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706117.html
网上没有电子版zd,但如果有需要,旧书网上也版有卖权的,不过价格不菲。
http://book.kongfz.com/22753/361441973/
灵璧石产地灵璧县,汉为 、夏丘等县地,属沛郡。后汉属沛国、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隋复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县入虹县,属宿州。《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零壁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壁,属宿州。元属归德府宿州。明清属凤阳府宿州。
灵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灵壁”。如《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大破汉军,“追击至灵壁东”。《清史稿·地理志》:灵壁县“本虹县灵壁镇,宋始置县”。乾隆《灵璧县志》:旧名“零壁”,因县产磬石而“神之”,改名为“灵璧”。《名胜志》亦载,灵壁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灵璧建县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有所反复。《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县,当年七月即废去。元右七年(1092)再拟建县之际,苏轼曾持异议,事见《苏东坡集·奏议集》。当时苏轼新任兵部尚书,建立新县属“兵部所管”。苏轼视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镇为县”,乃是“本镇豪民靳琮等私自为计”,并以自筹置县费用,毋须拨支公款为由,取得朝廷批准。但所谓“自备钱物”,其实是向百姓摊派,“深为不便”。预计建县“用钱四千五十余贯”,只征收半数稍多,“其余未纳钱数”难以催纳。“纵使尽行催纳”,也不够实际开支。如今县署已兴工构筑,“恐维中辍”。为此,苏轼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拨出款项,用于灵壁建县,不再向百姓征收钱物,“未纳到钱数”,均予“放免”。由此可见,苏轼办事公正,颇能体恤民间疾苦。
灵璧县旧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筑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围六里许,开四门:东鹿鸣门;南对怀远荆山,名为望荆门;西有凤凰山,名为凤仪门,北向磬石山,名为来璧门。县城北倚龙车山,山麓有浏清、坛西,白莲等湖。龙车山东北三注山,有云洞、蜘蛛洞 。凤凰山在城西北五里。鹿鸣山今司泗县。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灵壁东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临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汉取虑县故城,前人有争议。《方舆纪要》:“取虑城,(虹)县北百二十里,汉县,属沛郡”,“后魏(即北魏)亦日取虑县,置临潼郡。”这是说,临潼郡治即取虑县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为非是,在《辨讹》中指出:“旧志谓取虑汉县,后魏置临潼郡,”“在虹县(今泗县)北一百二十里。”“按:虹县北六十里睢宁县(今属江苏),取虑既在虹县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谓虹县地乎?”“又按:临潼故城在今灵壁县东北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议于灵壁县潼城镇设仓都监,是也。而取虑又在临潼东北,属睢宁界。”此说以为取虑县故城不在泗县,更不在灵璧。唐人李贤等注《后传书》,也以为取虑故城在睢宁。《后汉书·陶谦传》:曹操与陶谦作战,“过拔取虑”。注:“取虑,音秋闾,属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西南。”下邳县故城在今江苏邳县东,其西南即是睢宁县境。
旧时灵璧县境南北狭长,北界抵黄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滨,包括今固镇县地,与怀远县接壤。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东流,俗称小河,是项羽大败汉军处。《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
《通鉴纪事本未·高帝灭楚》:汉高祖三年(前204),刘邦占领彭城,项羽率精兵三万来战,“大破汉军”,汉卒淹死于谷水、泗水者“十万余人”。楚军“又迫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兵“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刘邦陷入重围,幸而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才“与数十骑遁去”。县志记载传说:刘邦见楚军追来,藏匿于枯井,坐骑隐入于山洞。追兵过后,坐骑将缰绳垂入枯井,救出刘邦。后人称此井为“垂缰井”,在灵壁城北七十里。五河县也有类似传说。楚汉战场“灵壁”,不是今灵璧县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县志》在宿州苻离县下注:“灵壁故城,在(苻离)县东北九十里。”苻离县故城在今宿城北苻离集。今灵璧县城在苻离集东偏南,而不在东北。光绪《宿州志》:“宋元右时复置于宿州之东者,乃今之灵壁县,非古地灵壁也”。灵璧县城近汴水,古灵壁则近睢水。
《灵璧县志》: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项羽军垒,附近有“吹箫台”,又名“散楚台”。汉高祖五年(前202),距项羽大破汉军、刘邦落荒逃遁仅两年,形势急转直下,霸王被围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得楚地,大势已去,悲歌泣下,突围逃奔,全军覆没。但垓下决战,主战场不在灵璧县城西北七十里,而在灵璧县东南地区。垓下聚在汉 县,古 水(今沱河)之滨,即今固镇县濠城集。县志所记“散楚台”,属于传说;若有所依据,只能是外围战场。
灵城城东十五里,与泗县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千秋”四字。旧有联语:“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此墓出自“霸王别姬”故事。项羽军壁垓下,陷入重围,“兵少粮尽”,忧心忡忡,夜饭帐中,面对美人虞姬、骏马乌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歌罢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记》引《楚汉春秋》所载虞姬歌词:
汉兵已略地,田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围,仓惶南走。成语“拔山盖世”、“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来。虞姬墓不止一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虞姬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定远虞姬墓,又称嗟虞墩。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绝》,其一为《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泗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苏轼之诗作于濠州定远。郑君,指项羽忠臣郑荣,被汉军俘获而坚贞不屈。刘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恋旧主,均令改名为“籍”(项羽又名项籍),唯独郑荣拒绝,因此被逐。苏轼之北苏辙,亦有《虞姬墓》诗,记咏黥布叛楚投汉,范增受项羽疑忌而离去,霸王成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与之共患难: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今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灵璧虞姬墓,有南宋诗人范成大题咏,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宿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自 注:墓“在虹县(今泗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即今灵壁虞姬墓。诗云: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