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称的“处士”(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隐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但这个“处士”,是指从来未做过官的人。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也叫隐士,却不能叫“处士”。
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易·蛊》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江苏常熟至今尚保存元代大画家隐士黄公望的墓,墓道石碑即刻“黄高士墓”。元代另一位大画家倪云林也被人称为“倪高士”。晋宋时戴逵和他的儿子戴勃、戴颙都是著名的大画家、大雕塑家、大音乐家,他们都隐居不仕,所以《历代名画记》称之“一门隐遁,高风振于晋宋”。戴氏父子是大艺术家,然而传记不列入“文苑”,也不列入“艺术”,却列入“隐逸”,是因其有才艺才被称为“隐士”,因其“隐”,方有“高风”。《史记》中记古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看来隐士是立了“德”,所以正史皆为隐士立传。但德在何处?却是值得研究的。
比如严光,拒绝了汉武帝的亲自征召和封赏,而隐居富春江。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据说这“风”,原写作“德”。在范眼中,严光之德崇高如山。而南宋诗人杨万里就在《读〈严子陵传〉》一诗中说:“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朱元璋说的更是击中要害,他在《严光论》一文中说:“汉之严光,当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人才寡少,为君者虑,恐德薄才疏,致民生之受患,礼贤之心甚切,是致严光、周党于朝。何期至而大礼茫然无所知,故纵之,飘然而往。却仍凄岩滨水以为自乐。……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辈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当时挈家草莽,求食顾命之不暇,安得优游乐钓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见《留青日札》卷十一《子陵耕钓处》附)朱元璋虽是大老粗,又是暴君,但他这段话却有值得思考的内容:隐居的人德就高吗?
实际上,从来隐士,大抵可以分为十种:其一是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从来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陶是著名隐士,传列《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的“隐逸”,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明代的沈周,一天官未当过,传列入《隐逸》。而他的学生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然后便安心隐居至死,但其传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未被列入《隐逸》而列入《文苑》。陶渊明也是先官后隐,但其“隐”的名气太大,超过其诗名,不过陶渊明后来是真隐了。像陶渊明这样先官后隐的隐士较多。其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而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分上不能算做隐士,但有隐逸思想。有隐逸思想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同的。其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这种人不果断,拖泥带水,王蒙创造了拖泥带水皴,董其昌的画用笔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们的性格有关。其五是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这种人对国家损害最大。其六是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其七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其八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以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其九是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其十是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其次还有一种不得已的隐者,如明末清初的弘仁,早年攻举业,明清易祚之际,他奋起反清,失败后不得已而隐,但后来一变在思想上真的隐了。只要思想上真的隐了,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以“淡”、“柔”、“远”为宗的。
隐士在每一个时代的情况都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谈起历史,“安史之乱”可以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安史之乱”前,封建社会蒸蒸日上;之后,每况愈下。时代对知识分子有一定影响,而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影响更大。因为任何时代,社会的实际领导阶层只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凝聚起来,一齐为国家着想,国家就有希望,否则便会相反。从群体上看,唐代之前,知识分子都能为国家着想。汉代马援那句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激励无数志士仁人为国捐躯。唐代的知识分子们“不求生入塞,只当死报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要得此生长报国,何需先入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的君臣们共同努力,拧成一股绳,使国家强大起来。宋朝的知识分子也还是好的,虽然没有唐代知识分子那样报国心切,而且也有一部分人颓废,但大多数知识分子尚能为国忧虑。北宋的知识分子“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南宋的知识分子“一身报国有万死”,“位卑未肯忘忧国”。南宋早期有岳飞、陈东为国事努力,中期有陆游、辛弃疾等诗人拼搏于抗金第一线,晚期还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为国捐躯。而且厓山、海陵山的抗元军民们是集体牺牲,无一叛降,这是何等的气概,元以后便没有了。
不论早期还是后期,隐者总的说来都是弱者。他们既不能面对现实拍案而起,或奋而反抗,或钻营求进,只好退隐,但却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文学艺术等创作。他们或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或结庐于山林之中,所以中国的田园诗和山水画特盛。而且,隐士们笔下的山水画和田园诗虽然也风格各异,但在大的方面却有一个总的风格,这和隐逸者的性格基本一致有关。如前述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这个问题值得注意。
尽管陶渊明也曾“金刚怒目”,但他隐居后的诗风总的倾向还是“柔”,鲜有刚猛雄浑的气势;王维也如此。“南宗”一系山水画从王维到董源、巨然到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等画风也都以“柔”为特色。到了明文徵明、董其昌及清“四王”,其画更柔。“柔”是老、庄的境界,特别是庄子的境界。和历史上隐士一样,早期的“柔”和后期的“柔”大有不同。老、庄的“柔”是外柔而内刚。《老子》曰:“柔弱者胜刚强”,“柔之胜刚”,“柔弱处上”,“守柔曰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之,老子守柔为了刚强和“处上”,“至柔”为了“至坚”,为了“攻坚强”;“无为”为了“无不为”,庄子同之。庄子的“柔”,更以无限的力量和冲天的气势为内蕴,以俯视宇内为高度,所以《庄子》第一篇谈的是“逍遥游”,其游固逍遥,然“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力量。他还要“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没有十分伟大的内在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老庄之学在六朝时期最盛行,六朝人读老、庄,谈老、庄,学老、庄,外柔而未尝失去内刚。嵇康学老、庄,敢于“非汤武而薄周孔”,敢于嘲弄贵公子锺会至遭杀身之祸而不惜。阮籍学老、庄,敢于装醉酒而拒绝帝王的拉拢,敢于长叹“时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直到唐代李白学老、庄,仍不失为豪迈气概和傲岸作风,他们的作品都不曾有过软弱柔媚之气。唐人之前的画,线条虽然是柔而圆的,但却内含至大至刚之气,包蕴着蓬勃的生命力量。宋元人学老、庄,外柔已向内渗透,但内在的生命律动仍跃跃欲试。而明清人学老、庄,早已失去了老、庄的内在本质,只见柔媚而不见刚强了,这在董其昌和“四王”的画中皆可见到。正是时代精神使然。
即使不刚强、不反抗,仍然动辄被腰斩、杀头、批颊、掼死,召之即来,驱之又必须即去,叹一口气都有文字狱等待。为了生存,如前所述,士人们既失去了刚性,又失去了韧性,因而形之于“态”(文学艺术作品),何来刚强?所以,早期的“柔”和后期的“柔”大为不同:早期的“柔”是柔中见刚,后期的“柔”则是柔软无骨而萎靡了。
淡:老、庄的“淡”固然指自然无所饰,也就是“朴”,朴而不能巧,《庄子》云:“吾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外,《庄子》的“淡”还有纯、静、明白之意,《庄子》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则早期的“淡”都有自然无饰、纯、静、明白之意。金人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老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黄山谷《题子瞻画竹石》云“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这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触目可见。但后期的“淡”虽然看上去似自然无饰,然而刻意追求的“淡”却无法掩饰,完全靠技巧刻画而成。前期的“淡”,犹如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后期的“淡”,却如花园中的假山假水,固然也追求和真山真水相同,而人们在相同中却能看出不同。当然,后者的技巧比前者要高得多。董其昌、“四王”的画技巧皆高于前人,但人们在其画中仅见技巧,而见不到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后者有精神状态,那只是一种萎靡的精神状态。像恽南田算是真正的隐士了,他的画以“淡”为特色,但却可以看出是高度的技巧而成就的“淡”,非自然而然的淡。
远:逸士之所以成为隐士,是因为他们远离政权,远离官场,他们或不愿爬上高处,或从高处退下来,都立在“远”处,“心远地自偏”,心远,其诗其画也自有“远”的感觉。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王维的“开门雪满山”,都给人“远”的感觉。我曾写过《诗有“三远”》一文,说:“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是平远,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是高远,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是深远。”而隐士们的“远”只是“平远”,鲜有“高远”和“深远”。具有隐逸思想的画家画山水也只求“平远”一种。元明清的画家甚至视“高远”和“深远”为压抑和险危,几乎所有的山水画都是“平远”之景。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等尤甚。影响所至,无隐逸思想的画家也都向“平远”方面发展了。其实,“高远”和“深远”更有气势,而隐士们(包括隐于朝、市的“隐士”)“百年心事归平淡”,只在“平淡”上着眼,“平远”更近于“平淡”。他们还要“化刚劲为柔和,变雄浑为潇洒”,连“刚劲”和“雄浑”都要反对,因为这和“平远”、“平淡”不合,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和刺激。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只画中景和远景,鲜画近景,淡而远,平而和,在平和、淡远中把人的情绪思维也引向“远”和“淡”的境界,这更符合隐逸之士的精神状态,也是山水画在艺术上更成熟的境界。
最后还要谈一个问题。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如武则天、慈禧,只一妇人,然天下势在其手,千军万马都不能奈其何,又何况一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呢?当然强者可以反抗,虽失败也不要紧。弱者呢?只好退隐,总比同流合污要好。
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称道/称孤道寡
绿阴/绿林好汉
吭哧/引吭高歌
B. 殷红/可资殷鉴
乳臭/无色无臭
脯子/什锦果脯
C. 解元/浑身解数
龟裂/龟毛兔角
给养/家给户足
D. 标识/博闻强识
深巷/街谈巷议
数说/数典忘祖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日美国报》2005年8月16日发表文章说,至少从目前来看,伊拉克战争不会很快就结束,相反,经过一年的战斗, _________正在日益恶化。
②据韩国媒体报道,六方会谈中国代表团提出的第四份共同文件修改案, 该草案中包括朝鲜弃核接受验证、_____朝美、朝日邦交正常化等六项内容 。
③有位经济学家预测,随着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在未来几年内即将________ 蕴藏巨大市场和商机的“汽车经济”。
A. 局势 推动 萌生
B. 局势 推进 催生
C. 局面 推进 催生
D. 局面 推动 萌生
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金秋八月,天高云淡,凉风习习,我们蹬上了黄山之颠,鸟瞰脚下那绵延的群山,大有一种高山景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B. 笔者认为,如果所举事实无疑,揆情度理,第一个案例属于被告不执行上级指示不作为“程序性违法”;第二个案例属于被告越权行政、未按法定程序办事的“程序性违法”。
C. 网通南下、电信北上,已成犄角之势:电信和网通之间展开的一场博弈已不可幸免,而广东则是双方手中的筹码。
D. 中国同世界其它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友好关系并进行正常的能源合作是无可厚非的。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国国务院3月2日发表声明,要求台湾当局公开更正有关“国统会”的“终止运作”与“废除”没有区别的言论,并明确表明2月27日的“终止”行动没有废除“国统会”,没有改变现状,所作的承诺依然有效。
B. 60年前的9月9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时,在南京黄埔路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C.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把维护群众的生命健康,优先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饮水难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
D. 当学校领导宣布民族器乐演奏小组成立并具体交付给我们具体任务的时候,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海豚唤出新型海啸预警系统
目前安装在近海的新型海啸预警系统还不可靠,信息传送迟缓。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调制解调器。它可将海底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迅速传递送至预警浮标,后者则会通过卫星将信号直接传输至监控中心。
研制出这种调制解调器的德国科学家从海豚的叫声中得到启迪。康斯坦丁·克布卡尔在柏林理工大学研究仿生学与海洋动物的声音传播,他发明的无线传输技术可从海底迅速且不受干扰地向海面传送数据。
科学家们在黑海的实验中发现,海豚靠在超声波领域调制信号来彼此联络。因为水、礁石和海底断层反射声波,所以海洋动物会根据环境改变发音频带以调整自己的声音信号。
这样即便在不利于声波传导的环境中,海豚也能将信息传递数公里远。海豚的通讯频率在4千赫到80 千赫之间。它们能以16千赫的频率将叫声传至10公里之外。
达到这一距离是科学家的远期目标。目前这种超声波调制解调器可将数据传送2公里远,科学家计划下一步将距离延长至6~8公里,从而使深海海沟也能处在监测下。
这种超声波调制解调器每秒可传送33K字节的数据,因此能传送海底传感器拍摄的录像与图片。调制解调器的发射频率会根据波浪的起伏和其它干扰因素自动作出调整。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测试中这种设备运转良好。2005年11月,它将作为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研制的海啸预警系统的一部分在印度尼西亚沿海投入使用。
这套预警系统寄希望于无线数据传输。地震传感器被固定在5公里深的海底,可通过超声波调制解调器将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4数据传送至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浮标。迄今的海啸预警系统均使用电缆传输数据,因此建立完备的预警系统需要铺设上千公里特种电缆,耗资巨大。
克布卡尔说:“敏感的预警系统没有什么用,它的数据不可靠,传送速度慢。”新系统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地震,压力传感器就会报警。几分钟后,预警系统就会通过互联网和短信发布警报,使人有足够的时间逃生。
(选自《参考消息》2005年8月26日,有改动)
5. 从原文看,以下对“新型调制解调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依据黑海中的海豚靠在超声波领域调制信号来彼此联络的原理而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海啸预警系统。
B. 是依据海豚靠在超声波领域调制信号来彼此联络的原理而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海啸预警系统。
C. 是靠无线传输技术从海底迅速且不受干扰地向海面传送数据的一种新型海啸预警系统。
D. 是依据海洋动物靠在超声波领域调制信号来彼此联络的原理而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海啸预警系统。
6.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新型调制解调器可通过卫星将海底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直接传输至监控中心。
B. 科学家将超声波调制解调器的数据传送距离延长至6~8公里,使深海海沟也能处在监测下。
C. 超声波调制解调器每秒能传送33K字节的数据,能传送海底传感器拍摄的录像与图片。
D. 超声波调制解调器在海洋测试中设备运转良好,2005年11月,它将在印度尼西亚沿海投入使用。
7.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超声波调制解调器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从海底迅速向海面传送数据来监测海底地震,迅速预测海啸。
B. 地震传感器通过超声波调制解调器能迅速准确预测5公里深海底的地震及其引起的海啸。
C. 建立完备的预警系统需要铺设上千公里特种电缆,耗资巨大,预算需要15年时间才能完成。
D. 新型海啸预警系统像海豚一样联络,一旦发生海啸,人们便不会因信息传送迟缓而陷入恐慌 。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
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思延贤彦,而《兔罝》潜处,《考盘》未臻,侧席丘园,良增虚伫。南阳宗炳、雁门周续之,并植操幽栖,无闷巾褐,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征通直郎;东宫建,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①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
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②,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己已。”
史臣曰:“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
(节选自《宋书·隐逸传》)
[注]①尚平,即《后汉书·逸民传》中的隐士向子平,传说他为子女完婚后,便隐居不仕。
②清履肥素,行迹超凡脱俗。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下辟召,以礼屈之屈:使之屈身
B. 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 禅:佛教用语
C. 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就:跟从
D. 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 辟:征召
9.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宗炳“超凡脱俗”品性的一组是
①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
②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
③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
④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
⑤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⑥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
A. ①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朝刘宋皇帝求贤若渴,公开招揽人才,先征召为太尉掾,宗炳没有应诏。宋朝替代晋掌权以后,又征召为太子舍人、通直郎等官职,他都没有应诏。
B. 宗炳的妻子也有高尚的情怀,和宗炳情趣相投。她死后,宗炳十分悲痛,后来用佛理自遣,明白生死的区别,反复思考,才排遣了心中的悲哀。
C. 宗炳酷爱山水,喜欢远足。他向西到过荆巫地区,向南登过衡山,还在衡山上盖屋居住,心怀前人向子平那样的隐居志向。凡是他游历过的地方,都绘成图画,贴在室内墙上。
D. 宗炳个性偏执、耿直,如果让他遇上值得信赖的君主,碰到太平盛世,他怎么会放荡于湖海之上,游于山林之间呢?他大概也是不得已才这样的。
第Ⅱ卷(共120 分)
四、(23分)
11. 把第Ι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
译文:
(2)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己已。
译文: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谒荆公①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
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
春旗催日下城头。
[注]①荆公,指王安石。
⑴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⑵ 这是一首访人不遇之作。访人不遇,必然使人失望怅惘,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情的?
答: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_______________,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______________。
素衣莫起风尘叹,
_______________。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2)合抱之木, 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执手相看泪眼, 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舞
孟建珍
舞是凡身肉体与仙人在灵魂深处的一次交流。柔软的身躯是源头,音乐是激发器。音乐响起,灯光,舞美齐上,舞者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再运气到丹田,然后轻轻呼出,于是固体的身体便幻成一般气流,飘飘欲出,像一股青烟弥漫于大自然与天空之间。向白云问好,抚慰波浪翻滚的大海,与和风嬉戏,拥抱高山。对大海倾诉柔情,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对着峻峭威严的高山,柔肠寸断;向远处争奇斗艳的鲜花展出美态,娇艳欲滴;面对波浪壮阔的滔滔江水,激情荡漾,活力无限。
舞在我的想象中是这个样子的。它不是简单的形体展示与动作表现,它不是踩在地上,而是飘在空中。舞是灵魂出壳,舞是超凡脱俗。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们一般在云里雾里飘飘而至,翩翩而去,可谓舞。
小时候,我跳过许多舞。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舞也就是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编排的小节目而已。在我记忆深处曾有跳裸体舞的不凡经历。年龄与时间记得不太准确,大约是八九岁,地点在我家东房土炕上,人物有美香、秋梅、我。是谁和什么原因引起已不记得了,只是拉着窗帘突如其来的举动无法忘记。是嬉戏?是好奇?是渴望摆脱掉束缚?摆脱依附,抽去肉身,不去考虑舞姿是否优美,不在乎掌声有多高,用魂魄牵系,用感官感应,进入忘乎所以的境地,对生命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体验呼之欲出。
2001年8月在北京一个废旧的纺织厂房,上演了一场《与民工一起舞蹈》的演出。这演出是令人惊讶的,惊讶的原因除了演出是在旧厂房这种真实环境中发生外,还有演员中居然有30个在北京做装修的民工:泥水匠,电工,防水工,装卸工,油漆工,杂工。这个舞蹈没有什么讲究,导演为民工安排的就是他们喜欢干的,民工们挺自在挺愉快,而舞蹈家们觉得和民工在一起演出感到很真实。这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演出结束后,民工们从洞口回来,厂房里掌声,哨声,喝彩声混成一片,民工散成一排走在夹道鼓掌喝彩的观众中,人们向这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农民挥起了手。
舞不是舞蹈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舞者,舞蹈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利用身体的空间更大,更自如。在黄昏的斜阳下,在晨曦的红日中,默默地舞动你的灵魂,你便拥有了舞者的气韵:空灵,飘逸,脱俗。我常常会一个人舞。在节奏和旋律不同的乐曲中,头,上下肢,手腕手指,脚尖脚背,或独立分离,或和谐配合,带着梦幻的音乐响起,美妙的旋律游荡在充溢着玫瑰花香的空气中,在音乐的感召中,大脑进入空洞状态,美妙无比的人体这大自然的杰作,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中转动,自由来临,音乐与舞者融合。这就是幸福的一种,这是人类独有的至高无上的享受。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3期)
14. “舞是凡身肉体与仙人在灵魂深处的一次交流”中的“仙人”与第二自然段中提到的“仙人”是否是一个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5.第一段对“舞”的描写十分精彩,多种辞格兼用。请仿照其中某一种辞格,摹写出你读这段美文时的心境。(6分)
答:
16.文中先写“我”“小时候”跳舞的趣事,接着又写“与民工一起舞蹈”的演出,意在说明什么?(4分)
答:
17.结合选文内容,概括说明你对“舞”的理解。(不超 过 80字)(4分)
答:
18.选文第五段描写的舞者“舞动的灵魂”与第一段中相关内容相比,作用有哪些不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六、(15分)
19.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4个关键词。(4分)
中国和日本3月将在北京举行第四轮东海问题磋商。据悉,中方很有可能会提出一项以共同开发为中心的新提案,以求消除对立。但由于双方对开发对象区域的认识存在较大差距,能否达成共识尚不明朗。共同开发原则是中方一贯的主张。日方直到第三轮东海磋商才接受了中方提出的这一原则。中方坚持认为,“共同开发”的范围应是“中间线”以东的区域,春晓等油气田则是在没有争议的中方领海。
答:
20. 先剔除两个与段意无关的句子,再把剩余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5分)
①如果必要,这两门学科都可以保留语言学这个名称
②索绪尔是世界现代语言学的第一人
③他是21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 ④至今仍然被语言研究者所研究和应用
⑤他在语言方面的许多见解
⑥我们并且可以说有一种言语的语言学
应先剔除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剩下的四句组成语段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1. 请你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内容,拟一则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得体。(10~20字)(6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蜜蜂看到一株百合花在流泪。
“美丽的百合花,你为什么悲伤呢?”蜜蜂不解。
“明天或者后天,我将凋谢,我的美丽将消失,我怎能不悲伤呢?”百合花答道。
蜜蜂问:“你是否已孕育了种子?”
百合花顿悟。
生活中,只要你拥有美丽的种子,那绚丽的花儿还将再现,心田上的百合花是常开不败的。请以“种子和花”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苏射阳县陈洋中学高级教师韦秉文编写]
文章来源:湖北招生考试 责任编辑:楚虞
(1)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抄远,口不臧否人物
(2)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3)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袭虱之处裈中乎?
1.阮籍虽然不被礼教所拘束,然而所说的话玄妙深远,从不评论别人的好坏。
2.行为要成为当世的榜样,言论要成为永远的准则。
3.德才俱佳的人百在人世间,又怎会如见识短浅的人一样呢?
原文出自《晋书·阮籍传》
裈:kūn古代称裤子:裈裆。度虱处裈中(喻见识短浅)。
《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zd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 等到稍大的时候很爱学习 通晓经史,并且精通佛理。然而因为性格谦逊的回缘故 不以自己的特长骄傲的对待他人 家里贫穷 只有在园中种植蔬菜为职业 曾经出行 看见有人偷他的菘 元琰急忙后退避开 他母亲问他为什么跑 他据实回答(说有人在偷菘)母亲问小偷的名字 他回答说 刚才之所以跑 就是怕他惭愧羞耻 现在您提起他的名字 我不愿意泄露答 于是母子把这件事保密起来 后来有人趟过水沟偷他家的竹笋 元琰于是砍伐树木作为桥来让他通过 因此偷盗者特别惭愧 整个乡里再没有偷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