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泗水 我在网上查了 有好几个哦
1、泗水县
泗水县是中国山东省济宁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60万。
名字由来
泗水县五帝时为古都近畿,夏商有卞县北周后的各朝,历代置县。县名几经变更,直至隋朝置泗水县。其名称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称泗水,为禹治九水之一。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镇东陪尾山麓,以趵突、洗钵、响水、红石泉四源并发汇流成河而得名。
2、泗水镇
泗水镇位于广东省高州市东南部,东接根子镇,南邻分界镇,西连金山街道、山美街道,北靠谢鸡镇,距高州市区15公里。全镇总面积76.3平方公里,总人口5.87万人,辖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这个名字来由没查到哦
3、泗水村
山东省栖霞市中桥镇泗水村 位于白洋河北岸。人口800左右,以李姓和林姓家族为主。盛产苹果、花生等胶东特产。周围临近水道观村、中桥村7a64e78988e69d83365以及高格庄。
这个名字来由也没查到哦
4.泗水 又名 泗河
泗河是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又名泗水。发源于鲁中山地新泰市南部太平顶西麓,西南流入泗水县境后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和兖州市边境复折西南,于济宁市东南鲁桥镇注入京杭大运河。
这个应该不是你要找的哦
还有个 泗水 是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省会
想来这个应该不是阁下要的哦
具体阁下可参考百度百科 望阁下能够满意
董一元到达泗川的时间,是九月二十日。而他的对手,是岛津义弘。
三年前,当丰臣秀吉听到僧人宣读的诏书,明白自己已经上当,怒火中烧之时,曾对沈惟敬和杨方亨说过这样一句话:
“且留石曼子兵于彼,候天朝处分!”
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我把石曼子和他的兵留在那里(朝鲜),看你们(明朝)怎么办!
石曼子,就是岛津义弘。
作为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武将,岛津义弘绝非丰臣秀吉的嫡系,恰恰相反,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过程中,他是一个极其顽固的死硬派,硬到全国基本都被打服,他还硬挺着。
然而,丰臣秀吉却对其十分欣赏,多次重用,原因很简单——好用。
日本人的性格特点是一根筋,而九洲地区则将此传统精神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做买卖还是打仗,都很实诚,绝不偷奸耍滑,作战时一定在前,撤退时必定垫背,其勇猛顽强连丰臣秀吉也望而生畏。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58]
更值得称道的是,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民风犹存。比如说黑社会,经过多年改良,而今在东京干这行的,全都是西装革履,讲究秩序,遵纪守法,连收保护费都讲纪律,从不随意捣乱。
九州萨摩地区的就没谱了,时代不同了,传统一点没丢,但凡遇上抢地盘、谈判之类的事,经常二话不说,拿着刀赤膊上阵,往死里砍,在日本黑社会组织中极具威望,向来无人敢惹。
岛津义弘和他的第五军就属于这一类型,其作战特点是勇猛、凶残,不怕死,即使寡不敌众也敢打,是日军的战斗主力。
而岛津义弘除陆上作战勇猛外,还精通水军指挥,也算是两栖人才。虽然脑筋不太灵活,但贵在敢玩命,而且他还有一项独门绝技——突围。
所谓突围,其实就是逃跑。岛津义弘最绝的地方就是,他打仗不含糊,逃跑也很厉害,不但逃得准,而且逃得快,专往敌军结合部跑,一眨眼就没影。在后来的日本关原之战中,他所隶属的西军全线溃败,剩下他带着一千多人,面对德川家康几万大军的重重包围,竟然还是逃了出去,实在很有两把刷子。
总而言之,此人能攻善守,经验丰富,可算是朝鲜战场上的日军名将。
相对而言,中路军指挥董一元就低调得多了,此人名气一般,才能一般,连兵力都一般。日军有两万人,他也只有两万六千。
但这位一般的人,有个不一般的先锋——李宁。
这位仁兄的脾气可谓是尽人皆知,每天喊打喊杀,见到日本人就拔刀,连使者都砍,差点坏了李如松的大事。
现在,他表现的机会到了。九月二十七日,明军刚刚到达泗川,他就等不及了,二十八日夜便率军一千,连夜冲入了泗川城内。
日军准备不足,被冲得七零八落,但毕竟人多势众,随即组织反击。李宁由于过于靠前,被日军围攻,战死。
但他的死是值得的,董一元带领大军随后赶到,一顿猛砍猛杀,全歼守军,击毙日军大将相良丰赖,主将川上忠实身负重伤,率领一百余人逃进内城。
内城的守备者,正是岛津义弘,他倒不怎么慌张,因为城内还驻扎着第五军主力一万余人,且地势险要,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所以他打定算盘,在此坚守,等候援军到来。
话虽这么说,但当明军进攻之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算盘估计是打错了。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59]
董一元虽然才能平平,却也不是善茬,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派人去硬攻,地形如此险要,还是用炮合算。
十月初一,总攻击正式开始。
明军在离城百米处布下阵地,架设大量佛郎机炮,对准城内猛烈轰击。城内日军死伤甚多,且火光四起,顾此失彼,一向镇定自若的岛津义弘也不镇定了,当即集合部队,准备发挥他的逃跑绝技。
事实上636f70797a64333,他的判断是很正确的,明军的炮火已扫清了外围,城门也被攻破,大批明军已集结待命,只等一声令下冲入城内,此时的日军已毫无斗志,即将完全崩溃。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现在打拼已过,七分到手,接下来的是三分。
前方已经没有阻拦,董一元下达了总攻令。
正当他准备拿下最后三分的时候,一阵猛烈的巨响却轰鸣而起——在他的身后。
爆炸发生在明军部将彭信古的大营中,并引发了营中火药连锁效应,许多明军士兵被当场炸死,火光冲天而起,军心顿时大乱。
事后调查证实,引发此事的,不是日军的伏兵,更不是什么忍者之类的玩意,而是安全工作疏漏——失火。
这就真没办法了,命苦不能怨政府。
混乱之中,明军不知所措,皆以为是被人抄了后路,纷纷逃窜,眼看到手的泗州城就此落空,原本打算溜号的岛津义弘立即来了精神,出城发动攻击,明军大败。
泗川之战以失败告终,明军损失惨重退守晋州,日军侥幸取胜不敢追击,依旧固守原地。
因为此战,岛津义弘名声大振,在日本国内被捧上了天,称为“鬼石曼子”,其实说穿了,这位仁兄的胜利秘诀只有一条——运气好。
但无论如何,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而输了的结果,是很严重的。
因为除西路军刘綎外,此时的麻贵,也正处于进退两难之际。
他的东路军于九月底到达蔚山,却无事可干。因为自从上次吃了亏后,加藤清正每天都呆在蔚山,一动都不动,打死也不出头。麻贵攻,他就守,麻贵不攻,他还是守。总而言之,不打,只拖。
就这么拖到十月份,泗川战败的消息传来,无论是麻贵,还是加藤清正,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解脱了。
在麻贵的统一调配下,东西两路军分别撤退,返回出发地,九月攻势宣告结束。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60]
在这次进攻中,明军立功心切,日军保命要紧,拼了半个多月,战局却无丝毫改变,大家都白忙活了。
泗水又称泗河,发源于今山东省蒙山南麓,是流经徐淮大抄地上的一条古河道。泗水又是淮河上的最大支流,其影响范围几乎占淮河流域的三分之一。历史上,泗水曾汇集过古反水、古睢(睢同濉)水、潼水、沂水等诸多著名河流入淮,泗水规模之大由此可以想见。古诗曰“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青山点点愁”,不仅点出了泗水的流向,也吟出了泗水两zhidao岸的忧愁。泗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禹贡》就有过“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记载。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多建都在黄河流域,泗水便成了江淮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命脉,对南北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