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2012年江西高考语文模拟卷
江西省南康中学 邱文华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窠(kē)臼 自出机杼(shū) 啮(niè)齿 淆(xiáo)乱秩序
b.后裔(yì) 家给(gěi)人足 挈(qì)带 不辨妍媸(chī)
c.恓(xī)惶 缮(shàn)写公文 伉(kàng)俪 整饬(chì)纪律
d.央浼(měi) 啖(dàn)以重利 粜(dí)米 如椽(chuán)大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倨傲 谲诈 垢骂 啧有烦言
b.殒石 套现 饕餮 好高鹜远
c.勘察 悭吝 诙谐 扶正祛邪
d.清醇 砥励 钩玄 疏浚航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听说办理出国手续 ,他便打消了出国的念头。
②他 不开这样的玩笑,但却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③ 的散文风格,表明我国的文学已经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
a.冗杂 历来 姹紫嫣红 b.冗长 历来 万紫千红
c.冗长 从来 姹紫嫣红 d.冗杂 从来 万紫千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拿到试卷,他发现绝大部分题目之前已经做过,两个小时结束后,他感觉自己这次考试发挥得淋漓尽致。
b.这个地方被小商小贩摆上地摊后,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穿过这条街就变得举步维艰了。
c.近段时间以来,希腊、意大利、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众针对本国政府的示威抗议活动可谓不绝如缕。
d.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若总是口惠而实不至,势必造成民众的失望,并影响社会的稳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医改需要符合中国实际的医改理论来指导,这样的理论只能来源于中国的实践,而不是外国的教科书。
b.据悉,该计划还将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用技术课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c.电脑风扇的功率是影响散热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通常功率越大,风扇的风力也越强,然而散热效果也就越好。
d.该负责人表示,近期央行已逐步开始微调货币政策,10月份信贷投放环比大幅上涨20%,资金紧张局面得以缓解。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秋季节,贾探春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于是他们成立了海棠诗社。诗社首次活动便是《咏白海棠》。(《红楼梦》)
b. 高老头快断气时,他的两个女儿来到床前看了一下就走了,死后只有拉斯蒂涅张罗着高老头的丧事,女儿女婿派了两驾空车跟在灵柩后面,连送葬费也不出。(《高老头》)
c.觉新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后来与瑞珏完了婚。(《家》)
d.一天,刘表向刘备询问长幼儿子权利分配之事。刘备说不能废长立幼,如果担心蔡氏权利过大,可以慢慢削弱,这话被蔡夫人停到了,就对刘备起了杀心。(《三国演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们并不否认美是“羊”和“大”组成的,我们也认为,“美”字确实解作“羊大为美”,但为什么羊大就美呢?我们认为其中的道理在于,羊是作为等价交换物的“大”而美的,羊越大,可以换回越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等价交换物,羊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的生活中也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神圣,以至人们倾向于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和羊联系在一起了。
这样我们来理解为什么伦理道德领域里的善、义(义)都和羊有关,都与美“同义”就比较容易了。因为羊不仅仅是一种吃的东西,它还是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就相当于今天的“钱”。人们对待羊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是处理人们之间财产关系、利益得失的态度了,羊也就成了与人们利害得失关系最为亲密的东西了,仗义疏“羊”,不掠夺羊群,这岂不是善莫大焉,最大义举吗?那时人们在社会伦理领域的善与不善、义与不义就看人们怎样对待羊了,偷人家的羊就是偷人家的钱,这确实是最大的不义,这样看来善、义都与“羊”相关就好理解了。善和义是人们能够交换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人生美感得以产生的基础,美、善和义也就成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了。也正因为羊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是整个社会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它才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会有越来越高、越来越神圣和越来越神秘的地位。
杨辛先生《美学原理纲要》一书认为,“羊大为美”主要是因为羊性格温顺,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特别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9羊的头部特征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季羡林先生认为这种观念清楚地表现出一种只承认眼观之美,而不承认味觉之美,仍是一种以西方的美学标准来解释中国的路子。我们则认为,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们早期的活动主要都是功利性的实践活动,而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的结果,人们早期的各种感受、思想常常都是由实际的利害得失引起的。从实物交换、实际生活中获得美的愉悦,美的愉悦也就是人们的实践生活,说不清究竟是审美的还是实际功利的,这种各种实践活动混沌不分的状态是早期人们生存状况的特点。因此,说“美”早期的字源意义是已经抽象化了的,形式上的曲线、对称等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作为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的等价交换物,羊使早期的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而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感受、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的。
(节选自寇鹏程《文艺美学》,有删改)
7.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美”字解作“羊大为美”。
b.羊是因为作为等价交换物而美的。
c.羊既有眼观之美也有味觉之美。
d.美、善和义是辨证统一的。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生活中一切神圣而美好的东西都与羊有关。
b.在早期人们看来,不偷羊,不夺羊或者公平地交换羊就是善的,是义的。
c.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是由功利性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
d.羊使早期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也为美感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早期人们看来,羊越大,换回的东西就越多,因此羊越大越好,越大越美。
b.早期人们之间产生的一切矛盾和纠纷,都是和羊有关的。
c.可以说,如果没有羊,就不会有早期人们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d.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活动将变成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卫庄公①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②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③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昣④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⑤。石子曰;“王觐⑥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卫宣公即位。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四年》)
【注】①卫庄公:诸侯国卫国的国君。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娣:妹妹。③阶:阶梯。这里指引诱。④眕:克制。⑤石子:即石碏。⑥觐:诸侯朝见天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姜以为己子 以为:认为。
b.憾而能昣者,鲜矣 鲜:少。
c.其子厚与州吁游 游:交往。
d.卫人逆公子晋于邢 逆:迎接。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宠禄过也 若犹未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
c
桓公立,乃老 厚问定君于石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曰:“长于臣”
12.文中画虚下划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b.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c.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d.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第ii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4分)
译文: 。
(2)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5分)
译文: 。
(3)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3分)
译文: 。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①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在长安东,诗人为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寄居此地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
(1)“空园白露滴”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
(2)诗歌的尾联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帝子降兮北渚, 。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人人尽说江南好, 。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4)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 ,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⑴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⑵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穗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这一穗金黄注定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卸下戏装,洗去铅华,走在街市上,纯粹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一个人不能在戏台上待得太久,生活被理想化了,虚饰的成分让人忘了本质的部分,想不起戏台是临时搭起的,谢幕之后就要瓦解。
⑶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上开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经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他们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踏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
⑷一本书在春风、夏雨中展开,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画上了句号。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白日瞳孔里也跃动着两团火焰。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态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⑸秋风残照下的文字要比温润阳春时的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的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⑹渐渐成为一个晚秋爱好者。从枝头泛黄到飘落,抵达地面时已呈现着冬日的节奏。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草草作一幅小品,荒率、清寒,透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是清朗的。一些被春日的繁枝茂叶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和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我仍然记得在秋日里修订春日里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⑺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中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
16.试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文章画波浪线句子加以赏析(4分)
答: 。
17.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秋日的灯盏”的含义。(6分)
答: 。
18.试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7分)
答: 。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第⑴段中有关螳螂划浆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日独特的韵味,作者观察
仔细,用词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b.第⑶段最后一句“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
c.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表明作者是一个宿命论者。
d.在作者眼中,秋日是安静而美好的,拥有着将生命发挥至极致的美。文中的秋日既是指自然之秋,也是指人生之秋。
e.文中主要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语意隽永,读来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六、(15分)
20.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图标,请你先说明其构造特点和寓意。要求:①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②必须使用打比方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③200字以上。
七、(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画圈,那么他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圈子。
看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7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 c[a自出机杼zhù。b家给jǐ人足;挈qiè带。d粜tiào米]
2.c[a垢骂—诟骂。b殒石—陨石;好高鹜远—好高骛远。d砥励—砥砺]
3.d[冗杂:(事务)繁杂。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从来”和“历来”意思差不多,但否定句中一般用“从来”。“万紫千红”和“姹紫嫣红”都有形容鲜花色彩丰富、美丽的意思;但“万紫千红”还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繁荣兴旺,“姹紫嫣红”则无此意]
4.d [a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此处用于“考试发挥”,不合语境。b举步维艰: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该句用法属望文生义。c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用法不合语境。d口惠而实不至:口头上许给别人好处却并不实行。此处用法合乎语境]
5.a[b成分残缺。应在“实践”后加上“活动”、在“评价”后加上“体系”,分别作“参与”和“纳入”的宾语。c不合逻辑。“功率越大……也越强”应是“散热效果也就越好”的自然结果,因此不能用表转折的“因而”。d语序不当,“逐步开始”应改为“开始逐步”]
6.b[“两个女儿来到床前看了一下就走了”表述有误,应该是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
7.b[a文章以“羊大为美”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羊是因为成为了等价交换物而美的这一观点。b根据全文信息可知,文章是围绕羊“作为等价交换物”这一前提来阐述羊与“美”的关系的。c这只是文中季羡林先生所表明的一个观点。d该项内容主要在第2段,说明的只是美、善、义的关系,非全文观点]
8.a[曲解原文第1段“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神圣,以至人们倾向于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和羊联系在一起了”意思]
9.a[b该项信息点在第2段,说法太绝对。c该项信息点在最后一段,说法太牵强。d结合全文信息可知,该项推断不合逻辑]
10.a[以为:把……当作]
11.b[连词,如果。a也:连词,表判断/助词,表停顿。c于:副词,就/副词,竟。d于:介词,向/介词,比]
12.c[①结合“曰”“也”“焉”等词语判断;②根据判断句“石腊,纯臣也”、成
语“大义灭亲”、固定句式“其……之谓乎”判断]
13.(1)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2)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招来祸害,这大概是不行的吧?(3)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赶快设法处置他们。
14.(1)以动衬静。(或“衬托”)用“露滴”的声音来衬托“空园”的寂静;诗人在秋夜孤房中连露滴的声音都能听到,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2)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进身希望渺茫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15.(1)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2)人道寄奴曾住;气吞万里如虎(3)游人只合江南老;画船听雨眠(4)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画图省识春风面;分明怨恨曲中论
16.运用比喻、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两片落叶比作邻居,并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落叶的惋惜之情。
17.①秋日岑寂田野中兀立于寒风中的浆果和稻穗。(根据第⑵段内容概括)②装满秋天丰收果实的谷仓。(根据第⑶段内容概括)③在乡村秋日里完成的文人创作。(根据第⑶⑷⑸段内容概括)
18.①生命必须去除虚妄,回归本真。(主要结合第⑵段内容探究)②有希望而且希望不落空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主要结合第⑶段内容探究)③人生追求过程中,有成功固然可喜可慰,失败也应该坦然面对。(主要结合第⑺段内容探究)④生命的追求应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结合全文内容探究)⑤生命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结合全文内容探究)
19.b c(b“承上启下”有误,该句只是起“总结上文”的作用。c“表明作者是一个宿命论者”的说法断章取义,结合全段内容尤其是“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等句子理解,可看出作者并非一个宿命论者)
20.【思路提示】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一是读懂图形,把握图标的结构特点;二是介绍图标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内外、左右、上下等;三是要抓住图标特点进行合理联想。特别要说明的是,作答时应紧紧扣住“节水”这一主题——这既是答题要求,也是解题提示。
【答案示例】“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变形三个部分组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既象征绿色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也表示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绿色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喻为水之珍贵;手是汉语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要求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和许多广告画面相比,该图标设计特别简洁大方,加上绿色和白色的相互映衬,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这无形之中又增强了这则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
21.【写作提示】(1)立意参考。一个人若是以自己为中心画圈,那么他很可能会走不出这样的“圈子”:故步自封,不思进取;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缺乏爱心……(行文时可重点突出其中一个方面,也可兼顾几个方面)(2)结构参考。(本论部分)①并列式:即确定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展开论述。(可结合上面“立意参考”内容)②对照式:即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展开论述。如第一层次写局限自我,导致认识水平有限,思想道德不高;第二层写跳出自我,能够知己知彼,成就人生。③层递式。可按照“是什么?→有何危害?→如何避免?”的思路安排内容。(3)选材参考。①理论:“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契波拉神庙的铭文);“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对自己的评价)满招损,谦受益;百川归海,海成其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事例: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周幽王为一己之欲烽火戏诸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写作提示有
9.B
10 .连加点字也不标清楚,还得让我猜啊,幸亏我是教语文的。
B(“固”同为“本来”之意)知
11.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排除这三项)
l2.C
(1)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道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
(3)张克戬考内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容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
文言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31文和诗歌的鉴赏能力一个来自于天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但最主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通过阅读大量文言文和诗歌,可以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开始的时候适合读一些通俗晓畅的文言文和诗歌,比如古代文言文中的故事一般比较容易懂,而一些唐诗也是朗朗上口,并不晦涩。当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去大段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言文和诗歌。所以这些是打基础的。
打完基础以后,就要适当阅读一些诗歌鉴赏类和文言文欣赏类的书。中国在诗歌鉴赏上有成就的大家还是蛮多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他们的分析,掌握诗歌鉴赏的思路和语言风格,为自己鉴赏诗歌和文言文打下基础。
最后是自己去鉴赏诗歌和文言文。首先要对文言文或诗歌的背景有所了解:比如作者、写作年代等,这些为诗歌整体的风格基调找到一个依托。对于诗歌来说,首先是把整首诗歌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出彩的地方,而对诗歌的鉴赏中,特别要注意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分析景要去分析情,分析情要展示为一种景致。文言文的鉴赏首先要建立在读懂、读通、懂透的基础上,所谓读懂就是字句意思能够明白,做到准确断句,并联系上下文找出晦涩的段落的意思,在高考中并不需要每一句文言文都读懂,不懂得一定要看上下文;所谓读通,就是要找出每一个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文段落关系和现代文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就掌握了大的方向;最后是读透,读透就是要考虑为什么那段要说那些内容,这样才能做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