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建安七子王粲与围棋的故事
围棋入门之东汉末文学家王粲与围棋的故事,曾给蔡邕等人所下围棋复盘,一子不误,使座客惊叹他的智力特异。
王粲.(一七七一二一七),字仲寅,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是建安七子之一,并被刘勰称为:七一之冠冕。他出身于东汉有名的大家族,少时已为左中郎将蔡邕所推重。董卓之乱后,王粲南舞依附刘表,未得重用,后归曹操,曾任丞相掾、侍中等官职。
有一句成语”倒屣相迎”,就是出自蔡邕和王粲的故事。王粲少时在长安,一次,蔡邕与宾客聚会,家人入报说王粲到了门外,他赶忙起身,倒曳着鞋便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4门迎接,满座宾客为之惊异,这说明蔡邕何等倾佩王粲的文才.蔡邕既是长辈,又是一时名士,对年仅十多岁的王粲如此心折,他的宾朋还不大理解。围棋入门
一天,蔡邕约王粲与诸诗友幕客郊游,见路边有一古碑,文字颇长,便叫大家观看一遍:然后,蔡邕叫犬家起身赶路,边走边问..刚才看过的碑文,有哪一位能背出来。随行的人只有王粲说:我能。语毕,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把碑文背出来。客人又怀疑王粲是先背了此碑文的,不能算数。过了数月,蔡融与客人对弈,行至二百六十五着,蔡邕以一子险胜。众手伸向棋盘,议论局势,却把棋子搞乱了。王粲在旁说:让我来复局。可是,王粲复原的棋局,客人却不信。后来重弈一盘,也行至二百六十五着。用手巾盖住,令王粲复盘,果然一子不差。众人始信其记忆非凡。王粲著有<<围棋赋序>>、<<弹棋赋序>>,今只留下两句残句:二清灵休道,稽谟玄神,围棋是也。 因行骋志,通权达里,六博是也。读者不要小看这些断简残句,它给后人研究汉魏时期的围棋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诗日:末肃冠裳倒屣迎,文人末必总相轻。
博闻强记真才子,佳话犹传在一怦。
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三曹”以外,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场、刘桢等七人,世称“建安七子”。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因曾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现存诗歌5首。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6神。
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论》。
阮璃(?~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场(?~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今存诗15首,《赠从弟》三首为其代表作。
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顺口溜记住“建安七子”的名字
“空(孔融)城(陈琳)王(粲)需(徐干)软(阮瑀)硬(应玚)瘤(刘桢)”
1、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2、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7a64e58685e5aeb9330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