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从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771-835),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
韩愈 柳宗元 刘禹锡 白居易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7a64e78988e69d83365学士, 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为了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王叔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清代以来,对永贞革新的评价逐渐增高。或称:“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五)或称:“只此小小施行,已为李唐一朝史所不多见。”而“德宗秕政,廓然一清”(岑仲勉《隋唐史》上册)。或称:“这些措施,打击了当时的方镇割据势力、专横的宦官和守旧复古的大士族大官僚,顺应了历史的发展。”(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第十三章)或称:“他们的施政方针,主要是抑制专横的宦官集团,改革德宗时期诸弊政,是有进步意义的。”(卞孝萱《二王八司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不用说,评价都很客观公正。但除此之外,站在当时人的立场,是否还应有别的解说呢?
按史称顺宗册太子,王叔文已有忧色,口虽不敢言,但吟杜甫题《诸葛丞相祠堂》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犹见英雄末路之慨。而狷急如刘禹锡,所作《谒柱山会禅师》诗,对参加变革新政颇有悔意。其中“哀我堕名网,有如翾飞辈”句,尤见作者当时动机本不纯正。至于柳宗元,性本柔弱,所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直称:“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对参加变革新政非常悔恨,倒不令人奇怪。总之,参加变革新政的低级官僚士大夫,包括二王在内,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名利思想。正因如此,他们才在运动中,忙于升官,急于求成。然而此举,既授人以口实,又欲速而不达。这场变革新政运动,仅半年便告失败,参加者恐怕均难辞其咎。因此,对永贞革新的评价,恐怕还应一分为二。也就是说,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应该分别评价。受韩愈《顺宗实录》影响的评价,评价的实际多属主观动机。而清代以来的评价,评价的实际多属客观效果。就此而言,这两种评价都难免有片面之嫌。只有综合二者,才是公正、全面的评价。
唐朝中兴三次指的是: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2
一、唐宣宗——宣宗之治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
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
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二、唐武宗——会昌中兴
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
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
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三、唐宪宗——元和中兴
唐宪宗纳宰相杜黄裳之议,征伐不服之藩镇。
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利用藩镇间矛盾,取消宦官监军。
元和元年(805年),先以高崇文讨平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旗开得胜。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田兴受镇兵拥护掌权,中央任命为节度使,遂归顺中央,赐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申、光、蔡三州,宪宗发兵近九万人进讨,久战无功。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
宪宗派李愬讨平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申、光二州守军亦降。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治今河北景县东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
贬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为驩州司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淄青李师道亦平,收复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镇王承宗病死后,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降。
自广德(唐代宗)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结束,史称"元和中兴"。
扩展资料:
唐朝最重要的四次政变:
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威名最盛的朝代,唐朝无疑被很多人关注,但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争夺权力的明争暗斗,唐朝在这方面更是其中的“翘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朝最著名的四次政变。
一、玄武门之变 :太宗上位开创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可是相当有名的。公园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他的父亲李渊立其为太子,随后顺利继承皇位。
当然,李世民的确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局面,致使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因此他也就成了千古明君的代表,受世人称颂。至于弑兄,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二、神龙政变: 李唐皇朝重回正统
公元690年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登基,实现了自己的女皇梦,甚至改国号为周,想要延续武家统治。
不过,朝堂之上,有很多大臣都想要恢复李唐正统,只是碍于武则天势大,不得不隐忍。神龙元年,武则天病倒,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显,李唐政权再度重建。
正因为神龙政变,没有让政权传于武家,周国没有延续,人们才认为唐朝还在延续,没有被周朝取代。可以说,神龙政变挽救了李唐王朝。
三、唐隆政变 :李隆基崭露头角将唐朝推向巅峰
中宗复辟后,对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掌握。公元710年,为了打破韦后专权的局面,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在长安皇宫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使李旦复辟,李隆基也被立为皇太子,成为皇室正统。
李隆基即位之后,开创了开元盛世。一场唐隆政变,为唐朝换回了一个巅峰。
四、甘露政变 :宦官专权致唐朝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朝政被宦官把控。宝历二年,唐敬宗被宦官杀害,文宗即位。唐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便与其他大臣密谋诛灭宦官,夺回政权。
公元835年11月,唐文宗以观露之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后院欲斩杀,但是却被仇士良发觉,双方交战,最终以唐文宗一方失败而告终,朝廷中重要的官员均被宦官杀死,亲属株连被杀的达到一千多人。
至此之后,唐朝政权一直被宦官把持,君主废立、生杀也被宦官掌握,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宦官时代。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903年大杀宦官之后,才最终消失,然而,唐朝也在不久后因朱温建立后梁篡位而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