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佛教认为人有什么罪-佛学关于“原罪”没有解释

佛教认为人有什么罪-佛学关于“原罪”没有解释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谛深大师开示:佛门如何看有罪!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关于什么是罪,师父已说,今者因有罪者求师父施救故,再为汝等讲说什么是有罪!
善知识,譬如有人zd被骗浑然不知,别人劝解,其不自省,反而恶语相向,是称受罪;譬如有人被打被骂,是称受罪;譬如有人病中呻吟是称受罪;譬如有人所求不应是称受罪;譬如有人备受欺凌是称受罪,如是等等。人受罪时称为有罪,何为人受罪时?人于受罪中不知觉醒,称为人受罪时,称为有罪。
善知识,若人有罪不能信佛,只能因罪求佛,是故,佛陀住世善导大众,出离罪苦;是故,佛陀住世引导大众,入出离罪苦法。
善知识,所谓引导大众入出离罪苦法,需为大众示现智慧,令大众步步有证,方能解除大众疑惑之罪;令大众入出离罪苦法。若有人说能令大众出离罪苦,或复有人设法设道,令大众入,称能出离罪苦,而大众实不能步步有证出离罪苦,则是说法人或设道人,称为魔王或邪道王。
善知识,若有罪人入魔法邪道法,以是为道以是为修,以是称证,以是称圣,更甚有人以是称为佛法。如是人等,称有重罪,累劫难救。
善知识,如是信解何为有罪。
谛深2017.4.26示


佛教中没有“原罪”这种说法。但是,佛教中有“业障”这种说法。

“原罪”是自己决定不了,天生就有的。并且这个天生的东东不是善,而是恶。是不能改变的。

“业障”是自己造的,有好也有坏。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原罪(Original Sin),或称原罪论,是部分基督教神学家提倡的神学理论。

基督教神学观点
部分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原罪的存在将人类和上帝隔绝,使人类终生受苦,不得解脱。但圣经里却从没有出现过原罪、罪性或原罪论等字眼。原罪这个概念并非来自圣经的教导,而是来自4世纪一位神学家奥古斯丁。

基督教认为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这种罪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传给一代,永无停止,这就是“原罪”。而原罪的由来是来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

对于“原罪”,不同基督教学派对这段《圣经》记载有不同的理解,对“原罪”也有不同的理解。反对原罪论的基督徒却认为原罪是不公平的,但上帝却是公平的,所以不可能会有原罪出现。

业(梵文:कर्मन्),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编辑] 佛教业力的分类

[编辑] 身业,口业,意业
业有三大类: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就是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
口业就是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
意业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着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编辑] 十恶业
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淫欲,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口四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9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编辑] 善业、恶业、无记业
业又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但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分不出善恶,但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

如何消除业障呢,就是要发心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亡时罪亦灭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推荐:
佛教的忏悔主义
作者: 星云法师
一.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
二.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
三.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
四.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的忏悔主义”。

平时我们的衣服肮脏了,穿在身上非常不舒服,把它洗干净再穿,就觉得神清气爽;身体有了污垢也要沐浴,沐浴以后浑身上下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要用清水洗净,才能再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在里面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肮脏了,我们知道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在的心染污时,又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当我们的心受到染污的时候,要用清净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污邪,使人生有意义。忏悔的法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效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佛教的忏悔境界:

一.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情,说错了多少言语,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工夫,就是忏悔。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第一、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

第二、忏悔是祛恶向善的方法。

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够修持忏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乐。好像穿衣服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古训,想到一针一线都是慈母辛苦编织,密密爱心,多么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忏悔,布衣麤服不如别人美衣华服的怨气就消除了。吃饭,想到“一粥一饭,来处不易”,粒粒米饭都是农夫汗水耕耘,我们何德何能?岂可不好好的珍惜盘中飧?惭愧忏悔的心一生,疏食淡饭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别人住华厦美屋,想想“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觉得有一隅陋室可以栖身,远胜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风雨人,忏悔的心一发,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门行路,看到别人轿车迎送,风驰电掣好不风光,想想别人为此曾熬过多少折磨,吃过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来;而自己努力尚不够,工夫还不深,自然以足代舆,如此安步当车,倒也洒脱自在了。一念忏悔,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时时风光、处处自在,变得丰足无忧起来,这就是能够常行忏悔的好处。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盘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忏悔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是一般人平居无事的时候,总是轻忽怠惰,不容易生起忏悔的心。我们常常在噩运降临时,才懊恼自己的种种错误;等到病魔缠身的时候,才嗟叹自己的荒唐无度;在经济拮据的关头,才正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地步,才忏恨自己的鲁莽;活到年老力衰、齿危发秃的时候了,才后悔少壮不知发奋向上,老大徒然伤悲。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在于菩萨有前瞻远见,不会迷惑于一时的贪欲,造作万劫难复的恶因;而众生短视浅见,只看到刀锋上甜美的蜜汁,郤浑然不顾森寒锐利的锋刃,等到蜜汁尝到了,舌头也割破了的时候,已经种下无尽的苦果,后悔莫及了。人生短暂,我们应及早抗心高望,未雨绸缪,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勤奋垦拓,趁着富贵丰裕的时候常行布施,趁着因缘凑泊的时候广结善缘,创造自己未来光明而美满的人生。

除了生活上需要反省忏悔之外,在知识上也要时时自我检讨,因为知识是一种深广无涯的东西,常常进化变异,容易产生下面的错误,例如:

1.思想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知”,是学问和观念上的偏差,譬如:不相信三宝、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等,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邪知,就要快快回头猛省:“啊!我的知识错了!”这就是思想上的忏悔。

2.见解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见”,是对人对事的看法想法不正确,譬如:否定道德伦理的价值、处事错乱、误解他人……等,有了这种邪见,要知道自我警惕:“啊!我的念头错了!”这就是见解上的忏悔。

3.言论上的错误:也就是佛教所谓的“邪说”,在言词上有了缺失,譬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邪知邪见有时潜藏于心中,不易发现;而邪说往往借口舌发露,变成口业,容易滋生是非,伤害别人,因此我们要守口如瓶,要慎舌如刀,时时警惕自己:“啊!我说话太冒失了!”这就是言论上的忏悔。

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忏悔,是身体行为的自我省察;知识上思想、见解、言论的忏悔,是心理意念的净化修持。只要常常在生活上反求,在知识上明辨,痛下忏悔工夫,就能使我们身心清净,生命升华了。

二.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别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忏悔的心念,天地就宽阔多了。心中不造作罪业,人事自然和睦,想开了,勘破了,像法庆禅师预言颂所言:“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郤”,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执着呢?如此转念一想,真是人生何处不春风!

过去有一位云居禅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十种后悔,劝告我们不要轻忽蹈陷,这十种悔事是:

1.逢师不学去后悔: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能够终生受用,像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郤不知道好好亲近学习,等到机缘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贤不交别后悔: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得一贤达知己,能够常常切磋恳谏,是极希有难得的殊遇。我们对于犯颜直谏的贤人益友,要能倾心接纳,千万不要排斥,否则贤友诤友一一绝去,人生的好机缘也失之交臂了。

3.事亲不孝丧后悔: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4.对主不忠退后悔:跟随上司工作,不能尽心尽责,忠于职守,等到违过被辞退了,悔恨交加,有什么用?

5.见义不为过后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刹那间取决,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觉即高义。如果见义不为,错失良机,懊恼也于事无补。

6.见危不救陷后悔:良知,是一种无法欺瞒的东西,见他人危难而吝于伸出援手的人,事后总难免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无穷悔恨。

7.有财不施失后悔: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时不做,等到失去财势机缘了才后悔,已无济于事了。过去有一位居士对我说:‘师父!您来为佛教办一所大学,我捐助净财。’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想不到没有几天,他真的把钱送来了。我跟他说办佛教大学不容易,不必那么快把钱送来,他回答:‘不行啊!我现在有钱不布施,万一将来潦倒了,想参与佛教大学建校这么有意义的事也不行了。’,这位居士能够未雨绸缪,已得到佛法的深深妙用。

8.因果不信报后悔:一粒稻种子撒在不同的土里,会以不同的因缘生长结穗,沃田里的稻穗必丰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贫枯,一粒稻种子都有因果差异,我们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业报真理,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种下恶因,否则感受恶果时已噬脐莫及了。

9.爱国不贞亡后悔:“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的兴盛,即是国民的福祉,全体国民,不论在朝在野,不分公职私职,都应当以国脉存亡为己任,努力贡献。

10.佛道不修死后悔:身强体健时,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发频添齿牙动摇了,连佛号都念不住了,把“南无阿弥陀佛”都念成“哪里有阿弥陀佛”了,还能精进修持吗?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持念“往生咒”,就太迟了。

综合上面十种后悔来看,人际之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经常保持一颗忏悔的心,觉得我对不起一切众生,有了这颗不争不执的心,就可以避免贪瞋的染污,人事关系自然随之和谐了。

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房子偷工减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吗?为了骗取厚利,仿冒盗用,粗制滥造,不顾商业道德,破坏国家形象,不应该忏悔吗?只为满足个人贪欲,而造成金融混乱,恶性倒闭,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会笼罩了苦难阴影,能不忏悔吗?如果人人有忏悔的善心,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我们的社会不就能繁荣富庶,我们的国家不就能和谐安乐了吗?

佛经里有十种忏悔法门,为我们在人事和工作上的忏悔提出了指引,这十种忏悔法门是:

1.对诸佛忏悔:诸佛的法力,有时会与我们的脑波相通,藉相同的频率度化我们。对诸佛忏悔,并不是要我们跪拜偶像,对木头石像磕头,而是要我们洗心革面,移情化性。 在佛菩萨面前参禅或忏悔,并不仅是身体的跪拜诵念,更重要的是抛去心中杂念,息下妄缘,割舍罪业,清净身心!

2.对父母忏悔:为人子女者,如果常常觉得有亏孝道,不能甘旨奉养,光耀门楣,因而忏悔改进,也是一种孝心。

3.对子女忏悔:为人父母者,如果常常觉得对子女哺养照顾不够,对他们的呵护关爱不够,因而力谋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对师僧忏悔:过去印度有一个迦阇国王想谋害大象王,就命令杀手穿了袈裟,伪装成沙门的模样前往,被大象王的母亲识破行藏,劝儿子拒见以避祸,大象王决定舍身度化顽劣,因而答谢母亲说:

“见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心皈佛者,愍念诸众生。

汝勿怀疑虑,宜应速摄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师与僧,都是传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灯,我们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应该常常惭耻于道业没有成就。

5.对弟子忏悔:我们做师父和老师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对弟子有没有尽心尽力教诲,以免误人子弟,作践人才。

6.对国主忏悔:国家保护我们,领袖领导我们,使我们能安居乐业,而我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又贡献了多少?有了这样的忏悔心,就能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7.对檀越忏悔:一个出家人,对信徒檀越也要有忏悔心,觉得我没有全力为大众解除疑难,没有时时为大众度化灾厄,实在愧对三宝与缁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

8.对良友忏悔:与朋友相处,总觉得你待我太好,我对你不厚道,如此多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广结善缘。

9.对所化忏悔:譬如各位今天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赶来听讲,要耗费多少时间?花费多少金钱?我对各位究竟能有多少助益?一念及此,内心即有海深山积的惭愧!由于有惭愧忏悔的心,使我每次讲演都很慎重,希望每一句话都能对各位有所贡献。

10.对龙天忏悔:天龙八部护持我们,在冥冥之中加被我们,使众多因缘成就我们,度越一切夷险,不堕愚痴迷途,我们能不好好回馈十方大众,报答天龙八部吗?

忏悔是如此的美好,当人人前争后逐、暴戾愁恼时,我们要退让礼敬、谦敬忏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风般安祥,忏悔是多么美好呀!可是,很遗憾的,社会上对于能忏悔改过的人,并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见包容。譬如服刑犯人释放之后,虽然他已经改过自新,立志向善,可是社会这么现实,一个回头悔改的浪子常常找不到工作,缺乏机会,没有出路,在无立足之地的恶况下,只好变本加厉再度犯罪,实在可惜!

《五分律》中说:“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我们佛教徒应该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忏悔的人,协助忏悔的人。

三.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守空,过着清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我们在感情的生活里,要有忏悔的心情,觉得这件事我对不起某人,这个地方是我错了,这种情形是我疏忽了……,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能开阔,生活品质自然能提升,否则每天被感情牵制束缚,住在五欲六尘的牢狱中,不能超拔,不能解脱,那种瞋恚惊怖、垢秽怨祸的日子,实在是苦不堪言。

忏悔者常蒙三宝加被,忏悔者多能移情化性;经常在感情上忏悔的人,能洗涤一切烦恼垢,长养无边诸善根,消除业障,种植福田。

至于修持上的忏悔,天台宗有三种忏悔的法门,就是:

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消去一切烦恼障。

3.以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修持忏悔的法门虽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发露。发露,就是把自己的罪过在大众面前坦诚无讳地说出来,从忏悔的情状,可以看出一个人忏悔的心情。如果是上品的挚诚恳切,忏悔时会痛哭流涕,全身流血;中品的忏悔,至少也会满身大汗淋漓,懊恼欲死;最普通的下品忏悔,则是涕泪纵横,俯身不起。

忏悔,要发心;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过去有一个小沙弥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神色黯然的责怪小沙弥说:

‘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阿弥陀佛,这一来罪孽深重啊!为免业报轮回,你只好到后山跳悬崖舍身谢罪了。’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祸根大了,只好含泪拜别了师父,万分伤心去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唉哟!又深又暗,此时命在须臾,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涂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左思右想、右想左思的,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哀哀痛哭,觉得很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便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的说:

‘小师父呀!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的,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见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义,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希有殊胜。真诚的忏悔,可以洗除我们无边的罪孽,还给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譬如磨镜,垢去而光现。

四.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我们平日在身、口、意三业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口说所造的罪业如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想所造的罪过如贪欲、瞋恚、愚痴。这些身、口、意行为上所造的恶事,称为“十恶”,也就是十种过失。自古以来,有许多大德撰写过许多忏悔偈文,无非是劝世人去除三业上的过失。譬如梁朝简文帝曾作过《六根忏悔文》,为眼、耳、鼻、舌、身、意忏悔;梁武帝也作过《摩诃般若忏悔文》、《金刚忏悔文》;对声韵学有极大贡献的文士沈约,也作过忏悔文;陈文帝作过《妙法莲华经忏悔文》;宝志禅师作过《梁皇宝忏》;悟达国师作过《慈悲水忏》,各朝各代文士君主的类似作品不计其数,可知不仅出家人要修持忏悔,一国之主要行忏悔,甚至全国的国民都要行忏悔,能够这样,这个国家的国民道德必然高尚,社会风气也会和谐。

佛教徒如何从行为上忏悔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下面四种行为上,成就自己的惭耻正觉:

1.说好话来忏悔: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抱着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话去赞美,这就是忏悔。经上说:“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为人好口齿,既能助长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啬呢?

2.捐善款来忏悔: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驱伏贪爱,又可以惠施众生,也是一种忏悔。

3.勤劳服务来忏悔:发心为大众服务,来忏悔自己的罪业,《法句经》上说:“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这种忏悔方式,也是福田。

4.成就他人来忏悔:多为别人着想,多成就他人好事,譬如撮合别人的美满姻缘,“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又如别人做生意,我多光顾买东西,让他多赚钱,表面看来是帮别人,可是功德会回向,常常也是帮自己。像我跟别人买罗汉鞋,他一双鞋卖一百五十元,但是我却给他二百元,他觉得奇怪,问我说:

‘大师,别人买我的鞋,我一双卖一百五十元,他还嫌贵,要跟我讨价还价;您不但不嫌贵,反而添到每双二百元,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就说:‘你一双鞋子卖一百五十元,赚钱不多,品质无法改良,穿鞋的人也吃亏,万一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倒闭了,我们想买罗汉鞋穿,就再也买不到了。现在我用一双二百元买鞋,是赞助你赚钱,你可以改良品质,扩大生意网,使天下人有罗汉鞋穿,天下人受福报呀!’

所以,有时候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我们只要感到亏欠别人太多,时时惭愧忏悔,时时想去报答人,自然能获得很大的法喜。这种由心理上的忏悔转化成行为上的乐善好施,依经上的记载,可以有五种福报: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称;

五者,庄严菩提。”

至于心理上的忏悔,在《摩诃止观》里,也提到五种忏悔法门:

1.忏悔:就是常常诵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来消除深重的罪业,获得内心清净的生命。

2.劝请:譬如说话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主动地去请他指教,邀他聚餐,礼请他参加各种活动。请大家来做功德、做好事,劝导社会大众共同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也是忏悔法门。

3.随喜:别人欢欢喜喜说话时,我们欢欢喜喜的聆听,为他助兴;别人高高兴兴做事时,我们高高兴兴随缘参与,不忘给予赞美,给予鼓舞,这种随口的赞叹,就是随口的欢喜。此外还有随手助人,广结善缘,是随手的欢喜;随耳听话,欣赏同情,是随耳的欢喜;随眼注视,关怀慈爱,是随眼的欢喜;随心赞同,同感同受,是随心的欢喜。这种种随喜都是功德,每天欢喜快乐,就是忏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视欢喜的忏悔,和别人相处时愁容满面、泪眼汪汪,把烦恼传染给别人,影响大家的情绪。为了个人的不乐,增加大家的忧虑、苦恼,实在罪过。因此我们要自己欢喜,也给大家欢喜,这就是忏悔。

4.回向:我们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独享,回向给大家共同享受,如此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忏悔。譬如我们现在点一盏光明灯供养菩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发愿点这一盏灯,普天下的人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陀的光明,这是多么好的愿心!布施一块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钱,但是布施的时候,发愿将这布施的功德,能解决天下人的苦恼,这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忏悔,是多么大的力量!有些人对于回向偈,只是口中唱唱而已,还需要身体力行,真正付诸实践。

5.发愿:在寺院里,出家人早晚功课,常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忏悔,就是为了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过去胜鬘夫人在佛陀授记后,曾经恭敬发十大愿,成为佛教发愿的师范,这十大愿的前五愿,就是最具体的心理忏悔法门: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我们要时时忏悔身、口、意的罪业,从行为与心理上痛改前非。罪业在事相上虽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却是没有的,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罪业如霜雪,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滞缚而已,如果用般若智能的阳光去观照它,自然能够融化。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义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与深浅的层次,但是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为自己忏悔,即是为他人忏悔;为他人忏悔,也就是为自己忏悔,自己与一切众生是不能分开的。普交禅师修忏的公案,可以做为我们的镜子:

有一位信徒问普交禅师:‘修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呢?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不能替代,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思索良久,无法回答,便四处云游参访,寻求解答。一日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就“呵!”的大叫了一声。 普交禅师不明就里,正要开口表明来意,泐潭的禅杖已迎头挥了过来,普交莫名其妙,只有暂时避开。过了几天,泐潭找到普交,对他说‘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惊疑未定,一声惊诧“呵!”还来不及出口,泐潭又“呵!”的大叫了一声,回音在普交胸腔中震荡不绝,宛如普交自己的发声,普交禅师一刹那间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看他已悟,十分高兴,执着他的手追问:‘你会佛法吗?’ 四目相投之下,普交禅师也笑着“呵!”的叫了一声,把泐潭的手宕开去。 泐潭知道普交已经洞明“人我一如,自他无二”的忏悔法门,当下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从一而终相同的成语 类似终其一生从一而终的词语 与认真且怂从一而终类似的句子 类似从一而终的成语 千奇百怪的意思是什么 千奇百怪的奇是什么意思 千奇百怪的奇的意思是什么? 千奇百怪是什么意思 异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异的成语有哪些 异( )同( )的成语有哪些? 带异字的成语有哪些 联词成句 什么联词语 描写对联的词语 用词语联词成句 请教关于佛教的两个问题 谁能给我解释下原罪和本罪 “世上没有食神,或说人人都是食神”这句话跟佛学道理有关联吗? 佛教认为人有什么罪 有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是“就让我的爱石沉大海”,有哪位网友知道... 求一首歌名,女生唱的高潮部分的歌词是:我对你的爱就像石沉... 张学友歌词最后一句是石沉大海 有一句歌词唱的是石沉大海 票的组词有哪些 票'组词有哪些 票组词有哪些词语 等组词有哪些词语 “无为”是什么意思 为无为无不治!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但我怎么修都没有无不治,难道... 要怎么做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无为而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真做到无为了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近在咫尺 近在咫尺 人尽敌国 人尽敌国之出处及意思 有句话怎么说的?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如题 谢谢了 匹夫一怒,血浅五步十步之内,人尽敌国什么意思? 谁知道岳飞接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岳飞在哪里接十二道金牌? 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和“八百里加急”哪个速度快 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为什么不反? 古人所指的“三父六母”是为哪“三父”和哪 人有三父八母怎样称写 古代有“三父八母”,其中“出母”的含意是什么? 古代所说的 三父、八母 指那些? 安徽出过什么名人 安徽省的名人有哪些? 安徽省的现代名人有哪些 从古至今,安徽的所有名人有哪些? 中国人为什么不讲理?求答案 如何福慧双修 想要找两篇古言 以前在小说阅读网看的 现在找不到了 两篇印象... 高僧大德为什么不提倡神通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