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相传灶王爷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弟名叫张单,曾经娶了一个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来他休了妻,又续了个妻子叫李海棠。这个李氏好吃懒做来不会管理家事。不久,就把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随后她就改嫁他人了。
张单家境败落,家里又遭了一场火灾。一急之下他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源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热情款他,吃完后发现给他饭的人正是被他休掉的妻子郭丁香。他羞愧难当一头碰死在灶前。后来姜太公封为他灶王。
灶王最初只是管火的,后来玉皇大帝看他管得很好,就委派他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并且封为一家之主。这下他权利可大了。虽然他连个土地庙大的庙宇都没有,可他权利却很大。只是他一张画贴在灶台东墙上,两边贴着红色对联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间横批是“一家之主”。
他就有权利每天监督这家人的言行。他把家里每天发生的事都一件一件地记下来等腊月二十三上天宫zd一起向玉皇大帝报告。
灶神,也称灶君(《战国策·赵策三》来),唐以来民间又称之为灶王(唐李廓《镜听词》:“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户户都要供奉。
岁末腊源月祭灶的习俗,尤为人熟知,它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灶神在先秦列为国家的五种祀典或七种祀典之一。
五祀,殷商时已出现,《礼记·曲礼》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雷、门、行也,此盖殷时制也。”《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雷,曰国门,曰国行知,曰泰厉,曰户,曰灶。”
又说:“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论语·八信》:“与其媚于奥(屋内道西南角的神),宁媚于灶。”炊灶,同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故祭灶神很早就成了民间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
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636f7079e79fa5e98193335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