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1、《法的门前》——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推荐
作 者:彼得•德恩里科 邓子滨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26
简介:《法的门前》是美国法律经典著作《法律之门》的精编本,是由《法律之门》的编著者之一彼得·德恩里科教授与《法律之门》的译者邓子滨教授针对中国读者重新编撰而成。《法律之门》(Before the Law)是美国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8本法理学教科书,也可以看作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英文原版多次修订再版,广受推崇。
2、《走不出的风景》——清华大学冯象教授推荐
作 者:苏力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20
简介:《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是作者苏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辞。因为苏力的致辞一洗官腔套话,贴近年轻学生的心灵与生活,这些致辞在当时就引起了校园轰动,并逐渐成为每年6月(毕业)和9月(迎新),学生以及毕业生们翘首期待的一道风景。并且从苏力开始,引发了一系列大学院校长们的清新致辞风气。在书中,苏力还专门写文章讨论了大学致辞与政治修辞,表示他表里如一的致辞理念,对于教育界的同仁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3、《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推荐
作 者:安东尼•刘易斯 著;何帆 译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简介: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4、《政法笔记(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刘星教授推荐
作 者:冯象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30
简介:《政法笔记》是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这些随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普法观念",通过学者言说本身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以期普法之目地。
5、《法学思维小学堂——法律人的6堂思维训练课》——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推荐
作 者:英格博格•普珀(Ingeborg Puppe) 著 蔡圣伟 译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25
简介:法律人的技艺就是论证。法学方法论的学习之于法律人的重要性,可用一句话说明:与其一直要鱼吃,不如自己学钓鱼。学会思维说理的方法,才能独立得出自己的法学论证;在面对从未思考过的法律问题时,才不至于完全没有头绪。本书作者在德国刑法学界享有盛名,这本小书,可说是她集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写作经验,为法学初学者撰写的一本思维导引手册。本书内容不同于传统方法论教科书的叙述方式,而是重在各种方法的实际操演。相信您加入这个方法论密集班之后,可在短时间内了解各种不同方法的运用,并有心领神会的喜悦。
6、《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教授推荐
作 者:余定宇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简介:本书是一本“游记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继本书的姊妹篇《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的“环球法旅”之后,作者三年前又再次孤身上路,去展开了另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法律之旅”——从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到长城内外的万里戈壁,从“铁马秋风”的塞北,到“杏花春雨”的江南,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找着5000年来中国法律的遥远故事,聆听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依稀足音。翻开这一部文笔生动而思想深沉的法学游记,你可以看到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一幕幕悠长的《月光》和《悲怆》,读出了中国文明进化史上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命运》与《英雄》……而读完本书之后,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特色”,和“今日中国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的道路方向”等现实问题,读者或许可以产生出许多更明晰或更深刻的感悟。
7、《论犯罪与刑罚》——北京师范大学赵秉志教授推荐
作 者:〔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 黄风/译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简介:该书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自1993年第一次由黄风教授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刑法学研究和学习者的必读书目,当时翻译依据的是原著的法文版(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本次再版依据的是贝卡里亚原著的47章版,力图完整再现贝卡里亚的著作原貌,同时增加了黄风教授撰写的导读: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方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贝卡里亚的刑法学思想。
8、《政法往事—你可能不知道的人与事》——上海政法学院田涛教授推荐
作 者:陈夏红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7
简介:近世以来,西风东渐,冲突碰撞,法治徘徊,中国是个茶几,上面摆满杯具,每个法律人的精神家园都在政治博弈的角斗中飘摇。本书试图拂去遮蔽历史真相的尘埃,以史学之眼光、文学之笔法、法学之思维,研究、访谈、阅读等多般器械轮番上阵,在政法舞台上钩沉往事,呈现一部可思可叹的政法史。
9、《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陈有西律师推荐
作 者:龚祥瑞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7
简介:本书是一代宪法学名师龚祥瑞先生生前亲笔所写的自传,因各种原因尘封达15年之久。龚祥瑞先生出生于辛亥革命之年,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又公派至英国学习宪法、行政法,师从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和宪法学大师詹宁斯等人,归国后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解放后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文革中被发往江西鲤鱼洲劳改农场教育改造。上世纪80年代重新担任教职,任教外国宪法和比较宪法,并招授研究生。其后数十年,其弟子如姜明安、王绍光等都成为政界、学界享誉国内外的杰出人物。本书完整记载了龚祥瑞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和20世纪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
10、《黑暗之旅:西方法律前史》——清华大学江山教授推荐
作 者:王立杰/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简介:这既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法学著作,也非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史学。这是一场探索之旅,探索在人类光明、理性的法律丰碑树立之前,世界又循着怎样的秩序。在那片人迹罕至的黑暗之中,有眼如同盲目,我们只有凭藉神话、史诗和典籍的微弱光亮,再乘上诗人灵性的翅膀缓缓飞翔。这旅程尽管有些迷茫,也不提供结果和答案,但绝不缺少阅读的愉悦、智识的灵光和游历的诸般感受。
阿波罗真的是“太阳”神吗?
正义女神为何要蒙上双眼?
没有身体的亡灵为何却要在地狱中遍受肉刑的惩罚?
一、法学入门类
郑永流:《法学野渡——写给法学院新生》
刘星:《西窗法语》,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日版
[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冯象 :《政法笔记》,
朱伟一:《走过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朱伟一 :《敬畏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8月版
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
冯象 :《木腿正义――关于法律与文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二、法学进阶类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日]大村敦志:《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泽鉴系列民法教科书
苏力:《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美]波斯纳:《法律与文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许章润 :《说法、话法、立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
[美]博西格诺 等著,邓子滨译:《法律之门》(第六版),华夏出版社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相关学科类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 ,三联书店2007年版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
[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孙立平系列作品
林达夫妇系列作品
薛涌:《美国史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2如何培养精英的》,新星出版社
王怡:《不服从的江湖》,上海三联书店
王怡:《满载鹅的火车--我看电影》
张贤亮:《绿化树》,作家出版社
我向来买书不多,大约是少年远行,长期居无定所的缘故。德国谚语:搬家三趟,如遭火烧。书最重,每次搬家都不得不“处理”一批。与其忍痛割爱, 不如不买,我想。于是就越发依赖图书馆了。但是昨天数了数,家里居然摆了七只书架,而且插在那里的书好些还崭新的没画过杠杠,没插字条,没读过!真是惭 愧。再检查一遍,书桌上下、沙发周围、茶几、窗台、厨房、厕所……处处是书的领地。这些没能上书架的书,却都是翻阅了的。这样看来,书架反而是为那些不常 用或无须读的书设计的了。
有个编辑朋友问,哪些书对我影响最大,希望谈谈,向读者推荐。我想,根据上述观察,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大小,与我“亲密接触”的程度,不妨以它离 开书架的时间长短,跟我书桌上那两盏台灯的距离远近来定。所以我现在坐回书桌前面,就手边堆着的书一一看去,觉得可以举出四本来同读者谈谈体会,即《史 记》、《共产党宣言》、《圣经》和《神曲》。
《史记》
中国古人的文章,最令我仰慕的要算太史公的“无韵之离骚”了(鲁迅语)。什么时候开始读,记不得了,大概在初中一年级,“文革”开始之前。因为 “文革”爆发,先父即被“揪出”游斗隔离审查,上海社科院和华东师大的造反派轮番抄家,信件手稿通通抄走,书柜全部贴上封条,而那本《史记》选读是没有被 没收或封存的。我上山下乡去云南的前一日,获准见父亲一面。红卫兵将他押回家来,在主席像下开批判会,要我同他划清界线。我未吭声。临走,父亲说了几句广 阔天地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话。但当他听说我行囊里除了红宝书、赤脚医生手册之外,还有鲁迅、《史记》和英语词典,即面露欣慰之色。后来知道,他在 “牛棚”里常默诵《报任安书》激励自己:“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我对太史公的 偏爱就更深了,尤其钦佩他忍辱负重,发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种“倜傥非常”的人格。但那本选读,却早已不知被谁借走或遗失了。一 九九八年返北大讲学,沈昌文先生陪同至国林风书店浏览,见新复刊的《中华活页文选》中有《报任安书》并《太史公自序》一辑,顿时往事一一来到眼前。回到上 海,立即系围裙掸灰理书,从书架上取了一套父亲用过的上海文瑞楼版《百五十家评注史记》带来美国。从此又得以随时受教于太史公了。
《共产党宣言》
我在云南乡下自学英语和法语,每月将作业(翻译和作文)寄到杭州,请我的姨夫王承绪先生批改。姨夫曾留学英国八年,精通数门外语。他虽然戴着 “反动学术权威”等好几顶“帽子”,但抄家批斗之余,尚能“改造使用”,做一点翻译工作,故可以当我的启蒙老师。我那时用的英法文词典和读的原著,都是他 赠送的。我一头钻进外语里去,中文就受了影响,信也写成“洋腔洋调”的了(母亲语)。父亲在囹圄中得知,建议我对照中译本,学习(恩格斯亲自校对的)英文 《共产党宣言》。一对照,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语病,同时也十分佩服马列编译局的专家们。不过《共产党宣言》还给我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形象化的理论语言的感染 力。或者说,理论作为信仰,其真正的成功和诗歌小说是一样的,也在于打动读者的情感、良知,进而支配他的想象力。“文革”后期,父亲的战友、同学和师长陆 续“恢复工作”,我去各地拜访他们。在他们身上,我常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力量,从而理解了他们:学生时代为什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为什么屡遭迫 害,甚至家破人亡,仍然无悔;仍然愿意如果重头再来,还是走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一定还犯同样的“错误”。
《圣经》
我初学外语时,文学兴趣在十八十九世纪小说、法国象征派及英美现代诗。但稍稍深入,即看到《圣经》对西洋文艺的巨大影响,遂开始研读《圣经》, 并对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考进北大西语系读研究生后,专业定在中古文学;中世纪文献多与基督教有关,故《圣经》是 必修的科目。从此各种版本的《圣经》高踞案头,几乎天天翻阅。中文《圣经》最早也是在父亲的书架上翻见的,出国后收集了几种,但从未仔细读过。直到入耶鲁 法学院,有朋友在神学院学习,拿中文《圣经》来找我讨论,才发现内中舛错不少,包括误译漏译和语言风格上的问题。耶鲁的神学院和哈佛不同,是培养牧师的。 中译本的理解使用,对于那位朋友便是很实际的问题。后来在香港工作期间,也有道内友人提出这个问题。《圣经》的原文是非常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的,到了 中译本里,却成了半文不白、诘屈聱牙的“洋泾浜中文”。这和《圣经》译本在西方各国的崇高的文学地位恰成对比。因此萌发了重新译注《圣经》的计划。《圣 经》是人类有史以来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一部书,也是支配我们这个世界的强势文明的源头经典之一。我以为,读者从求知的立场出发,读一读应该大有益处。
《神曲》
有一阵子,我热衷于译诗,各种语言各个时期的诗,只要喜欢的都试一试。先父曾请上海外国语学院方重先生批阅。方先生是翻译大家,功力极深,往往 改一两个字,一行诗就生动了。我对他翻译的陶渊明和“英诗之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尤感兴趣。后来我的北大硕士论文和哈佛 博士论文写的都是乔叟。乔叟早年到过意大利,深受但丁、薄迦丘、彼特拉克的影响;所以到哈佛不久,但丁和意大利语便排进了学习日程。过完大考,游历欧洲, 特意追寻乔叟的足迹,访问了但丁故乡佛罗伦萨。但丁之吸引我,不仅因为他是“天堂大门为之打开两次”的伟大诗人(《神曲·天堂篇》15:30),还因为他 的艺术风格与中国人的情趣气质和文学传统相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62距甚远,例如个人化的喻指象征、寓崇高于简朴的叙述以及对语词的复义/复调效果的追求。故而百读不厌。据报道, 北大西语系田德望先生译注的《神曲》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田先生早年留学佛罗伦萨研习但丁,晚年不顾癌症缠身,倾十七年心血铸成此伟业。功德无量,实 在是知识界一大福音。
美国商学宗师奥地利人杜拉克(Peter Drucker)博士今年九十四岁。神态举止看似八十,开会听他作主题报告,敏锐通达恍若盛年,方悟得“人生四十才开始”这句话什么意思。会上有人问他可 有长寿秘诀,他顿了顿,道:读书。我每五年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至尾重读一遍。会场上鸦雀无声,接着就一片赞叹。
我希望每三年,将《神曲》重读一遍。
二00三年四月于铁盆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