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安吉春节民俗:杀年猪、过小年、打扫灰、办年菜、年三十。
1、杀年猪
在贵州省万山特区侗乡村寨至今还保留有一个百年不变的侗乡风情习俗-杀年猪。
转眼又到了农历的腊月,每年的腊月,正是这个侗乡村民们忙碌杀年猪,一来庆祝新年,招待亲朋好友,二来可以腌成腊肉,改善一年的生活。
但这个侗寨村民杀年猪不会随意请个屠夫帮他们杀年猪,却是很有讲究的:挑选吉日,进入腊月,侗乡村民们请个先生算个好日子杀年猪;选屠夫 ,在寨上挑选一个能干的经济条件好的、杀年猪有经验的屠夫才能够动手杀年猪,这样,预意来年喂猪顺利;挑帮手。
2、过小年
过完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后,便拉开了节前准备的序幕,从这—天起,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阶段了。
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辞灶,也叫祭灶,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时在夏天,相传汉代阴子方腊日见灶神,祭以黄羊,因成巨富。
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腊月,唐宋时定在腊月二十四日,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说军队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
3、打扫灰
即彻底的大扫除,俗话说:“辞灶辞灶,年节来到。”
过完小年之后,第一件重要日程是打扫灰,时间上,可以从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三天中,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暖和天。
因为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各种禁忌和习惯的约束,很少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所以扫灰这天,全家一齐动手,凡能搬动的东西,或者由于禁忌而没有搬动过的东西,包括桌椅板凳,箱柜衣物,全部移位,有的搬到院子里,有的移位于屋中间。
全家人扫的扫,抹的抹,把屋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几明窗净。
4、办年菜
腊月二十九日足节前准备最后一天,此前,供品及人们节日食用的主食已准备就绪,所剩的只是办年菜了。
年菜分两种:人食和神供。人食的蔬菜,包括白菜、萝卜、菠菜、葱、香菜等。白菜扒去老叶,萝卜切成萝卜丝儿,菠菜、香菜也择去黄叶儿。神供蔬菜,除上述外,沿海人家还备有染成红色的龙须菜,腊月二十九日这天,除把人食和神供的菜肴制成半成品外,主要是油炸食物。
5、年三十
腊月三十包括小尽二十九,荣成习惯地称为大年三十。
贴对子 荣成俗称贴春联为贴对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贴对子与贴春联略有差异。贴对子是在清晨,做妈妈的把新衣新帽准备好,放在子女枕边,子女醒后,穿戴一新,端着糨糊盆同父亲一起敞开大门,先放鞭炮,轰走晦气和贫穷,后贴对子。
“对子”的内容有强烈的时代感。清代多用“一元复始,万象回春”、“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之类,连袁世凯当政时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32,也“国徽翻五色,民帜定八方”。
建国后,“对子”的内容,多为歌颂党的恩情,如“春风绿万里,党恩泽九州”,“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扩展资料
安吉县建制沿革
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起义的第二年,即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
安吉建县始于此。
唐麟德元年(664年),恢复安吉县建制,隶湖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将县治北移至今安城镇址附近。
元灭南宋后,朝廷所需粮食和财物,大量依靠东南地区供给,因而赋税沉重。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安吉先由徐寿辉部占领,继为张士诚部所据,至正十六年(1356年)又为朱元璋部克有。
此后,张、朱两部争夺达10年余。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7日,安吉、孝丰两县响应武昌起义,随即驱除清知县。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分别成立县公署。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安吉、孝丰两县同属钱塘道。
民国五年(1916年)改称县政府。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孝两县。
6月初,中共安、孝两县县委和两县人民政府建立。
杀年猪风俗
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因为一般人家每年也就是一两次,几乎相当于过节。
每个村屯里都有擅长杀猪的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糟践”(浪费)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下水(内脏)、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持其用,拿民间的话说是“能多杀出来五斤肉”。
当然,请这些杀猪的“把式”也要给一定的报酬,通常是把头、蹄、下水中的一部分赠送其为酬资,杀猪者也并不推辞,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
在杀猪的这天,主家都要请至近亲友前来聚宴,既为联络感情,也是表示庆贺,东北至今还有专门经营“杀猪菜”的饭馆,在某些方面就是沿用民间的这种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吉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杀年猪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4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安吉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璀璨的民知间艺术,竹乡的民间艺术也充分展示了安吉人民智慧厚重的民风。舞蹈、舞狮、犟驴子、旱船、花灯等民间踩街活动形式多样,广为流传;竹雕、竹刻、竹编等工艺技术精湛,巧夺天工;戏曲、书画艺术流派纷道呈,异彩四射。2000年,安吉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称号。继承吴版昌硕大师遗风的民间书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而生的风光摄影,以日常竹制生活工具为演奏乐器、民间艺人自编权自演的打击乐《竹乐》,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安吉民间艺术精粹。
http://baike.baidu.com/view/33686.html?wtp=t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