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百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以军功勇著,授四川都督佥事(qiānshì,度都督佥事是正二品)。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为举人、知县。他从小聪敏颖异,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知的教诲,与兄端洪、弟肇洙、遵泗等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道,五六年不曾下过山,得学识渊博的父亲彭珣(xún)亲授。还专得益于其外祖父、进士出身的夹江名儒王庭诏的教益,长进不小。及入县学,再得合江进士、蜀中制义(八股文)匠手董新策属点拨,学业立就 。
彭端淑抄是清朝时期的。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约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约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百,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以军功勇著,授四川都督佥事(都督佥事是正二品)。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为举人、知县。他从小聪敏颖异,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与兄端洪、弟肇洙、遵泗等苦读于度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过山,得学识渊博的父亲彭珣亲授。还得益于其外祖父、进士出身的夹江名儒王庭诏的教益,长进不小。及入县学,再得合江进士、蜀中制义(八股文)匠手董新策点拨,学业立就 。
彭肇洙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未怀远将军,清初任四川都督佥事。彭肇洙的8位叔父来,多为举人、知县。他自幼聪悟过人,情志酷似兄端淑源。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与兄端洪、端淑、弟遵泗等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过山,得学识渊博的父亲彭珣亲授。还得益于其外祖父、进士出身的夹江名儒百王庭诏的教益,长进不小。
雍正元年(1723),彭肇洙先于端淑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再与兄端淑同榜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乾隆三年,转户部主事。乾隆七年度(1742),迁户部员外郎,乾隆十一年(1746)擢户部郎中。乾隆十四年(1749)母丧,归籍守制,乾隆十六年(1751)服阙补授河南道监察御问史,严正不阿,遇事敢言。老年离职归乡。
彭肇洙学识渊博,工于诗,好著述,著有《抚松亭遗编》二卷、《竹窗巽言》二卷等。其诗峭拔奇崛,气概不凡。答彭肇洙与兄端淑、弟遵泗齐名,有“丹棱三彭”之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