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一位县委书记曾经感叹:当县委书记很累,不仅累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更累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又不得不面对的东西。县委书记笑笑,笑得意味深长。县委书记又笑。时下,“潜规则”一词很流行。但是很遗憾,查多部现代汉语词典,居然没有这个词的解释。没有也不要紧,把“规则”和“潜”的意思放在一起,“潜规则”的解释不就自然明了了吗。“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潜”就是“不露在表面”。“潜”与“规则”结合,在语言逻辑上是矛盾的,不成立的,但它的社会意义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左右着某一类人行为的规矩和约定。它没有明文规定,却约定俗成;它没有任何强制,却必须遵守;它没有职能功效,却起实际作用。潜规则往往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群组中,形成该圈子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比如,娱乐圈潜规则、官场潜规则等。潜规则往往也为全社会的人所面对。比如说,到饭店消费不能自带酒水,子女升学择校要交费等等,都会遇到行业潜规则的挑战。可以说,潜规则从来不为主流文化和主流民意所认可。不仅如此,它还成为主流文化所围剿和主流民意所诟病的对象。但是与此同时,潜规则却大行其道,无孔不入,这说明,潜规则的存在,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乃至群众基础。官场潜规则因其特殊性而更为人们所关注。身在官场的人们,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都会受到潜规则之潮的侵袭,潜规则之浪的拍打。官场潜规则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回避它,对它的存在视而不见,实际上是对潜规则的一种退却,也是对潜规则的一种纵容。我们无法概括官场潜规则的全貌,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将它的表现特征列举一些。表现之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必要的,但也要密切联系领导。一些人认为,受到群众的拥戴是做官的最高荣誉,但是如果上级领导不认可你,你可能连官都做不成。所以,身在官场,要搞好上下左右的关系,特别要搞好对上的关系;表现之三,做好事做实事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太冒尖。一些人认为,官场讲平衡,好事实事做多了,别人会以为你出风头抢政绩,会以为你有“想法”,也会比的别人没有能力,自然要遭到别人的“嫉妒”;表现之四,坚持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3原则是必要的,没有一定的灵活性肯定不行。一些人认为,在官场如果一味坚持原则而不讲灵活性,不仅会让你变得没有朋友,而且会使你失去支持者,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很另类、很孤立,最终站不稳脚跟;表现之七,有真才实学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独立思考。一些人认为,独立思考是做科学和做学问的态度,但不是做官的态度。对做官来讲,眼前正确的,才是正确的,大多数人坚持的,才是正确的,领导说的做的,也才是正确的。仅从以上表现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官场潜规则的特点:能说不能做的,不是潜规则;又能说又能做的,也不是潜规则;只有那些只能做不能说的,才是潜规则。官场潜规则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一些人研究潜规则、信奉潜规则,按潜规则的要求行事,游刃有余,呼风唤雨;一些人忽视潜规则、拒绝潜规则,不按潜规则的要求办事,事事不顺,处处碰壁。潜规则就是以这样一种力量,在时刻校正着官场中人的行为和方向。潜规则的危害是在不知不觉中显现的。身在官场,一旦进入潜规则的辐射,要么被迫出局,要么慢慢被其侵害,中毒日深,不能自拔,身心俱焚。从已经落马的一些县委书记和领导干部来看,很多人一开始并非就是要主动腐败,主动违法乱纪,而是在潜规则的力量面前动摇、妥协。而一旦进入潜规则的游戏圈内,离违法违纪的“射程”就不远了。作为一个市县的一把手,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委书记对潜规则的感受更加深刻。有的在顽强地抗拒着潜规则的纠缠,有的小心翼翼地在潜规则的浸染中游走,还有的已经由潜规则的岸边走进腐败的深水区。与潜规则抗争,需要持续的力量。力量来自何方?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性原则,二是社会规则。作为县委书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党的原则是最高规则,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遵守的。不符合党性原则、违背党性原则的事情坚决不能干;与官场潜规则相比,社会规则就是显规则,是看得见的规则,是阳光下的规则,它与潜规则是对立的,“显”“潜”之争,胜利自然在“显”的一方。同时,对潜规则也要认真分析、科学对待。对于潜规则当中倾向于合理的规则,要将其显规则化;对于潜规则中属于违法乱纪的内容,要坚决拒绝和远离,否则就是一条毁灭之路。
都请示,推托责任
多听听你单位其他人都怎么说的。那是大家最习惯的客套方式。
每个单位气氛不一样,说话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告诉你的客套话不一定适合你的工作环境。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的是含蓄、委婉,话不能说得太透,因此老外来中国,往往由于中国人说话不那么干脆,留点弦外之音让对方揣度,而如坠云里。
中国传统官场即使是官员索贿也很有讲究。下级向上级送钱,要安一些好听的名目,如“节敬”“冰敬”“炭敬”。意思是说过节时送些礼物,或者夏天馈赠些钱去买冰祛暑。如此显得是温馨的人情往来。
春秋时,中国社会人际交往这些特点就具备了,而且现在的含蓄,比起那时候,就显得很没文化了。譬如,一个县太爷带着司机到下面的乡镇检查工作,吃饭时上当地某特产如酒或鱼,吃完饭司机给乡镇负责人说:刚才首长喝你们乡镇产的那个酒,感觉很好。——这就是暗示当地再拿一些酒放在后备箱里带走。在中国官场,几乎没人听不懂这种暗示。但春秋时的人说类似的话,要雅致得多。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晋、楚两大超级强国再次在郑国的虢地会盟,重申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的弭兵之约。——是年,楚公子围娶亲于郑,会盟算是捎带的事。鲁、齐、宋、卫、陈、蔡、郑这些中原列国也都被纠集过来与会。鲁国派出的是该国的老外交官、政治豪门“三桓”之一的叔孙豹(又称穆叔)。
就在会盟期间,鲁国的当国者、“三桓”的另一家季武子出兵攻打临近的莒国,夺取了郓(今沂水县)。鲁国在晋、楚、齐面前是弱国,而在莒面前,则是强者了。莒国打不过鲁国,就派人到盟会上向主持国际秩序的楚、晋告状。楚国本来就很不满鲁国紧随晋国——人家两国是姬姓兄弟治国嘛。楚国代表团团长公子围说:这鲁国也太放肆了,我们的和平会议还在召开,他竟然公然入侵他国。摆明了不把和平条约当回事。建议将参加会盟的鲁国特使叔孙豹杀掉,以示惩罚。
当然,杀叔孙豹不是楚国一家能决定的,必须征得另一个大国晋国的同意。晋国的代表团团长依然是赵武(亦名“赵孟”,世人尊称“赵文子”)。跟随他来到郑国的家臣乐桓子,扮演秘书角色。趁机向叔孙豹索贿,说我可以替你向我家赵老爷求情。但问人要钱,却不明明白白说出来,而是说“请带”。——说向鲁国使臣讨要一条腰带。叔孙豹没有给乐桓子任何金钱,他的跟随梁其踁劝他:“货以藩身,子何爱焉?”意思是花钱买平安,即将遭遇杀身之祸,你还舍不得那些钱干什么?
叔孙豹义正言辞说了一大段话。他说我参加诸侯之会,是为了保卫国家不受侵犯。我如果以贿赂晋国人自己免遭祸害,鲁国必然会受到楚国等国家的攻打。这是给国家惹祸,还谈什么保卫国家呢?虽然,这大祸是季武子惹出来的,可鲁国又有什么罪?我奉命出使国外,季武子在家守国,一直就这样分工的,我没有什么可埋怨的。可乐桓子派人来索贿,不打发点什么,他还会继续来要钱。——于是,叔孙豹当着对方来人的面,把衣服撕了一条给对方,并说我们的腰带太狭窄恐不成敬意,只能撕一条衣帛代替了。
乐桓子的愤怒可想而知,于是他将过程向赵武汇报。赵武却对叔孙豹的表现大加赞赏。说叔孙豹面临被杀的灾难而不忘国家安危,这是忠;面临危难而不越位,这是信;为国家而不用贿赂以求免死,这是贞;谋国处事以这三点出发,这是义。有次四点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5,怎么能被杀呢?
于是赵武与楚国使团会面,恳请楚国放过叔孙豹一马。其理由是:鲁国虽然有罪过,但是使臣叔孙豹为了国家不怕死,又敬畏楚国。阁下放过这样的忠臣,能够劝勉左右的楚国大臣效法于他,有利于楚国;邻国之间为了边境的城邑反复争夺,这是常有的事情,夏、商和周朝明君在位时,都有这类事情,何况我等执政呢?再说,楚国对邻国之间争端,也会找个理由出兵的;再说,鲁国和莒国争夺郓地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何必理会;而作为盟主,只要不是影响社稷的大事,不必去理会。如此就少劳烦其他诸侯国(因为兴兵伐鲁必然以联合国军名义,其他诸侯国有出兵出钱的义务),宽宥贤人,减少烦扰,诸侯才会更拥戴楚国。
这番话说理充分,而且给楚国戴了高帽子。楚国也不能不管晋国的态度强行出兵,于是就坡下驴,给了晋国的面子,没有杀叔孙豹,也没有讨伐鲁国。
赵武比乐桓子更讲政治。鲁国是晋国忠实的同盟者,如果因为索贿未成,而不顾盟国使臣安危,看着叔孙豹被杀,这事声张出去,晋国和赵武在诸侯国里面还有什么威望?
所以,好的领导应当考虑得比秘书更长远,而不是受秘书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