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甚为相似:“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怀石投江,也与司马迁遭受的大磨难相似。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所谓“离骚”,即牢骚、愁思也。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深知,《离骚》之作,源于怨愤牢骚,而他自己也正复如此。司马迁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二人身世相似,心境相通,他们便都“寄心楮墨”,发为雄文。司马迁可谓汉代的屈原,《史记》也就是汉代的《离骚》。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3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然而,在一次事故中,天汉三年,李玲击败并向匈奴投降,司马迁因捍卫汉武帝事业而被捕并入狱,并判处死刑,给予他巨大的创伤形式和精神上。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代建国后,小何修改了法律,韩信肯定了军法,张苍确立了宪章,叔孙通确定了礼仪,并逐渐采用了具有良好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学术表现的文学学者,以及古代书籍等。 “诗歌”和“书籍”不断被摧毁。在各个地方热爱文学的人们进行搜索和展示。
记载着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可歌可泣的忠臣贤者、足智多谋的丈人策士、凉心动魄的战场厨杀、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和着悠远的民族之歌。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而司马迁本人,正是这种精神的集大成者。
当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的时候,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才顽强地硬挺着活下来。
当年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韵之离骚:走进司马迁的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史家绝唱 无韵离骚
我觉得应该是指 《春秋》注重微言大义 注重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 而《史记》则不具备此等因素 且叙述详尽 贴近历史 秉笔直书 鲁迅先生应该是推崇这样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