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因为慈禧太后和东太后 还有恭亲王百奕忻在北京发动政变杀肃顺 ,击垮了八位赞襄政务大臣的势力,开始垂帘听政,而慈禧度在儿子同治帝死后立了3岁的醇王载湉为光绪专帝,一则光绪太小被慈禧牢牢掌控且19岁才亲政没有实属权,二则慈禧于光绪帝有养育立其为帝之恩,所以只能是傀儡。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要亲临金銮殿宝座处理政务大事。由于特殊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临朝的故事,最早是前汉高后,不过《汉书》上没有提到“垂帘”二字。至于太后在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太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至于为什么要“垂帘”,是因为临朝听政当然要和群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5臣相见,可是从前生活习惯是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皇后居中宫,主内治。在临朝听政时,须遵守内外有别的原则,所以就只好“垂帘”和群臣相见,宣谕、奏事都在隔帘情况下进行。这个内外有别的原则,不仅仅皇家如此,从前社会上也是这样的习惯。例如住宅有内外院之分,妇女在家除和家里人以及至近亲戚(男)在内院相见之外,也不和男的来宾相见,家中男仆人到上房向女主人回事,须请女仆代言,如果女主人有所询问也是在室内说,男仆在室外回答,这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听政要用“垂帘”的形式,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上都是内外有别、男女有别的风尚。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从“垂帘听政”开始到最后执掌国家大权的。
慈禧必须要垂帘听政的原因如下:
一、个人兴趣
慈禧在做咸丰妃子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政治才能,能协助皇帝处理一些国家事务zd。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源。也许当时这是慈禧获用于获取皇帝欢心的方法罢了。
二、身不由已,为了保命
慈禧在咸丰死后,内宫干涉政治的行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直接威胁到了生命安全,经过九死一生后,慈禧站稳了脚跟,在政治的残酷性面前,如果不握住政权,那就是走专上了断头台。
三、荣华富贵
对于权力的控制,直接带来的就是慈禧的为所欲为,荣华宝贵,这也是每个君王所梦寐以求的生活,所以这样的权力是不能放弃的。
四、由上可以看出,作为慈禧不得不垂帘听政,如果放弃权力,就意味着死亡,而且也意味着整个家族及属支持者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