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到河南洛阳学。
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分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丝竹锣鼓两大类。
清锣鼓(俗称素锣鼓)的乐队组合e69da5e887aa7a64332有粗、细之分。粗锣鼓用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演奏。细锣鼓在粗锣鼓所用乐器的基础上,加用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演奏。清锣鼓演奏形式的乐曲结构特点为锣鼓牌子的联缀。如清锣鼓(粗)乐《十八六四二》由十段组成,各段锣鼓牌子的名称为:一、《急急风》;二、《求头》;三、《七记音》;四、《细走马》;五、《十八六四二》(变奏三次),六、《鱼合八》;七、《细走马》;八《金橄榄》;九、《急急风》;十、《螺丝结顶》。其它清锣鼓曲目还有《擒锣》、《清钹锣鼓》等。
丝竹锣鼓因其演奏中主奏乐器和乐队组合的不同,又可分为笙吹锣鼓、笛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古称“鸳鸯拍”)等多种。笙吹锣鼓乐队编制其管乐器有笙、箫,拉弦乐器有二胡(托音二胡)、板胡;弹弦乐器有三弦、琵琶、月琴;打击乐器用粗、细锣鼓两种编制。曲目有《寿庭候》(细锣鼓)、《阴送》(粗锣鼓)。笛吹锣鼓乐队编制在笙吹锣鼓丝竹基础上加用管乐器曲笛、梆笛,打击乐器用粗锣鼓编制。曲目有《下西风》、《翠凤毛》、《万花灯》、《大红袍》、《喜元宵》。粗细丝竹锣鼓乐队编制在笛吹锣鼓丝竹基础上加用管乐器大唢呐、小唢呐、招军(俗名长尖,非旋律乐器,多用于乐曲首尾以烘托气氛);打击乐器用细锣鼓编制。曲口有《香袋》、《十八拍》。 流传于湖北沔阳一带的 仙桃十样锦也称“十番锣鼓”,亦称“七星点子”。 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由构成十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即:打、堆、各、七、浪、星、当、昌)加吹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组成,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汉族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等。2009年入选仙桃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镇首建观音阁作其行宫,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采用各种吹管奏出江汉平原小调《十样锦》为主旋律,配以各种打击乐器的间奏或重奏,轻吹细打,抑扬顿挫,在各种庆典喧闹中别致一格,演奏形式可行可驻,灵活多变。
在沔城也有叫“清音”的,又有叫“细乐”的,也有直呼为“星当昌”(昌读访,下同)的沔城历史上盛行的“十番锣鼓”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故似乎是一种与宗教活动有关的音乐。过去东岳庙的“香火”很盛,每年从农历腊月三十至第二年正月十五,到东岳庙烧香还愿的香客很多,在进香者中,就有“十番”乐队伴奏,有时多达五六组之多。 “十番锣鼓”又分“笛吹十番”、“笙吹十番”。沔城的十番为“笛吹十番”。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沔城十番的曲牌,主要有《渔家乐》、《金钱花》等。
“笛吹十番”的乐器组合,一般为:缠丝曲笛四支(笛的一端,坠有两个彩穗,是一种装饰),走在乐队的前面,左右各二。在笛子中间稍后是一个背鼓的,背带为红绸子,鼓架很精致,镂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上涂红漆金粉。鼓架内,置板鼓、堂鼓各一。鼓架后榇中间附设一个方木梆子。鼓手随其后,一手执拍板,一手执鼓扦,以繁花流彩的鼓点节奏应和着优美的笛吹牌子曲。鼓手也是乐队的指挥,不时以手势和鼓点发出信号,指挥乐队转换曲牌。和鼓手紧密配合的是击“单星”和“小当锣”的。“单星”就是铃,式样与和尚、道士用的“法事铃”一模一样。“小当锣”很小,比手掌还小一点。这两件乐器,由一人兼打。除此,还有一人打低锣,锣的音色如“访音”。这三种敲击乐器组合在一起,在鼓手的节击下,就能奏出“十番”的基本特征。跟在鼓手后面的,还有击“小钹”(大多发“扑”音)、马锣(发“浪”音)、“小锣”(发“堆”音)等乐手。
十样锦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大部分组成。常见的配置是打击乐器:十样锦,堂鼓,小京钹,中虎音锣,小锣,马锣,响木;吹奏乐器:四支笛子,一支唢呐。当然有时也随人员增减而调整,但主打乐器十样锦则是不可或缺的,其他乐器随演奏场合不同而随机配置。上述配置主要用于婚庆等场合,如遇白喜事,堂鼓可改为大鼓,吹管则改用曲笛和中音唢呐演奏,有时还会加入笙。
其中的“十样锦”为主打乐器,其实是一组合件:用直径6mm钢筋做成一平面大葫芦状,大圆内悬空固定一小苏锣,即俗称大勾锣子;小圆内悬空固定一小马锣,顶上再固定一碰铃,一共三样,也有多一小锣或响木做成四样的。大小圆之间有一手持位置,钢筋用彩布缠绕装饰。演奏者一般就是掌作师傅,手持小鼓签,依谱击打十样锦上的各种打击乐器,发出错落有致的不同声响,指挥整个演奏过程。 祁门十番锣鼓是祁门汉族民间器乐曲名,流行于历口、溶口一带。历史悠久,始于明代,在祁门民间演奏了数百年。
祁门十番锣鼓是由10种曲牌与锣鼓联缀而成的套曲,其演奏乐器有小唢呐、横笛(两支)、大锣、小锣、云锣、桶鼓、边鼓、大钹、小钹等十来种。全曲运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与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交汇融合,细吹细打,优雅动听,显得热闹而不繁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旧时,祁门民间迎神嬉灯活动很多,十番锣鼓就是嬉灯时的伴奏音乐。通常是嬉灯出游时,乐队抬着乐器随行,一路上按照嬉灯的各种动作如舞龙等,变换曲牌边行边奏。由于各地嬉灯套路不同,加之演奏历史悠久,所以十番锣鼓曲目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如溶口的民间艺人大胆汲取当地山歌小调,对原曲进行加工修改,并命名为《清风摇月》、《游龙戏水》等,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嬉灯表演。
进入21世纪以来,十番锣鼓经过加工整理,不但可以为嬉灯伴奏,也可以单独在固定场所演奏,这一古老的曲艺节目又焕发出夺目光彩。 楚州十番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淮安著名的民间艺人孙敏卿将皇宫里流传到楚州已盛行多年的昆曲音乐进行了整理,加进了锣鼓打击乐器,成为楚州十番锣鼓(又称武昆)。
楚州十番锣鼓的音乐共分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是器乐曲,第二声部是唱腔,第三声部是打击乐。器乐曲旋律优美、古曲韵味很浓。唱腔的唱词文学性较高,大部分是健康向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词句。打击乐的锣鼓点子不同于现代戏曲、民间的打击乐节奏,它的特点是节奏稳捷,轻重分明,各件乐器交替打出各种点子,具有独特性,大部分是行板。三个声部可分为器乐和唱腔为一体加上打击乐,唱一段后再由打击乐单独出现打出各种锣鼓点子。
楚州曾有十几支演奏十番的民间团体(当时叫堂子),如:粮安堂、行安堂、建安堂等等。最有名的是粮安堂,他们的人员大部分是由楚州南门一代的粮行的老板和一些布行商人组成的,他们的演技最好。其次是行安堂,他们是由河下一带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及一些手工艺人组成的。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都天会和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各个堂子会招集所有的艺人结队,走街串巷,最后汇集到东岳庙打擂台,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百姓十分喜爱。
演奏使用的乐器有:两支竹笛(为领奏乐器,竹笛由两人合奏,一人左手,一人右手。笛尾坠有丝穗,给人以美感)、两支箫、两支竹管、两盘笙,两面琵琶、两把二胡、两把京胡。打击乐器有班鼓、堂鼓。大锣、小锣、糖锣、号筒、木鱼、碰铃、拍板各一件。演奏者约二十人。演奏形式可分为坐式和走动式两种。坐式是艺人们空闲时或其它节日庆典时坐到一起演奏,供人们欣赏。有时也自娱自乐。走动式也就是上街演奏,艺人们身穿长袍、戴礼帽,再加上一个较大的轿子,由8人抬着边走边演奏。
自2000年以来,楚州十番锣鼓经楚州区文化馆挖掘整理,基本得到恢复。 池州十番锣鼓又名“一枝香”,属青阳腔系,基本上是曲牌体。其锣鼓经有“长捶”、“坐捶”、“落捶”、“尖捶”、“拗捶”、“文三捶”、“文五捶”、“顺三捶”、“三鞭马”、“急急风”、“阴捶”、“扭丝”等十多种。
伴奏乐器以锣鼓打击乐为主,后期加入喇叭、唢呐,其音响效果尤为铿锵、奔放、流畅、高昂。这项民间器乐曲,盛行于明清时期,多在元宵节灯会中演奏,后来经过历代高腔艺人的加工、改造、丰富,不仅保留了“其节以鼓,其调以喧”、“一人唱众人和”的高腔特色,而且逐步突破了曲牌体的束缚,发展到“滚白、滚唱”,边行边奏,由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并运用到目莲戏演唱的伴奏之中。流传在池州乡间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鹧鸪天”、“皂绿袍”、“四朝元”等52件,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细吹细打,优雅动听。
1959年,东至县洪方乡盲艺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由《喜鹊登枝》、《蜻蜓点水》、《倒挂八哥》等曲牌组成的“十番锣鼓”,在安庆地区文艺会演中获奖。1993年,当时的九华山管理处和池州行署文化局共同投资,将“十番锣鼓”重新记谱整理,组织排练,在第十一届九华山庙会期间隆重演出。
进入21世纪以来,池州市城乡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乡间“草台班子”剧团逐渐增多,农民艺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给十番锣鼓以展现风姿的机会。而今,十番锣鼓不仅应用于戏剧、曲艺和闹花灯的演奏之中,而且深入到民间的社祀、庙会、家庭红白喜事和企业开张、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之中,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有位民间歌手唱道:“十番锣鼓敲起来,舞灯唱戏离不开,娶亲嫁女场场到,喜庆活动次次来,次次来,小康生活乐开怀。”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八种。
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
一、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别的法器: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法器。
用于佛坛、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或出家人所持用的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都称为法器。还有很多藏传佛教的法器,种类繁多,佛教法器怎么用的问题提的比较笼统,覆盖面太宽,全面介绍太复杂,内容也太多,这里只好把法事中敲击方面常用的部分法器简单的作一概述吧。
佛教常用法器
一、钟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修道有极大的功德, 鸣钟震幽冥,受苦得解脱。”
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 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早晨先报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便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每字一下,接着,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三通都敲完后,最后念“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洪钟初(再、三)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乾坤;下祈人类相亲,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曰。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然后,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二、鼓
鼓是敲打乐器之一,早晚上殿及平时作法事都是离不开的,有各种形状及大小,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在印度,僧团使用的主要是为了集合僧众,如做法事敲鼓集合,在寺院中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于是便有“晨钟暮鼓”之称。后来,鼓又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这是用音声来做佛事,为了帮助大众生起虔诚的心。
现代寺院的鼓,除了报时之用外,最多的是做为法器鸣击。一种是放在架上,旁边有一只吊钟,称为铃鼓或小钟鼓。另外,在离开位置时可以敲击的称为“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时,两手捧持,鼓槌摆在鼓的外侧,用两食指和中指托住,两大拇指夹在鼓内,其余四指(两无名指与两小指)环拢着。这种姿势称为“捧月手鼓”,击鼓时,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着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64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槌,向内敲鼓。
三、引磬
引磬,也称小手磬, 底部中央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铁槌敲击。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用引磬来指挥行者的动作,执持引磬的方法,左手执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于胸,将引磬正对口部。所以称为“对口引磬”。敲击时,左手拿着,右手执磬槌敲击,或者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且用食指与大拇指向上勾击。
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体现着佛教庄严、肃穆、超尘、清净的形象。
四、木鱼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又可以称为木鱼鼓。鱼鼓或鱼板。
木鱼的形状,有长形和圆形两种。长形的木鱼称为鱼梆,这种鱼梆悬挂在寺院的斋堂,或者是库房的走廊下,在过堂时作为集合大众之用,鱼梆的挂法有一定的规矩,丛林的梆,鱼头向着山门:子孙庙的梆,鱼尾向着山门。
圆形的木鱼,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赞诵唱念时敲击,可以用来控制声调与节奏,并且具有破除昏迷、振奋精神的作用。
殿堂里的木鱼有大小两种,大小木鱼是放在桌上或架上敲击的,小木鱼则是那在手里敲扣的,执持小木鱼的姿势是:不敲时,双手扶持,鱼椎在木鱼之外,两食指与两大拇指夹住,其余六指托住它,敲击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执鱼,鱼椎头与木鱼头向上相对,两手如合掌,称为“合掌鱼子”。敲击木鱼,要用力平稳,不可忽轻忽重,忽缓忽急。如果要快敲,应该又缓入急,渐渐加速。
五、铛子和铪子
铛、铪是佛教唱诵偈赞时的重要呗器,都是用铜片制成的。两者配合板眼,控制节奏,用来“伎乐供养”。
铛子的形状如一只圆盘,直径大约有四、五寸,四边留有小孔,用细绳把它梆在圆形或方形的边框上,而后用铛椎敲击它,铛子在不敲时,铛子与铛椎一起拿在左手,铛椎夹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齐口,敲击铛子时,左手握铛,右手执椎,铛子照面,称为“照面铛子”,执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而击之。
铪子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圆,此圆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内附有一纽,或系一布条,使用时,以两手各持一面铜盘,互相撞击鸣奏。铪子在不敲时两片合龙,两手执持平胸,用两大拇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边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住它,称为“平胸铪子”。打铪子时,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钶边与下钶边相差数分。这样敲叩声音比较响亮。
持法器(手鼓、引磬、木鱼、铛子、铪子)的要领:捧月手鼓、对口引磬、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
铪子古代称为“铙钹”,但是铙与钹原为两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称为铙钹。
六、铙
铙,古来即广泛用于佛教,有金铙、铜铙等分别。金铙据《周礼》《礼记》所载,是在退兵或舞蹈所鸣击的,互相撞击时就令发出“铙铙”之声,所以称为铙。铜铙,即所谓“铜拍子”,与金铙不同,声音清澄,故俗称为铙。
七、钹
钹,又做铜钹、铜钹子,根据《律书乐图》的记载,铜钹子从西域传来,西域的音乐大多用它。根据《通典》记载,出于西域、南蛮等地之铜钹,其中央隆起之圆,有数寸高,也有大致数尺者。中亚贝沙鲁克出土的壁画。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及“阿弥陀菩萨来迎图”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都有这种乐器图像。所以称为“铙钹”恐怕是因为铜铙与铜钹形状类似,以致于混同并称。从而流传至今。在佛教的寺院中,除了法会时鸣击铙钹以外,藏殿、祝赞转轮、大众行道等,也都要鸣击。
佛教的法器太多,不好详细介绍,面面俱到篇幅太大,只好先介绍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具体你想问的问题没有提及,你可以再继续发问,让大家来帮你。
你问的是法事的话,那简单的说就是有法坛、祭品和道士,法门是符咒和禹步。嗯,如果是你所说的法事的话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