辕与架马横木的部件)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孔子的变化在于:其看上去很严肃,接近了却很温和,听其说话又觉得非常准确与犀利。”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出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扩展资料
樊迟三问: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仁离我不远,仁在人心中,求仁而得仁。然何为仁?这却不是能够轻易说清楚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 子罕》)按《论语集注》,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尽管如此,《论语》中还是有很多处谈及“仁”。
这倒也不矛盾,因为孔子确实极少主动正面解释“仁”,多是弟子问而他答。可是每一次回答又都不相同。其中尤以樊迟问得最多,一共三次。
1、樊迟问知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 雍也》)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这里兼言仁与知,侧重于二者之不同,恰可与紧接着一段相印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雍也》)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而知与仁之分立见,诚如吕氏所云:“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先难”之谓,按《论语集注》,程子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既以“克己”解之,又可与《颜渊问仁》章对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己”之“克”,多解为“克制”,一时也无从反驳。又曰“为仁由己”,似乎要自己克制自己了,还是要仔细斟酌的。至于程朱,自然是要将其发挥为天理人欲之辨的了。
2、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6:“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里又是同时问知与仁,然而樊迟开始没弄明白。按《论语集注》,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相悖尔。”似乎又在说二者之不同。于是孔子再作解释。按《论语集注》,朱子曰:“举直错枉者,知也。
使枉者直,则仁矣。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可惜樊迟还是没弄明白。按《论语集注》,朱子曰:“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又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于是子夏再作解释,这才算说清楚了。知与仁原来是一致的。
以“爱人”解“仁”,倒也方便,然而是博爱吗?恐怕并非如此。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这是有亲疏先后之分的,由父母而兄长而朋友,然后才惠及众人。这是人之常情。将这种人所共有的情感推而广之,就能做到仁了。关于为仁之本的孝,再看一段对话。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钻,祖官反。没,尽也。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
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论述,但求心安;在他看来,这是亲子之间不易的情感。可见,中国人的理性,既非可以算计的数理,也非可以逻辑推论的论理,而是从亲情人伦出发的情理、伦理。
3、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 子路》)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而“与人忠”,则是以己及人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
何为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何为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这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正是将对自己、对亲人的情感投射于外,爱人如己。
樊迟三次问仁,孔子三次回答。单独看其中的某一段,都觉得在情理之中;然而合起来看,要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总难免牵强,通而未通,似是而非。学者们多有谈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概而观之,自成一说;然究之细节,或有捉襟见肘之叹
。原因我在第二问最后已有论及,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不能算计的,也难以逻辑推之。一篇好的文章,自然是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了。然而孔子述而不作,他一生潦倒,也没有机会去拿学位、评职称,终于将人类这真实美好的情感贯彻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