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这首歌谣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9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那么,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呢?如果我们说,陶渊明田园诗中那些对当时现实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客观描绘的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我以为,陶渊明的全部田园诗(包括那些抒情之作和幻想之作)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里仅仅以他的幻想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为例,试作如下分析
《桃花源诗并记》尽管是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出来的一个乌托邦,但实际上它是东晋社会现实的产物。东晋王朝在失陷了中原、偏安江左后,腐朽的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仍在进行着激烈的内部夺权斗争,使人民长时期处于动乱不安之中。兵役、劳役、水灾、旱灾,加上东晋名目繁多的赋税,真是无灾人祸,逼得人民四处逃亡。后来,匈奴、鲜卑的统治者在攻陷中原后残酷杀戮汉族人民,这种逃亡的现象就更为严重了。元兴三年“晋民避乱,襁负之淮北者,道路相属。”刘毅任江州刺史时给皇帝上书说:“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史书关于当时人民大量逃亡的记载,不胜枚举。当时逃入深山的人大都是:“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又如《晋书·庚衮传》便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王公之唱义也,张弘等肆惊于阳翟,衮乃率其同族乃庶姓保于禹山。”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上面所引述的情况十分相似。这说明陶渊明并非凭空幻想,而是以一定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作为创作依据的。
陶渊明早年做过彭泽令,他是由于对东晋黑暗的政治现实不满而回到田园的。他归隐前的家境就不怎么好。“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
“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西晋鲍复敬言。鲍敬言所说的一种社会: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要想脱难黑暗的现实社会,看来只有脱离尘世,聚众据险制逃难。这种方式在当时和这以前的朝代里也相当普遍了。
如果你问选择题:
“曩古之世,无君无知巨,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上古社会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道哪一时期最符合
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河姆渡半坡文化时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