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谓揭露、指责人的思想或用心。原作“诛意”。不是指“给人复的心灵造成伤害”。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谞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制
白话译文:《春秋》的主张,根据情由定过错,宽容事实惩罚动机,许止虽然杀君,但是无罪,赵盾虽然没有亲自杀君,但他是贼首,所以还是被定为杀君之罪。
扩展资料
所谓“诛心之论”,指在批评对方之时,不针百对对方的行度为、语言谈问题,而是绕过行为、语言去指责对方此行为、语言的目的、动机。所以知“诛心之论”又曰“动机说”。谓揭露、指责人的思想、用心。意即消灭他的肉体,不如谴责这种人的动机、思想、用心。
相关故事道:
所以许悼公是在服了其子止所进药之后死去的,因此经称许止“弑君”;但许止并非想毒杀悼公,只是所进之药不相宜,没有被治罪.但是悼公死了,所以孔子写《春秋》时,很坚定地认定许止的行为是“弑君”,春秋时晋国的赵穿杀了国君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声讨赵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诛心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在重庆会张澜时有句台词:“说句诛心之论,若不是有我们这几十万条破枪,蒋先生会跟我们这些人坐下来谈吗?”
啊吧啦咕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到“诛心之论”这个词语,不明就里,于是搜索了一番。
商务印书馆的《成语熟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诛心之论——惩罚、责备其用心之议论。如春秋宣二年,晋赵穿杀灵公,太史董狐以赵盾为执政,去不出境,归不讨贼,虽无弑7a64e4b893e5b19e339君之事,不免有弑君之心,乃书曰“赵盾弑君”,以是于朝。后世谓之诛心之论。今于不论行迹,而追求其动机之好坏为诛心之论。
看了这个解释,更加糊涂了。毛泽东说这句诛心之论,是责备谁的用心呢?
再看汉典网(ZDIC.NET)的解释:诛心——谓揭露、指责别人的思想、用心。《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一番话说得言言逆耳,字字诛心,叫那安公子怎样的开口?” 夏衍《观剧偶感》:“讽喻之妙,在于诛心。”
百度“知道”给出的解释是:诛心之论——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或深刻的议论。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性命之说高而经纶之业疏;诛心之论深而驭材之术失。” 瞿秋白《文艺论辑•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用不着埋怨什么‘诛心之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拉萨尔的‘诛心’的批评,的确预言了拉萨尔的政治命运,他始终走上了同俾士麦克联合的道路。”参见“诛意”。
再查“诛意”,源自“赦事诛意”,汉典网是这样解释的:赦事诛意——不问其事迹,只就其动机、用心而加以责备。用英语是——Excuse the act, but not the motive.《后汉书•霍谞传》:“ 諝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 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李贤注:“[《公羊传》]又曰: 晋史书赵盾弑其君。赵盾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太史曰:‘尔为仁为义,人杀尔君而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此赦事诛意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春秋》有诛意之法,是不可纵也。”
查“《春秋》诛意”的意思,见《刑法论文选萃》一书:汉人所谓“《春秋》决狱”的指导原理,实际就是强调重罚故意犯,轻罚非故意犯。《春秋繁露•玉杯》:“春秋之论事,莫先乎志。”又《王道》“春秋诛意不诛辞”。《刑德》:“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违于法者,诛。”《汉书•薛宣传》:“春秋之义,原心定罪”;“春秋之义,意恶功遂,不免于诛。……功意俱恶,……当以中论。”《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所谓志、意、心、情,都不外是犯罪事实的主观意识。文中的“原心定罪”和“原情定过”,是指要追究罪犯的意愿,如果属主观故意,则罪不可恕!啊吧啦咕理解:意淫比行淫罪过更大!
“国学数典论坛”上网友的解释:诛心——推究、揭露和指责别人的思想、用心。诛心就是揭穿别人的用心。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对“诛心”做了一种解释,反对变法者,没留下证据,但从事了阴谋破坏变法的事,不能将其刑法治罪,因为法只诛行,而不诛心,心有罪而行没露,法不治罪。诛心与诛行(或诛人、诛意)相对。诛行,诛其行为使勿再犯,以此类推,诛心亦是如此,诛其心,使无此想。岂不闻“圣人诛心”,“圣人以盛德诛心”。啊吧啦咕觉得商鞅比孔子人道主义多了(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这也是法制进步的表现。
查了半天,啊吧啦咕总算明白了,“诛心”是“诛”别人的用心,揭露别人的动机。“诛心之论”就是:一针见血,揭穿、指责别人用心的言论。“诛心之论”针对的是别人险恶的用心,但这成语本身没有褒贬之意。一般也不说自己的言论是“诛心之论”,而是其他人对你的言论的评价。
那毛泽东自说自话的这句“诛心之论”——“若不是有我们这几十万条破枪,蒋先生会跟我们这些人坐下来谈吗?”是想揭穿谁的用心呢?是揭穿蒋介石和谈的用心吧,看电影应该是这个意思。
毛泽东的意思是:说句“实话、真心话、心里话”,或者是:“我们私底下说”,“如果我们没有这几十万条枪,老蒋是不会跟我们坐下来谈的。”毛泽东揭穿老蒋“和我们坐下来谈”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这几十万条破枪”。
看到这里,不禁觉得老蒋真是可怜啊!无论和毛泽东谈还是打,怎么做都不是人,其用心都是要被指责的!老蒋和毛泽东谈判,被老毛直接拆穿其用心:“是因为我们有几十万条枪,你不得不和我们谈判”。真是见鬼了,难道人家直接打你,不和你谈判,你就不会指责人家用心不好了?那时你更会破口大骂人家为什么打你!老毛说这句诛心之论,显得有点儿卑劣,一幅小人得志的样子。你来打我,我就骂你“假和谈,真内战”;你和我谈判,我就揭穿你的用心,说你用心不好。电影中的这句台词,有贬低毛泽东形象之嫌。老毛和张澜说这句话,不正显示老毛对蒋心存芥蒂、不信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老蒋,你怎么都不是好人,你打我,你不是东西;你和我和谈,也是因为我们有兵有枪,你不得不和我们谈,你这用心我也得揭穿你,你的情我也不会领!哎,老蒋,悲哀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卿本无罪,怀璧其罪。
举个类似的简单例子:甲和乙打架,甲把乙打伤了,乙要到法院告甲,甲怕法律制裁,只好去找甲谈,说要拿出钱来补偿乙,请乙撤诉。这也是民事诉讼中常见的,法院鼓励调解、庭下和解,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诉诸公堂。这时候,乙看甲来找他谈判了,就跟别人说“诛甲心之论”——揭穿甲的用心的话:“甲为什么来找我和解啊,是因为他怕我去法院告他啊!说到底还是为了他自己好啊!”这不是废话吗,甲不来和你和解,你就去法院告人家;甲来和你和解了,你还指责人家用心不好,真是得了便宜卖乖啊!反正甲既然把乙打了,对乙来说,甲就里外不是人了。
写到这里,我也说句诛老毛之心的言论:不管蒋介石同意不同意你保留解放区和那几十万条枪,你都铁了心不会解散你的军队。因为,你骑虎难下,你不解散军队,蒋介石会打你;你解散了军队,你更怕蒋介石会打你。
需要说明的是,诛心之论,本无褒贬之意,这个词就是直接揭露别人用心的话。但是,自己直接说出来,就未免有指责别人之嫌了,也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大度了。
最后,说句诛心之论:诛别人的心易,诛自己的心难啊!
在春秋的时候就是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