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这句出百自《论语》先进篇
【注释】
“ 孝哉,闵子骞”是一个倒装句式。
间:非难、度批评、挑剔。
昆:哥问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答骞真是孝顺呀!人们专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属议。”言外之意人们肯定闵子骞是一个孝子。
一版
闵子骞为后母嫉,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1】衣。父密【2】察之,知【3】骞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4】观之,始知非絮。父遂遣其妻。子骞雨泪【5】,前【6】白【7】父曰:“母在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5,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8】而止。
注释:
絮【1】:动词,往衣服、棉褥里铺保暖的棉絮等。
密【2】:仔细
知【3】:发觉,发现
而【4】:连词,表顺承关系。
雨泪【5】:落泪,流泪。雨,此为动词,流。
前【6】:动词,上前。
白【7】:禀告
惭【8】:指内心感动。
试通译全文:
参考答案: 闵子骞被继母嫉恨,继母亲生的儿子,棉衣里铺装的是棉絮,闵子骞却只能穿用芦花絮的衣服。他的父亲仔细观察,发现闵子骞脸上透出受寒之色。父亲用手抚摸他,发现衣服很单薄,扯开来看,才知道里面根本没有用棉絮,他的父亲就要赶走妻子。子骞泪流如雨,上前劝父亲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恳求您老人家全面慎重地考虑。”他的父亲被他的话打动,不再休妻。
二版
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1.解释文中加点为的词语。(4分) 父则归,呼其後母儿 归:( ) 母去四子寒 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句话看出父亲休妻态度坚决?(用原文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闵子骞挽留后母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参考答案
1.归:回家 去:离去,离开
2.生母去世了,父亲又娶一位妻子,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3.“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
4.后母在只有他一孩子衣着单薄,而后母离开则四个孩子都感到寒冷。
回答:不是论语的原文,这句话论语中的原文是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翻译: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论语》的《先进篇》。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白话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5的。”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