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扩词就是给你一个字,这个字可以搭配另外的字。它是对小孩子进行语言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
十番是一种民间音乐,演奏时需要十种乐器,故称“十番”。它是一种昆曲,俗称“草昆”,流传于遂昌县石练镇,盛行于明代,每年在“七月会”期间上演,以此庆祝当地丰收。经历史浪潮的无情冲刷,世纪之初的遂昌石练十番出现断层,会演奏的仅剩石坑口村赖喜能老人一人。
十番是明代晚期流行于江南民间的一种器乐形式。它以多种乐器组合,轮番演奏多个曲调。十是数量,番是次,十番意为重复多次演奏内容。各地的十番因乐器组合不同和演奏的乐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从形式来讲,有“文十番”、“武十番”之称,从内容讲,又以内容和地域而称。遂昌十番以演奏传统名剧《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长生殿》、《浣纱记》的昆曲曲牌,在各e68a847a686964616f333地十番中别具一格,称为“遂昌昆曲十番”。 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五年。期间,汤显祖把昆曲带到遂昌,民间形成了演唱昆曲的传统。清末和民国期间,遂昌民间昆腔班、坐唱班、锣鼓调和十番的表演尤盛。在县城和大柘、石练、湖山都有十番队,还有女子大班、小班十番队。其表演方式主要为迎神庙会和春节灯会时游行演奏、也在喜庆堂会和节日设座演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庙会活动中止,昆曲十番沉寂了几十年,濒临失传。
1984年,遂昌县文化馆进行民间普查过程中,在湖山乡奕小村恢复十番队,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全县文艺汇演。县文化馆根据传统十番中《牡丹亭》[步步桥]曲牌改编成器乐合奏曲《钧天新乐》,参加全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奖。后因组织人员诸原因,十番又中止。
2000年冬,县文化馆部门同志下乡调查,在石练镇石坑口村发现五六个七八十岁的十番老艺人,并找到十番工天谱,动员村里组织年轻人传承十番。2001年8月,石坑口十番队参加在遂昌县召开的中国汤显祖研究会首届年会的汇报演出,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遂昌昆曲十番被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上海东方台报道。2004年、2005年,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来遂昌拍摄昆曲十番专题节目。2004年,县文化部门又在湖山乡奕山村恢复了湖山十番。
石练十番以笙、笛、云锣、梅管、提琴、扁鼓、双清、三弦等管弦乐器为主要组合,演奏《牡丹亭》等传统名剧曲牌,格调幽雅、俗称“文十番”。湖山十番由三弦、双清、云锣、笙、梅管、提琴和先锋、唢呐、锣鼓等管弦和打击乐器组合,演奏《赐福八仙》、《蟠桃八仙》、《通天河?出鱼》等剧的折子曲,格调相对粗放,俗称“武十番”。
2004年3月。遂昌昆曲十番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扶持项目,县政府公布石练石坑口村为昆曲十番传习基地,在县实验小学和石练镇小学建立昆曲十番传承学校。建有县文化馆十番队,石练女子十番队。2006年6月,遂昌县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昆曲十番)”。9月,“昆曲十番”参加了“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暨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古老而又独特的“昆曲十番”博得了现场观众和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12月,“昆曲十番”被列为遂昌县和丽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公布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遂昌十番是各地十番中最为奇特的一支。其乐曲联奏既非民间小曲,也不是锣鼓敲打,而是古朴典雅的“南北词曲”,其中,又以汤显祖的《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中的昆曲曲牌为主要演奏曲目。
几百年来,遂昌民间的十番艺人沿袭抄录,以汤显祖《牡丹亭》的正昆工尺谱,作为他们习唱和演奏昆曲十番的开篇曲谱。2001年,在遂昌举办的中国汤显祖研究会首届年会上,一经演出,便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遂昌地处丽水、衢州之间,东有松阳高腔,北有衢州西安高腔和侯阳高腔。明清以来,一直是传统的高腔、乱弹和草昆之地。昆曲能够深深根植于民间十番,研究者普遍认为,是汤显祖推进了昆曲在遂昌的传播。
汤显祖不止一次把遂昌称为“仙县”,自诩为“仙令”,生性爱好自然的汤显祖,游遍邑内的青山碧水。
四明进士屠隆几度来遂昌看望汤显祖,也来踏游独山,游性所至,经过村寨口的南谯楼,驻足村前的叶氏牌坊,那是遂昌县令池誉德在明隆庆年间,为叶以蕃的父亲建造的旌表牌坊。
剧作家屠隆有自己的的昆曲家班,汤显祖也能审音度曲,他们曾一起夜读研讨过《西厢记》。虽然汤显祖与屠隆对“情”的见解不一,但是,一部《西厢记》,其精华正是一个“情”字。这对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因情生梦,因梦成戏,赋予杜丽娘即幻即真的情,一部为情而复生的传世奇梦,由此而生。
汤显祖不是遂昌人,可是,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和他那享有世界文学名著之称的《牡丹亭》,遂昌作为汤显祖主政和《牡丹亭》的创作之地,一直是中外“汤学”专家学者前来寻访旧迹和搜集史料、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地方。
1995年,遂昌建成的汤显祖纪念馆,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传播和推广汤显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保护和扶植石练十番这一原生态民间昆曲文化的同时,汤显祖纪念馆成立了昆曲培训中心,依托“汤显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这三大文化品牌,学演《牡丹亭》,使汤显祖文化在内涵上,形成地域性民间十番与高雅文化相互辉映的发展格局。
1、淳安三脚戏
三脚戏是浙江杭州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节元宵,市井乡间均有演傩神戏和表演各种歌舞的习俗,跳竹马尤为盛行。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与民间歌舞跳竹马(竹马班)相结合,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
2、鸡血石雕
鸡血石雕,以昌化为最。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其历史追溯到了2300多年前。鸡血石色、质、形、景、纹、图、意等卓然杰出,具备了“润、细、腻、温、结、凝”之六德,其质地细腻、温润、通灵,尤其是根据“血”和“地”的特点雕刻造型意636f7079e79fa5e98193361象,更是变化万千。
3、纸制作技艺
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杭州市富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
4、翻九楼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流行于闽东北及浙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多用于求雨、祈福及禳灾等仪式上。翻九楼表演,行头简单,动作却异常惊险,2008年顺利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随着萧山“翻九楼”日渐出名,表演地域也渐渐从萧山扩展到了绍兴、诸暨等周边城市。
5、楼塔细十番
楼塔细十番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音乐。据记载,公元1377年,楼塔的宫廷御医辞官返乡著书《医学纲目》时,与当时楼塔的一批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贤士,经常吹弹各种乐器,演奏各种古典曲目,楼塔“细十番”由此而生。
(1)十番
俗称“打十番”,它本源于明中叶万历年间的苏州,清乾隆年间在民间流传最盛,那时称“苏南十番”或称“江南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