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简要介绍《唐摭言》的史料价值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简要介绍《唐摭言》的史料价值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序:文章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言。

全文共四个段落:第一段叙事,是个引子;第二段基本上是写景;第三段基本上是抒情;第四段叙事,照应开头。

文章的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2中心事件是滕王阁宴会,作者用略写的方法,分散在各个段落之中,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饯宴,而是以写景为铺垫的抒情。

扩展资料

写作相关故事:

王勃一向不满于豪门和官场的倾轧,加上才高气盛,便遭同僚的嫉妒。正好因为一个案件的牵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父亲被贬为交趾令。

这年九月,王勃悲愁难遣,怀着郁闷的心情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走到南昌,正好是重阳节。南昌府都督阎公整修的滕王阁落成,正在阁内大摆庆功宴,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饮酒赋诗,欢度重阳。

这滕王阁乃显庆四年滕王李之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前临赣江,有西江第一楼之称。来到滕王阁,只见楼高九丈,阁分三层,雕梁画栋,巍峨壮观。

南有压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错落,相映成趣。上得楼来,但见阁道上丹漆彩画,光艳照人。远眺则山野平川尽收眼底,鸟瞰则澄江如练,百舸争流。

王勃看得如醉如痴,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王勃正沉醉于楼阁的宏伟与山河的壮丽之中,忽然一阵萧管鼓乐之声从宴会厅传来。

王勃循声望去,只见阎都督满面春风,正在举杯致词:“今日乃重阳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阁整修已成,老夫聊备薄酒,为各位助兴。现在我提议,以滕王阁为题,或赋诗,或作文,效兰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会。”

众宾客深知都督心思,他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当众写一篇序文,以显示其才华。因此阎公派人拿纸笔巡让众客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贸然动笔。王勃远道而来,自然不明就里,加上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际,情思满怀,不吐不快。

送纸墨的刚到跟前,王勃便上前拿起笔来,饱蘸浓墨,便挥笔疾书起来。阎都督一看大怒,他叫人暗暗在一旁观看,看他写些什么,再做处置。

暗中观看的人第一次回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沉吟不语起来。这里已开始写南昌地形的雄阔,自是不同凡响。

待回报写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描写望中秋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俱是神来之笔。阎都督抚案而起,赞叹道:“这真是少有的天才呵!这篇文章要世代流传,永垂不朽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唐摭言》记载的史料证明,在唐贞观、永徽之际,科举极大兴盛,比缙绅仍有所盛名。乃至“大学生”不少于八九百人。这充分说明了唐朝的科举已经深入人心,远比大氏族世袭走上仕途的影响大。所以,证明“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选C就对了。而A似乎沾边,但“边”太小,不是主流,而不能选A。

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书中还记述了不少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这部书共有十五卷,一百零三门,按内容分门系事。
首先,它对唐代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记载甚详。《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科举为中小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0地主开辟了入仕途径。这在《唐摭言》中也有反映。书中列举了“孤寒”及第而登高位的事例,“随僧斋飡”为“诸僧厌怠”的王播,便是流传甚广的一例。唐王朝利用科举特别是进士试,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调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唐太宗对此颇为得意,《唐摭言》记述道:“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书中还记载,唐代科举的试卷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甚至完全依据应试者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因之,应试者必须向“先达闻人”尤其是“通榜”者(参与决定取录名单的权要)呈献自己平时的力作,争取他们的“拂拭吹嘘”。这在当时被称为“行卷”。“行卷”多而且滥,以至“公卿之门,卷轴填巷,率为阍媪脂烛费”。一些主试官不得不规定“行卷”数量,有的对送来的作品连看都不看。诚然,也有甘当后进的知己、不遗余力提拔新生力量的人。《唐摭言》也生动地介绍了韩愈、皇甫湜奖掖牛僧孺和吴武陵力荐杜牧的事例。)
科举虽较隋唐前的荐举、“九品官人法”得人,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因其与文人的命运攸关,故竞争特别激烈,据《唐摭言》载,请托、通关节、场外议定名次等无所不有。什么“表荐及第”、“敕赐及第”、“落第重收”也屡见不鲜。裴思谦拿着宦官仇士良的信逼着主考官高锴非给“状元”不可;郭薰因和丞相于琮有“砚席之交”,进士考试尚未揭晓,就在百官到慈恩寺行香的时候散发署名“新及第进士郭熏”的“彩贴子千余”。上述种种,正如王泠然所说:“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有行有才”之人,因“无媒无党”,则“不得举”,只能“处卑位之间,仄陋之下,吞声饮气”。《唐摭言》披露的许多事实,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科举的流弊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很有意义。此外,《唐摭言》还记载了进士考试的制度、礼仪、活动、科举同两监兴衰的关系及“场屋”中的趣事等。正因如此,后世著作凡谈及唐代科举制度都往往从中援引资料。
其次,《唐摭言》记述了当时的文士风习,汇辑了一些诗人墨客的遗闻轶事。笔者粗略统计,全书出现了近四百人的名字,载有诗文或事迹的也有一百几十人,如杜甫、韩愈、白居易等。我们从中可窥见唐代一些诗人、文士的生活风貌,他们之间的交往,当时人对他们及其诗文的评价。有唐一代诗人很多,正史有传的却不多。《唐摭言》汇辑的一些资料,能在某些方面弥补正史的不足。贾岛是中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但可供稽考的资料很少,有关他的各种传说,大都散见于私人著述。《唐摭言》所载他“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肆侮”武宗皇帝等故事便很有价值。关于戴叔伦“贞元中罢容管都督,上表请度为道士”的记载,不见他书,从而为研究戴叔伦生平提供了新线索。至于本书载的白居易以歌诗谒顾况、柳公权奉敕赋诗救宫嫔、孟浩然遇明皇而“无官受黜”、薛令之“以诗自悼”而被明皇逐出宫廷等轶事,都是很珍贵的文学史料。《唐摭言》收集的拾金不昧的裴度、愿娶独眼女的孙泰、解囊济人危困的郭元振、拜小吏为师的李相,还有不为“状元”名位所诱、不“轻负至交”的白敏中等故事,是历代传诵的佳话,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又次,《唐摭言》保存了唐代许多诗人的零章断句。如卷六《公荐》门载有崔颢的《荐樊衡书》,后为清代编辑的《全唐文》所收录。据岑仲勉先生考证,崔颢的文章留存至今的仅此一篇。若无《唐摭言》,此文也必定失传。吉中孚,系“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止存一首,文则荡然无存。《唐摭言》卷十三《无名子谤议》门却载有他的判词数句,弥足珍贵。类似例子还有。王定保留意收集诗人名士本集和别集所失载的诗文,片言只语也不遗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之便,这个贡献是不应抹煞的。
王定保以《唐摭言》为书名,含自谦意。“摭”,就是拾取、摘取。实际上,他不仅记述、汇辑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其中有几条资料已注明是从《国史补》、《实录》转引的),进行了加工、整理、分类,而且根据儒家经典和传统道德,结合各门的内容,针对当时社会的情况,写了二十多篇《论》、《赞》,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评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明确的所是和所非,不是“述而不作”,而是“有述有作”。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设置进士科“志在牢笼英彦”、“为官择人”。他对“贵彼生知,耻乎下学”的浮薄风气很不满意,认为“风教颓圮,莫甚于此”;主张“人无常师,主善为师”,赞赏李相“北面而师”小吏的精神,称之为“旷古一人”!他论述才与识的关系时说:“才者璞也,识者工也;良璞授于贱工,器之陋也;伟才任于鄙识,行之缺也;由是立身扬名,进德修业,苟昧乎识,未有一其藏者也”,要成为“君子”,必须“美才高识”。这里讲的“识”,含有“德”的内容。唐代的诗人大都嗜酒,以致经常发生杜甫醉登严武床一类的“酒失”。王定保论道:“沈酗之失,圣人所戒,虽王佐之才,得以赎过,其如名教何?”他还指斥了文士“惜名”的风尚,说:“惜名掩善,仁者所忌,尧舜其犹病诸!”王定保在《论》、《赞》中提出来的某些观点,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摭言》带有一定的考证性质,所载材料比较信实可靠。因为王定保是五代人,离唐代很近,他又“乐闻科第之美,尝咨访于前达间”,“时蒙言及京华故事,靡不录之于心,退则编之于简策”。向他提供材料的有陆扆、吴融、李渥、颜荛、王溥、王涣、庐延让、杨赞图、崔籍若诸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显贵或名士。如陆扆是丞相,吴氏是翰林侍郎又是作者的岳父,王溥是他的“从翁”,庐、杨、崔三氏则和他同年举进士第。所以,书中所载多是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事情。《唐摭言》一书,颇受后世著作家重视。宋初编《太平广记》,于它几乎十收八九;宋代余江人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也多取资于此。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了《唐摭言》,并且在提要中指出:“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不似他家杂录,但记异闻已也。”清代文学家李慈铭虽认为王定保“识趣甚卑”,“所载多委琐”,却也不能不肯定《唐摭言》的价值,指出其“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在我们今天看来,《唐摭言》对于了解、研究唐代的社会、教育、科举、文学及人物,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然,这部著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内容很荒诞,宣扬了迷信和因果报应。在结构编排上有些混乱,本是分门系事,但有的“门”和“事”不相符,或同一事分系两门,前后重复。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参考价值。5 }: z7



唐摭言

  唐代笔记小说集。撰者唐末五代王定保(870~940)。
  【作者生平】
  王定保(870~940),吴融之婿。南昌(今属江西)人。唐昭宗光化三年 (900)进士及第,为容管巡官,后遭乱不能北返,入仕南汉。大有十三年 (940),由宁远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王定保,五代时南昌人,字翊圣。其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据《十国春秋》、《五代史》,知他生于唐咸通庚寅岁(870年),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提要》说,当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以后。他早年曾与安徽的曹松隐居庐山,唐光化三年(900年)中进士第,随后南游湖湘,任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这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即“避难”于广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州,在节度史刘隐处为幕客。公元917年,刘隐去世,其弟刘龑图谋称帝,建立南汉国,担心王定保不服从,于是派遣他出使荆南。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刘龑已登基做了南汉皇帝。为了安抚王定保,刘龑派大臣前往迎接,主动告诉他称帝建国的事情。王定保没有表示反对,但对故意把他支使开的做法很不满,因而讥讽道:“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唐朝节度使匾额)犹在,其不见笑于四方乎?”刘龑知道后苦笑说:“朕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矣。”王定保此后一直在南汉国任职,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善文辞,曾写过一篇《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他“雅好著述,老而弥笃”,《唐摭言》就是其暮年之作。
  【内容介绍】
  此书15卷,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记叙详细、生动,但又很少神奇怪异;且次序较有系统,多为选举志所未备。
  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书中还记述了不少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
  这部书共有十五卷,一百零三门,按内容分门系事。
  首先,它对唐代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记载甚详。《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科举为中小地主开辟了入仕途径。这在《唐摭言》中也有反映。书中列举了“孤寒”及第而登高位的事例,“随僧斋飡”为“诸僧厌怠”的王播,便是流传甚广的一例。唐王朝利用科举特别是进士试,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调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唐太宗对此颇为得意,《唐摭言》记述道:“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书中还记载,唐代科举的试卷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甚至完全依据应试者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因之,应试者必须向“先达闻人”尤其是“通榜”者(参与决定取录名单的权要)呈献自己平时的力作,争取他们的“拂拭吹嘘”。这在当时被称为“行卷”。“行卷”多而且滥,以至“公卿之门,卷轴填巷,率为阍媪脂烛费”。一些主试官不得不规定“行卷”数量,有的对送来的作品连看都不看。诚然,也有甘当后进的知己、不遗余力提拔新生力量的人。《唐摭言》也生动地介绍了韩愈、皇甫湜奖掖牛僧孺和吴武陵力荐杜牧的事例。) U G; G( u C. |! a8 Q: I
  科举虽较隋唐前的荐举、“九品官人法”得人,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因其与文人的命运攸关,故竞争特别激烈,据《唐摭言》载,请托、通关节、场外议定名次等无所不有。什么“表荐及第”、“敕赐及第”、“落第重收”也屡见不鲜。裴思谦拿着宦官仇士良的信逼着主考官高锴非给“状元”不可;郭薰因和丞相于琮有“砚席之交”,进士考试尚未揭晓,就在百官到慈恩寺行香的时候散发署名“新及第进士郭熏”的“彩贴子千余”。上述种种,正如王泠然所说:“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有行有才”之人,因“无媒无党”,则“不得举”,只能“处卑位之间,仄陋之下,吞声饮气”。《唐摭言》披露的许多事实,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科举的流弊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很有意义。此外,《唐摭言》还记载了进士考试的制度、礼仪、活动、科举同两监兴衰的关系及“场屋”中的趣事等。正因如此,后世著作凡谈及唐代科举制度都往往从中援引资料。
  其次,《唐摭言》记述了当时的文士风习,汇辑了一些诗人墨客的遗闻轶事。笔者粗略统计,全书出现了近四百人的名字,载有诗文或事迹的也有一百几十人,如杜甫、韩愈、白居易等。我们从中可窥见唐代一些诗人、文士的生活风貌,他们之间的交往,当时人对他们及其诗文的评价。有唐一代诗人很多,正史有传的却不多。《唐摭言》汇辑的一些资料,能在某些方面弥补正史的不足。贾岛是中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但可供稽考的资料很少,有关他的各种传说,大都散见于私人著述。《唐摭言》所载他“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肆侮”武宗皇帝等故事便很有价值。关于戴叔伦“贞元中罢容管都督,上表请度为道士”的记载,不见他书,从而为研究戴叔伦生平提供了新线索。至于本书载的白居易以歌诗谒顾况、柳公权奉敕赋诗救宫嫔、孟浩然遇明皇而“无官受黜”、薛令之“以诗自悼”而被明皇逐出宫廷等轶事,都是很珍贵的文学史料。《唐摭言》收集的拾金不昧的裴度、愿娶独眼女的孙泰、解囊济人危困的郭元振、拜小吏为师的李相,还有不为“状元”名位所诱、不“轻负至交”的白敏中等故事,是历代传诵的佳话,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又次,《唐摭言》保存了唐代许多诗人的零章断句。如卷六《公荐》门载有崔颢的《荐樊衡书》,后为清代编辑的《全唐文》所收录。据岑仲勉先生考证,崔颢的文章留存至今的仅此一篇。若无《唐摭言》,此文也必定失传。吉中孚,系“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止存一首,文则荡然无存。《唐摭言》卷十三《无名子谤议》门却载有他的判词数句,弥足珍贵。类似例子还有。王定保留意收集诗人名士本集和别集所失载的诗文,片言只语也不遗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之便,这个贡献是不应抹煞的。
  王定保以《唐摭言》为书名,含自谦意。“摭”,就是拾取、摘取。实际上,他不仅记述、汇辑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其中有几条资料已注明是从《国史补》、《实录》转引的),进行了加工、整理、分类,而且根据儒家经典和传统道德,结合各门的内容,针对当时社会的情况,写了二十多篇《论》、《赞》,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评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明确的所是和所非,不是“述而不作”,而是“有述有作”。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设置进士科“志在牢笼英彦”、“为官择人”。他对“贵彼生知,耻乎下学”的浮薄风气很不满意,认为“风教颓圮,莫甚于此”;主张“人无常师,主善为师”,赞赏李相“北面而师”小吏的精神,称之为“旷古一人”!他论述才与识的关系时说:“才者璞也,识者工也;良璞授于贱工,器之陋也;伟才任于鄙识,行之缺也;由是立身扬名,进德修业,苟昧乎识,未有一其藏者也”,要成为“君子”,必须“美才高识”。这里讲的“识”,含有“德”的内容。唐代的诗人大都嗜酒,以致经常发生杜甫醉登严武床一类的“酒失”。王定保论道:“沈酗之失,圣人所戒,虽王佐之才,得以赎过,其如名教何?”他还指斥了文士“惜名”的风尚,说:“惜名掩善,仁者所忌,尧舜其犹病诸!”王定保在《论》、《赞》中提出来的某些观点,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摭言》带有一定的考证性质,所载材料比较信实可靠。因为王定保是五代人,离唐代很近,他又“乐闻科第之美,尝咨访于前达间”,“时蒙言及京华故事,靡不录之于心,退则编之于简策”。向他提供材料的有陆扆、吴融、李渥、颜荛、王溥、王涣、庐延让、杨赞图、崔籍若诸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显贵或名士。如陆扆是丞相,吴氏是翰林侍郎又是作者的岳父,王溥是他的“从翁”,庐、杨、崔三氏则和他同年举进士第。所以,书中所载多是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事情。《唐摭言》一书,颇受后世著作家重视。宋初编《太平广记》,于它几乎十收八九;宋代余江人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也多取资于此。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了《唐摭言》,并且在提要中指出:“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不似他家杂录,但记异闻已也。”清代文学家李慈铭虽认为王定保“识趣甚卑”,“所载多委琐”,却也不能不肯定《唐摭言》的价值,指出其“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在我们今天看来,《唐摭言》对于了解、研究唐代的社会、教育、科举、文学及人物,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然,这部著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内容很荒诞,宣扬了迷信和因果报应。在结构编排上有些混乱,本是分门系事,但有的“门”和“事”不相符,或同一事分系两门,前后重复。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参考价值。5 }: z7
  【版本】
  《唐摭言》除明代有节刊本外,全书靠抄本流传,到清代才据抄本印成全刊本。通行的以《学津讨原》和《雅雨堂丛书》本为较好。《稗海》本删削大半,内容不全。古典文学出版社曾于1957年以《雅雨堂》刻本为据,并参照《学津讨原》本补正了若干文字,排印出版,但仍有一些错别字。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重版本又曾予以重印。
  (1)《稗海》本,较通行,但不足。
  (2)清乾隆卢见曾刻《雅雨堂丛书》本。
  (3)《学津讨原》影印本。
  (4)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本,据《雅雨堂丛书》本,又用《学津讨原》本校补,并附清蒋光煦《斠补隅录》中此书的校勘记。1960年中华书局、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相继重印。
  (5)《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本载岑仲勉《跋唐摭言》,对此书纪事本身的错误作了纠正。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结合《范进中举》一文,从人们对待赵洞门的表现看出当时是怎样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 滕王阁序的‘序’是什麽意思 太平广记中关于胡商的记载 还有哪些关于科学家们全神贯注的例子? 中国古人全神贯注的例子 有哪些全神贯注的事例 全神贯注的意思是什么? 其子元显知朝望去之,谋夺其权,讽天子解道子扬州刺史及司徒,而... 谋夺其权 讽天子解道子扬州刺史及... 知朝望去之 翻译:其子元显 其子元显,知朝望去之,谋夺其权,讽天子解道子杨州刺史及司徒,... 而... 谋夺其权.讽天子解道子杨州刺史及司徒 其子元显知朝望去之 《废墟的召唤》写作背景 以废墟的召唤的召唤为题有什么好处 《废墟的召唤》学案的题目答案 在线等 《废墟的召唤》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什么 ( )心()目成语 ()心()目补充词语 ()目()心 ()心()目 什么运动能减肥最快? 请告... 我必须作深呼吸才能缓解过来 憋气 最近经常会感觉到胸闷 女人肚脐周围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晚上总是失眠,头很痛,很困,但就是睡不着,什么原因呀,还有,... 星罗棋布的意思???????????????????????... 星罗棋布是什么意思? 星罗棋布是什么意思 星罗棋布是什么 意思 《晋书·王羲之传》全文翻译 文言文《晋书.文苑》原文及翻译 《晋书.陶渊明传》的全篇原文和翻译,急求!!!!!!!!!!... 《晋书·安贫乐道》原文及翻译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对子还是格言? 问:良药苦口利于病 关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作文 良药苦口什么?忠言逆耳什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翻译一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尤不能不已之心怀”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翻译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在一幅图画中有牛和一个读书的小孩设个什么成语 用来形容书的成语有那些? 带有"牛"字的成语有哪些? 牛和书的成语有哪些 和礼有关的成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