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成语】: 伐冰之家来
【拼音】: fá bīng zhī jiā
【解释】: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自丧祭得以用冰,用以称达官贵族。
【出处】: 《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举例造句】: 珍羞百品,同伐冰之家。 ★《梁百书·武帝纪上》
【成语】春秋之义
【读音】chūn qiū zhī yì
【释义】度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即以王命为重,处理好上下、大小的关系。
【出处】《后汉书·丁鸿传》:"春秋之义知,不以家事废王道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基,可谓智乎?"示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逮于东汉,怀鸩捣椒,以死相勉,以为春秋之义与易殊旨,间有挂冠拂衣,盖亦疏逖无甚系着意而已。"
1.年岁;光阴。他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
2.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3.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例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十分浓厚。
4.《春秋》: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
5.古代史书的通称。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例句: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
扩展资料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7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春秋
春秋义法,是指孔子在编修《春秋》时候用的写作原则。
简单地讲,就是在记叙事实的时候,暗含褒贬之义。
春秋义法,也称作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