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穷理就是要真正明白道理,是悟性在某个问题的具体思考,而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假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
“格物”指“格物穷理”。格物也就是“至”物,与事物直接接触而穷究其中之理,“穷”理是格物的目的,“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卷二十五)。格物之要,在于就待人接物的具体人事中,体认其中蕴含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来源:
《礼记·大学》原文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终、始即是因、果),“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知至”(事物被区格辨别而智慧才能获得),“……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由此可见,“格”是指分析明辨。 因此,“格物致知”是指辨明事物的轻重、先后、因果、善恶等诸方面,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思考。
格物穷理来源:
格物穷理”之说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之《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7大学》篇。此篇居于南宋朱熹编定的《四书》之首,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其中说:“致知在格物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是“至”的意思;物,相当于“事”。格物,就是穷极事物的边际;
穷,是“尽”的意思,理,即为宋代儒家所说的“天理”,它的内涵是天zd地间的规律。穷理,就是说要弄清楚所有的规律。
这两个词合回在一起,其实是旧时的儒家知识分子对自己做学问的一种终极要求,既要对外界的事物全部搞清楚,又要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规律透彻明白。
至于答至于知行合一,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穷理:copy穷究事物的道理。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 【宋】朱熹:《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
句意:做学问,最优先的是深入探求规律;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指读书与穷理、为学环环相扣。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知”
知行合一道,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礼记‧大学》八目中首次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然由于《大学》未在其后作出训诂之意,也无任何先秦古籍可考,遂使格物致知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百家争鸣的聚讼之地。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扩展资料
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
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2,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
彼顽空虚静之徒,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而遗弃伦理,寂灭虚无以为常,是以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孰谓圣人穷理尽性之学,而亦有是弊哉?——《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节选
译文:我所说的致知格物,就是所谓穷尽事物的道理,而不是禁止人们去穷尽事物之理,让人们深居空坐而无所事事。假如穷究事物之理,就像之前所说那样,只注重外在的学习而忽视内心的存养,那就不对了。
糊涂的人如果真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天理,发现其本来的良知,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强大起来,就能够立大本,行达道,九经之类就可以一应贯穿而没有遗漏,你还会担心他没有治理国家的实际才能吗?
那些顽固地坚持虚灵静空的佛家子弟,正是由于不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良知,所以才会抛弃伦理,寂灭虚无当做正常现象,自然他们就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谁说圣人穷尽天理、充分发挥人性的学说,也有这样的弊病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