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我的家乡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杭州。杭州历史悠久,风景美丽,下面让我带你去看看人间天堂杭州吧!
杭州西湖可美丽了。有清清的湖水、蓝蓝的天空和高大屹立着的大山,如:玉皇山、宝石山zd和其它一些美丽的山峰。
春天,杨柳绿,桃花红 ,是旅游的好去处。一路上风景怡人,小鸟在天空歌唱。你猜这是哪儿?哈哈!这专就是——断桥。杭州十景里有个断桥残雪,嘿,就是他了。
夏天,知了喳喳地叫着,微风吹拂着柳条,如同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虽然夏天是炎热的气候,但在杭州西湖,总能感到几丝凉意。你看,它就是——宝石山。听说过宝石流霞吗?就是宝石山上看落日呢!
一泓清甜的泉水,一片碧绿的树木,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展现在你的眼前,在炎热的夏天,喝一口,总能感到阵阵凉意扑向你的心头。这是哪儿啊?喏,它就是西湖新十景——虎跑梦泉。关于虎跑梦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西湖,四季属常青,春天,光彩
生是一个不断战胜自己从而达到新的目标的过程。人生要想精彩就要无数次。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成长起来,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发觉自己身上的无限潜能,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 上小学时我是个内向的孩子。很少与人说话,很少当众发言,很少回答问题,除了学习不错外没有什么更能值得我骄傲的。上五年级是我来到大庆一中外国语学校,面对陌生的一切我更是把心藏在心灵深处。后来上了初一,一堂政治课让我改变了这种状态。 本来政治老师是一位没有什么笑容、讲课枯燥无味的老师。后来这位老师被调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开朗的女老师,她的到来使单调的课堂生动起来。她并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以各种方式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她把课堂交给我们,让我门讲课、演讲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第一堂课他她让我们四人分成一组,并交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下节课用她给的话题演讲。然后让我们每组选一名演讲者。我们四个人中到底让谁上好呢?我们讨论来,讨论去,你推我,我推你始终没有结果。636f7079e799bee5baa6361最后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了勇气说我去吧!他们先是一愣然后便欣然同意了。可我嘴上这么说心理却七上八下的没有底儿。 课下我们开始了准备工作,其他人帮我查资料,我将资料组成了一篇议论文写下来。我照着稿件背了十几遍已经很熟练了。可我每每想到要上台演讲心中就不由的紧张起来恨自己一时嘴快,心理也不免有些打退堂鼓。可这样也对不起同组的其他人呀。我就这样在进退两难中徘徊着。很快三天过去了我只好去面对了,我抽到第一号去演讲,这使我的紧张程度有增无减。当老师让我上台时,我感觉到心都凝固了,虽然只是对着全班几十名同学但那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超越呀。走在桌子间的过道上我感觉到心马上就要跳了出来,我心中没有一点自信可我嘴上仍一遍遍地说:“我能行......我能表现好。”走上讲台我讲了起来,可是由于过于紧张话都没有说清楚,嘴唇也在不停的颤抖,有很多地方都忘记了。本来很熟的稿足足讲了五、六分钟。当我演讲完毕后腿都软了下来,但是同学的掌声却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那时我想起福拜楼的话:“人的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并非功名成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哀与绝望中迎接人生超越自己的那天。” 可以说那次我战胜了自己,从那以后我仍不断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次数越来越多对自己接越来越有自信,现在谁也不会认为我内向了。也许性格真的可以改变只要战胜自己。
全国Ⅰ卷
[作文题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
全国Ⅰ卷的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你如果说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自相矛盾了。在这两者当中,你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来写。
如果你是赞成“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么,你就得设法为它寻找到例证。这些例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并且要对例证作一点分析。比如正面的有古代的“毛遂自荐”的事例,反面的有古代的“郑人买履”的事例和当代大学生求职碰壁的事例。文章如果仅仅写到这里,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回给人造成一种误导:任何相信自己的举动包括盲目地自信也是好的,这样就太不辨证了。因此还得再写一段,阐明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道理。在这方面,可以举“失街亭”的马谡为例。最后就可以下结论了。(见例文1)
如果你是赞成“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观点的,那么你得先从正面证明它。正面的事例在古代有“齐王纳谏”的故事,现代的有中国共产党倾听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的事。然后从反面证明它,反面的事例有古代的“厉王止谤”的故事。然后拓开一笔,阐明听取别人意见必须结合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主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势必造成无所适从的结局。在这方面,可以举出漫画《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故事。最后再下结论。(见例文2)
你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分析议论。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关羽失荆州,虽然不排除有“大意”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还有过于相信自己且不听别人意见这两方面的原因。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致命的伤痛,不仅使关羽失去了荆州,而且使“一代武圣”搭上了身家性命。(见例文3)
[范文引路]
例文1 还是相信自己好
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你如果想从名人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达•芬奇告诉你:“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也就是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丁却告诉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这不是越弄越糊涂了吗?
其实,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答案只在你的头脑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还是相信自己好。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一直默默无闻。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紧急情况下,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想从部下挑选一些人一道前往。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同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楚王盛情地接待了平原君,但就是不肯谈发兵救赵的事。这时毛遂看不下去了,主动上前以利害关系劝说楚王。楚王终于同意帮助赵国,双方结成盟友关系。毛遂为什么能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就在于他充分相信自己有说服楚王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鞋店买一双鞋子。去之前他将自己鞋子的尺寸用绳子量好,并把它放在座位上。来到鞋店后,才发现把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座位上了。于是回家去取。人家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鞋子呢?”这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下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如果说,买履的郑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白跑了一趟冤枉路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不相信自己,却把即将到手的工作也弄丢了。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用人单位的代表看过他的材料后,相当满意。于是例行公事地问他几个“你有什么特长”“得过什么奖励”之类的问题,谁知他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既无特长,又没得过什么奖。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当然,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正确估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同样也会吃大亏。《三国演义》中有如此一段记载:诸葛亮调兵遣将,问谁可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挺身而出,愿意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反复向他说明街亭若失,蜀军危矣的利害关系。马谡由于相信自己过了头,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后来到了街亭,在排兵布阵方面严重失误,又不听旁人的劝阻,终于失了街亭。这一来,随着街亭的丢失,他也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
例文2 兼听则明
有一个成语,它的前半部分叫“兼听则明”,意思是说,多多地听取人家的意见,就能使政治变得清明。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从妻子偏爱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对自己说了假话,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训中,看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他所受到的蒙蔽应该更加厉害,于是向齐王进谏,陈述利害关系。齐王认为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而且规定根据提意见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一来,提意见的人还真不少,“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意见就少去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的了。伴随着言路敞开的是齐国政治的日渐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共产党这么重视民主党派呢?因为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执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监督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能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纠正“文革”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亡国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我们说要多多听取人家的意见,并不等于说可以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地相信别人。有一组题为《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漫画。开头,老人骑在驴上,孩子牵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2着驴子走。旁人就在议论:这老人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孩子走路。于是老人去牵驴子,让孩子骑着驴。旁人又在议论:这孩子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老人走路。于是老人和孩子都骑到驴上。旁人又在议论了:这一老一小的两个真不象话,成心跟驴子过不去怎么的?最后老人和孩子都下了驴,抬着驴子走。旁人又在议论:这一老一小的脑筋有问题,有驴子不骑,却要抬着驴子走路。最后老人和孩子都犯傻了,无所适从。其实,如果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你就不会理会人家的议论,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认为:“兼听则明”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有自己见解的“兼听”。
例文3 “失荆州”论
有一句俗话,叫做“关公大意失荆州”。把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大意”,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失荆州,除了“大意”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听取人家的意见。
先说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没有错,更何况关羽还挺有相信自己的资本的。别的且不说,光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总该有个“度”,相信自己也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或许正是关羽的这些辉煌的历史,使得他自信得过了头,变成了“自负”。
比如说东吴用计,吕蒙诈病,带一干人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平、廖化将此事告知关羽,关羽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又如关羽以箭伤未愈之躯,欲迎战曹军大将徐晃。关平谏曰:“父病未痊,不可与敌。”关羽却说出这样的大话:“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想不到与徐晃斗至八十余合,已感力不从心。只得败下阵来。再比如关羽被困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司马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果然中了东吴大将朱然、潘璋的埋伏,关羽、关平父子双双就擒。正是因为关羽相信自己过了头变成了“自负”,所以一次次地错过了挽救败局的机会,最后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再说不听取人家意见。人家的意见可分两类:一类是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一类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然而这正确合理与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意见反而被当作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而加以拒绝。
比如刘备统大兵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时,诸葛亮曾送他守荆州的“八字真言”,这就是“南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并不以“八字真言”为然。曹操派满宠到东吴游说孙权,共同对付关羽。孙权意犹未决。谋士诸葛瑾献计,欲以吴侯之子名义求关羽之女为婚。若关羽答应这门亲事,就与关羽共拒曹操;若关羽不答应,就助曹操取荆州。诸葛瑾见了关羽,说知此事,关羽却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拒绝了东吴的求和,自此与东吴反目。这样,关羽既要对付曹操,又要对付孙权,左支右绌,致有荆州被袭、麦城被困之祸。又如关羽得了襄阳,赏军抚民,沉醉在胜利之中时,随军司马王甫向他献言,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关羽虽然也赞同,但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他却没有采纳王甫的正确意见。不用“忠诚廉直”的赵累却用了“多忌而好利”的潘浚去守江防。正是因为这一人事安排的重大失误,才使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计谋得以实现。
因此,关羽之失荆州,绝不仅在“大意”而已。
一位充满自信的海归女孩因在求职节目中表现得“过于自信”“锋芒毕露”,而遭到全体灭灯和过分指责,但我认为,对于一个她出于自信,而敢于表现真我个性的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加以鼓励吗?
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难道就都是些在职场中“低调做人”的人吗?答案并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有个性,勇于坚持自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8己的人,才能在社会大潮中不盲目跟从,才能不迷失自己的梦想。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翻译社当外语教师时,一次偶然中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第一次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立马决定与朋友合作,创办一个B2B电子商务模式。当他回国询问他的好友的意见时,24人中仅有1人支持,但他还是毅然辞去教师职务,决定试试看。正是他这种勇于坚持自我的精神,不随波逐流的个性,激励他敢于创新,走异于常人之路,才成就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豪气冲天的网站。
相反,缺乏自我,唯唯诺诺,锋芒全无的人往往会无所成事。唐朝“模棱宰相”苏味道能力了得,但出任宰相多年却从未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这正是因为他做事从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只是一味地奉承,屈从附和于君臣之间。他常对别人说:做官处事要圆滑,不要清楚表明意见,否则一出差错说不定连命都不保。试问,像他这样的人虽不会得罪人,但他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回首历史,那些能引领时代浪头的都是不随波逐流,坚持真我的人:孔子个性执着,一生以实现仁政理想为己任,周游列国,屡屡碰壁而不改其志;庄子个性清高,棱角分明,他尖锐批判世俗社会,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一心只崇尚高洁自守,逍遥自在;大诗人李白有着“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虽壮志难酬,依然因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而浪迹天涯,以诗酒自乐,好不潇洒;范仲淹为了改革救民,无谓权贵,敢为人先,犯言直谏,使得北宋政权有所起色。正是因为他们的个性,才使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煜煜生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正像这个海归女孩的遭遇那样,当今的社会,特别是在职场,低调是聪明的生存策略,个性张扬的人总不受欢迎,即使他们富有才能。那么,我们是为了更容易生存而融入世俗,还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呢?许多人因为迫切渴望被他人接受,常常会隐藏自己的性格和想法,圆滑处世去讨他人欢心。如果这样做,久而久之只会失去自我的空间,泯灭自己的思想,最终消失在人海中,再无建树。同样,一个不能容纳个性的社会,又何谈创新和发展呢?
面对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大胆展现个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做事;而身处一个创造和变革的年代,只有鼓励发展个性,我们的民族才会进步,才会有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