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意象:落花、落红、残红复。
落红、残红、黄叶: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落花”往往就代表了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也往往有落花而生。【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与哀愁】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制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或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知,坐见落花长叹息”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道
如果满意请采纳,如果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落花,落红,落英,三者有何不同都是指花,但是在抄使用上有语境百和韵味的区别。
落花指凋谢的花朵,不管颜色形状大小,通俗易懂;
落红,度也指凋谢的凋谢的花,重在花的明艳。知
落英也是凋谢的花朵,重在花瓣是缤纷飘逸掉落的过程,更道雅致,有韵味;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当然,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唐代诗人苏颋《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摇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武元衡的《唐昌观玉蕊花》“日暮落英铺地雪,献花应过九天人”,李绅《杜鹃楼》“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宋代诗人胡宿的《千叶瑞荷花》“含露自知芳意在,偃风无奈落英何”,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早期有还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垂条扶疏,落英幡纚”,谢灵运《初去郡》“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李白:《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思之,不难有下面的结论: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四、是用“落花”还是用“落红”,或许跟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也有关。如,南唐后主李煜词中用“花”字的就有不少,有用“落花”的,见其《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也有用“春花”与“花月”的,分别见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望江南》(“多少恨”),却未见有用“落红”的。宋代大词人苏轼词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2中用“落花”的,共有十首词,如:《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有“落花已逐回风去”句,又如《南歌子》(“欲执河梁手”),有“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句;而用“落红”的,仅有两首,除楼主所引之外,还有《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有“落红处处闻啼鴂”句。苏轼词中用“落花”比用“落红”要多得多。可见,这与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有关。 五、“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天仙子》)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等用“落红”而不用“落花”,原因如下:前一处用“落红”点染了暮春时节花儿凋谢,满目萧条的景象,与“惜春”的心境很融洽;中间一处用“落红”以色彩反衬小径之静,风之乱;后一处用“落红”比用“落花”更能表现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恨”(遗憾)! 《离骚》云"落英",或谓菊花不落而何为落英?一云:"落,大也。"一云:"落,始也,谓始开之英。"姚宽《西溪丛语》引晋许询诗云:"青松凝素体,秋菊落芳英。"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余读韦应物诗云:"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审姚说无疑矣。
不同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的词语,营造的意境、意味不同. 落花,就是一种凋零的姿态,代表凄清的意味.落英,则可以美好一些,《桃花源记》中不就是“落英缤纷”嘛.落红,也是指凋落的花,不一定非是红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在古诗词中“落花”意常用“落红”、“落英”来代替.如在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中,改用“落花”有着不同的韵味“落花”较为通俗,而“落英”较为雅致,且,“英”字属形分析一下——“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当然,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唐代诗人苏颋《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摇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武元衡的《唐昌观玉蕊花》“日暮落英铺地雪,献花应过九天人”,李绅《杜鹃楼》“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宋代诗人胡宿的《千叶瑞荷花》“含露自知芳意在,偃风无奈落英何”,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早期有还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垂条扶疏,落英幡纚”,谢灵运《初去郡》“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李白:《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思之,不难有下面的结论: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四、是用“落花”还是用“落红”,或许跟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也有关.如,南唐后主李煜词中用“花”字的就有不少,有用“落花”的,见其《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也有用“春花”与“花月”的,分别见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望江南》(“多少恨”),却未见有用“落红”的.宋代大词人苏轼词中用“落花”的,共有十首词,如:《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有“落花已逐回风去”句,又如《南歌子》(“欲执河梁手”),有“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句;而用“落红”的,仅有两首,除楼主所引之外,还有《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有“落红处处闻啼鴂”句.苏轼词中用“落花”比用“落红”要多得多.可见,这与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有关.
五、“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天仙子》)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等用“落红”而不用“落花”,原因如下:前一处用“落红”点染了暮春时节花儿凋谢,满目萧条的景象,与“惜春”的心境很融洽;中间一处用“落红”以色彩反衬小径之静,风之乱;后一处用“落红”比用“落花”更能表现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恨”(遗憾)!
《离骚》云"落英",或谓菊花不落而何为落英?一云:"落,大也."一云:"落,始也,谓始开之英."姚宽《西溪丛语》引晋许询诗云:"青松凝素体,秋菊落芳英."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余读韦应物诗云:"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审姚说无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