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杜甫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 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 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 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 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 (745)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 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 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 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 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 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 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 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 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 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 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 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 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 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 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 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 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 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 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 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 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 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 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 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 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5流亡、 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 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 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 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 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 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 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 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 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 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 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杜甫在这11年内,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 分之七十三强,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 长篇排律。
诗歌创作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 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 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 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 "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的作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 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 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 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 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 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 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也有些关于战争 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 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 不同看法。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 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 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 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 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 《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 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 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写了一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 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 有时代的气氛,可以看作是有声有色的文化史。
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他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 止过写诗,他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他在夔州身 体衰弱多病,写作的数量最为众多。他有丰富的生活经 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 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说明他 创作的严肃态度。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 和《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骘古今诗人的主张。
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明 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签》)这句话不尽符合事实,因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时事入诗的,但是象杜甫这样深入民间,洞察时弊,把富 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陶融在"惊人"的诗句里,却 是少有的。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 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 诗镜铨》卷五)这虽然是"三吏"、"三别"的评语,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诗篇。元稹给杜甫写的《唐 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里说,"诗人以来,未有 如子美者",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 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在五言古体 诗里善于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 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写来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 是《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擅长于抒写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意 见,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乾元中寓 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 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成就,数量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 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到达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 在五律中得到凝炼,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发扬。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 《旅夜抒怀》、《宿江边阁》、《登岳阳楼》,七律如 《蜀相》、《野老》、《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 唐人的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写了许多五言排律, 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秋日夔府 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竟长达1000字。是除少数比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 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过 多的典故,掩盖了丰富的情感或填补了应酬之作内容的 空虚。杜诗中的绝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内写的。由于杜甫的古体诗和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他 的绝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论诗怀友,反 映蜀中的骚乱与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华,杜甫在 绝句方面仍有不少贡献。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 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 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 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 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 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 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 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杜甫诗《清明》中“朝”字拼音: [ zhāo ]
今朝 : [jīn zhāo] 意思抄:现在
《清明》
年代袭: 唐 作者: 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百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度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粉晚,
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问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答道,
况乃今朝更祓除。
你可以在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中摘一些合适的.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0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三)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渌:清澈。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
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翠色:嫩绿的草色。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信:消息。露:显示。
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芳菲:指春花季节。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青:绿叶。红:红花。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将息:养护,调养。
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
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
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
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杜宇:杜鹃。
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
宋·辛弃疾《满江红》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
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春天的阴云。幽花:清幽的花。明:绚丽。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宋·陈亮《南歌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
宋·姜夔《扬州慢》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黄柳》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风润泽万物。
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到人间草木知
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酝造:酿造。可人:喜人。
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瘦雪:残雪。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青子:青青的小果于。
金·王庭筠《谒金门》
东风轻扇春寒
轻扇:轻轻地吹动。
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飞红:花瓣飞舞。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觉来:醒来。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袅:飘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卢道悦《迎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升《长生殿·禊游》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读音:[zh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