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就摔碎了琴,割断琴弦,一直到死都没有再弹琴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意思: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6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
伯牙子期:
文章记叙了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绝弦,终生不再弹琴。表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一种真知己的境界。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注意: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因钟子期遇伯牙,后人就把遇和伯牙连在一起,称俞伯牙。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伯牙说这世上在没有他的知音(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于是摔破了琴,断了琴弦,以后终身不在弹琴。
意思是: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了琴,剪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出自:吕不韦[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本昧篇》
原句: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释义: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e5a48de588b67a64366。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