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自性自在,是保留自己的性格,让自己不被世间太多东西束缚,让自己活的更轻松。
不昧因果,是不机械地依赖因果、迷信因果、固执因果,而是相信因果是变异而通的规律。
佛教中的因果,不只是我们嘴中常说的善恶因果、前世因果,而是以缘为主体,连接前因、后果的一条系统的思维方式。无论什么样的因,善或者恶或者无善无恶,都是需要有外界条件的协助才可以产生不同的果报,这种外界的干扰和促进因素,佛法中叫“缘”。有因、有缘,而后才有果。在这种缘的作用下,使世界万物不断变化、发展,这就是缘起法则。
机械地执著、迷信因果,就会以为有因必定有果,而后等待、迷惑、甚至落入虚幻妄想。只要有执著,或者看的过重,或者看的过轻,都会产生心理的苦恼,无明,不理智的思维,错误的执著和判断,是这些苦恼的根源。
而不昧因果的人,则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影响因果的外缘,知道由于“缘”的变化,而使果得以变化、延缓,这就是自助、自救、自我承担的意义。随时在克制、在阻止,这就是一种断绝坏结果发展的外缘。只要自己随时有提醒有防护有觉悟,就能够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禅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
这取自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已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礼烧送。”
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4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原来,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批评他误把“识神”认为“真心”,是“野狐见解”。
不昧因果是指:对于因果报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学佛修道者若认为自己在世间唯有把一切的因果业都了了,才能够成佛成道,就是迷人,永难获得自在和解脱。因为因果本不自有,因果唯心造,所以心了一切皆了,心不了,一切了不了。
佛谚有云:“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2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果业报,是世间生命流转不息的根本所在,人在身、口、意上的造作,必然会形成引发果报的业力作用,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了自己每天的在身、口、意上的行持。
扩展资料:
凡是本不自有的一切存在,皆在因果之中。因为人的思想意识、语言文字,以及人们见闻觉知到的一切存在,本不自有,都是心灵所生。
所以人的意识、思想、语言、文字,以及人们见闻觉知到的一切存在,皆有生灭,皆在因果之中。人们落于意识、思想、语言、文字,及见闻觉知到的事物,就是落于因果。
因为世间的万有万相,包括心相、法相、我相、人相都是由心生,所以万有万相皆有生灭,概属虚幻无常。
虽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万有万相,皆是心灵的产物,皆在因果之中,皆属虚幻无常,但得道者觉悟了产生万有万相,产生一切因果的根源(如来佛性),知道六尘非有,五蕴本空,所以他们身在一切的形式(因果)之中,心却不被一切的形式所迷所转,故云不昧因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昧因果
不昧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8因果的意思是:没有超越因果的规律。
学佛修道者若认为自己在世间唯有把一切的因果业都了了,才能够成佛成道,就是迷人,永难获得自在和解脱。因为因果本不自有,因果唯心造,所以心了一切皆了,心不了,一切了不了。
佛谚有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果业报,是世间生命流转不息的根本所在,人在身、口、意上的造作,必然会形成引发果报的业力作用,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了自己每天的在身、口、意上的行持。
扩展资料:
敬畏因果,才能不昧因果,得真自由:
所谓因果不虚,报应不爽,因果业报或现世报,或来世受报,佛子对于因果的真理,不应只有现世现报的认识,作恶一时得逞,可难逃内心的自责和三恶道的惩戒,善人皎洁如莲,却能一清二白地面对自己的良心。
一个人能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吃饭,踏踏实实睡眠,其实这就是非常大的福报。
我们身处娑婆世界,难免会有诸多烦恼相随,但佛陀正是在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佛的,因为娑婆世间易起烦恼,但也正由于这样的缘故,娑婆世界行善的功德,会更加增胜,甚至比极乐佛国还要殊胜。
业力就是这样的公平,种善因必有善果,反之种孽因必有孽果,清净身口意,躬行十善法,是佛子应有的自律修养。(十善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业力就如同一颗种子,有了相应的因缘之后,是可以不断长大的,众生皆有佛性,一个微小的善念,未必不能成长为圆满的菩提道种,而同样的一念嗔心,很可能令功德之林付之一炬,因此对于修学佛法的弟子来说,心念的作用,需要防微杜渐,不可不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昧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