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孔子说:“君子不器。” (《为政篇》)
依据《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多是在“道”(德)与 “器”对举的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如朱子就在“德体器用”的基础上将之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怎样看待孔子的多能(多才多艺)?孔子认为自己e68a84e79fa5e98193334多能只是因少时贫贱,为谋生才不得不多学几项手艺啊。孔子认为这些手艺、技艺只是谋生手段,因而是“鄙事”,所以君子也就不必强求自己“多才多艺”。由此,就不能由“君子不器”得出君子必须多才多艺的结论。孔子曾问弟子赐这样一个问题:“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赐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并反问到:难道不是这样啊?孔子回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重要的不是多,而是要有个一贯处。这个一贯处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如果“君子不器”表明君子既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也不必多才多艺,那么孔子想要表明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子牢在这场对话最后补充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吾不试,故艺”,朱子对此的解释是:“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 朱子在此的解释与他将“不器”解释为“用无不周”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因而这里面凸现的依然是个道体器用的关系。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君子不器”乃是说一个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才多艺,而是要通于艺、游于艺。而“器”呢?器就是指那些非君子拘于一才一艺,或某几种技艺和技能,“这里的‘器’就是指脱离了原发境域的技艺;它堕落为有某种固定形式、并因而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
<论语>中有句话叫“君子不器”,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君子不器——《论语》讲义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
此章言简意赅,意义既广泛亦深远,属“两端四角式”启发教学的例子之一。
要了解本章应先自器具本身开始分析,器具的特性主要有三。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
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这与以下这章有部分相似: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此章另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约之以礼”按以上的解释,则亦有人性非绝对为善的意思。但“约之以礼”另有一种解法:以躬行实践来解礼,故“约之以礼”即解为:能归纳到实践之上。
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这与以下这章相呼应: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此章又有另解,容后表。
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是近似于以下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
综言之,偶觉得将上述三个角度的看法都合并起来更为完整,也许也更接近孔子之原意。即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节选: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3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出处】战国·孔子《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e69da5e6ba907a64336
【例子】我现在以将我所学过的武功全部融合在一起,以君子不器驾驭,倒是可以做到融会贯通。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全知全能
【反义词】碌碌无为、不学无术、一无所长
扩展资料
1、君子不器的近义词
多才多艺
【解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此公真是多才多艺!”
这个人真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示例】夏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唱歌、跳舞样样精通。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才能多方面
2、君子不器的反义词
一无所长
【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霍光不爱读书,不识大局,不会治家,最终导致惨祸上身。
【示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和技术,一无所长的人无法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人无学术、没本事
器:器皿或器具。有权力或能力的含义,当然,也可以扩展到权力。君子不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和力量吗?这里面有一个深刻的道理。“耳、眼、鼻、口”等器物各有其功能,但不能相互沟通。“心”是整个身体的主人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8。用眼睛和耳朵引导心灵还是用眼睛和耳朵引导心灵,结果完全不同。孔子说:“君子以心导眼耳,以义为勇;恶人以眼耳导心,以眼耳为勇。”
君子之心可以为国作主,并引导他的眼睛和耳朵。表现在齐村的清正廉洁,这是立义、行义的勇气。恶人的心不可能是主人。他的眼睛和耳朵控制着他。他的声音和颜色都很美。他一看到就想拿走。这并不低劣。他把它误解为勇气。其实,眼睛需要颜色,耳朵需要声音,嘴巴需要味道,四肢需要愉悦,器皿需要有益和有用,一切都只是本能和自然的反映。
但它是自然反射的,如水就在下一个,一旦过了坝,就以洪水的形式,整天出来找,不知道能不能停下来。因此,“美使人目盲,美使人耳聋,美食使人耳目一新,心跳使人疯狂”。最后,他们会受到利益欲望的鼓舞而感到悲伤。同样,如果我们把一种工具比作做事的能力,并不是说这种能力不重要,而是说,当我们使用它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表明,为他人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可以称为“道”。古人说“道和器是一样的”“道”由“器”支撑,“器”完全遵循“道”。做人靠做事。做事首先要遵循做人的美德。这就是“君子不成器”,因为“不成器”,方成“大器”。
德高望重的人不局限于一个官员,道路上的人不局限于某些用途,值得信任的人不必依靠同盟来约束。时间和机会不一样。如果你能理解这四个原则,你就可以瞄准根本。需要指出的是,“君无器”的实质是强调“道与器的统一”,不限于一定的用途,而是要做到一行,爱一行,能做好一行,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无器”。器皿的承载力需要方向。有一个伟大的公众存在,这结合了方向和权力。它使自己适应事物并有意义。在万象的森林里,依然会像一面镜子一样明亮,保持着一种明亮干净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