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原文
○小山
小山亦不可无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土之不可胜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则易崩,必仗石为藩篱故也。外石内土,此从来不易之法。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
石眼忌圆,即有生成之圆者,亦粘碎石于旁,使有棱角,以避混全之体。
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9,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反觉异同,不若随取随得,变化从心之为便。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
译文:
小山可以没有土,可以以石头堆砌而成,泥土就附在石头外面.土是不能和石相比的,石头可以立起来,而土不行,它必须依仗着石头才能立稳.外面用石头里面用土,这样的做法自古以来就没有人采用过.
说山石的美丽都蕴涵在透,漏,瘦三个里.这里通向那里,那儿又通向这儿,如果有道路,这就是所谓的透;石头上有洞,四周看起来很可爱,这就是所谓的漏也,;陡峭的山壁在半空中挺立,不向任何东西依靠,这就是所谓的瘦.对于石头透和瘦二字越突出越好,然而漏过了就反而不好了,如果到处都是洞的话那不就好比窑内烧成的瓦器了吗,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头上的洞有一两个,才与石头本身想符合.一个小山如果顶上大而中间很小底部有很大,虽然这样有一定的美,是是观察起来是不美的.
石头上的眼很忌讳圆,即使有生来就是圆的,也是旁边有很多的碎石,是石头有棱角,是其与其他的分开.
石头的花纹和花纹在一起,粗纹和粗纹在一起,这样才看起来很好,这就是相同的应该在一起的道理.但是分的太清楚,就会反觉得不自在,不如让它们自由的组合,变化有它们自己决定.但对于石头的固有性格,则必须遵守,逆它的属性而用它,筏骸摧缴诋剂搓烯掸楼这样一来不但不好看,也会不会持久.石头的性格是什么呢就是歪歪斜斜没有一定的规则.
周武王讨伐纣王!乐师延向东逃跑!在濮水自杀!所以听到这声音肯定在濮水边!先闻此者国削?
意思是:在卫国被人铲削掉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围困。
出自:《庄子 杂篇 盗拓》
原文选段:
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
释义:
你不是自称才智的学士、圣哲的人物吗?却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人铲削掉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围困,不能容身于天下。
而你所教育的子路却又遭受如此的祸患,做师长的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做学生的也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为人,你的那套主张难道还有可贵之处吗?
扩展资料
“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66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
作者思想成就:
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