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与极浦书
唐 司空图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愚近作《虞乡县楼》及《伯梯》二篇,诚非平生所得者。然“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即虞乡入境可见也。又“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7南楼山最秀,北路邑偏清”。假令作者复生,亦当以著题见许。其《柏梯》之作,大抵亦然。浦公试为我一过县城,少留寺阁,足知其不怍也,岂徒雪月之间哉?《伫归山后》“看花满眼泪,回首汉公卿。人意共春风(上二句杨庶子),哀多如更闻”,下至於“塞广雪无穷”之句,可得而评也。郑杂事不罪章指,亦望呈达,知非子狂笔。
与李生论诗书
唐 司空图
文之难而诗尢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於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於咸而已。中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氵亭蓄渊雅,皆在其中矣。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於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於道学哉?贾阆仙诚有警句,然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於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愚窃尝自负,既久而愈觉缺然。然得於早春,则有“草嫩侵沙长,冰轻著雨销”。又“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上句云“隔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又“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そ”。又“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得於山中,则有“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又“川明虹照雨,树密乌冲人”。得於江南,则有“日带潮声晚,烟和楚色秋”。(一作“戌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本集同)又“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得於塞上,则有”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得於丧乱,则有“骅骝思故第,婴鹉失佳人”。又“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幽”。得於道官,则有“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得於夏景,则有“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得於佛寺,则有“松日明金像,苔龛响木鱼”。又“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得於郊园,则有“暖景鸡声美,微风蝶影繁”。又“远陂春草渗,犹有水禽飞”。(上句云“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得於乐府,则有“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得於寂寥,则有“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得於惬适,则有“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虽庶几不滨於浅涸,亦未废作者之讥诃也。七言云:“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鹿大出寒林。”又“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又“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又“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上句云“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楼栏槛别人家”)又“殷勤元旦日,欹午又明年”。(上句云“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皆不拘於一概也。盖绝句之作,本於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傥复以全美为上,即知味外之旨矣。勉旃。司空表圣再拜。
描写了这样的感情冬天来临,景物一片平和的景象,而我满眼的伤心。山上的红树枯萎,落叶纷飞,不远处,寺庙特别多。仲宣楼上,我无限的思念家乡,泪水直流。白云在蓝天浮动,楼下的漳江水付诸东流。
你有这个中文书籍的话,你可以上传,我来翻译
与 极 浦 书
【唐】司空图
【原文】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愚近有《虞乡县楼》及《柏梯》二篇,诚非平生所得者。然“官路好e68a847a686964616f361禽声,轩车驻晚程”,即虞乡入境可见也。又“南楼山色秀,北路邑偏清”,假令作者复生,亦当以著题见许。其《柏梯》之作,大抵亦然。
【注释】
极浦:汪极,字极浦。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司空图的友人。戴容州:指中唐诗人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曾任容管(容州管内)经略使,故称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蓝田(今属陕西)产美玉,在阳光照耀下,远望烟岚缭绕,近视则无,故曰“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诗歌作品在表面的境象和景物描写之外还含蕴着多重的境象。谭:同谈。题纪之作:指纪实题咏的诗歌作品。目击可图:意谓眼前事物可以看得很清楚。体势自别,不可废也:意谓对于眼见之各种不同的事物景物应该分别用不同的体式,不可偏废。愚:自谦之词。《虞乡县楼》及《柏梯》二篇:司空图所作的两首诗,全篇已佚。下引“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和“南楼山色秀,北路邑偏清”两联均是《虞乡县楼》诗中之句。著题:犹谓切题。见许:犹言见称,得到称赞。
【译文】
戴叔伦说:“诗人笔下的景物,就如同蓝田的美玉,被阳光照耀,而烟岚缭绕,但是那缠绕的烟岚只可远望,不可近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难道是可以轻易谈说做到的吗?然而纪实题咏的作品,眼前的各种实景实事,清晰可见,(要描写它们)体式上自当有所分别,不可以废弃。
我最近写了《虞乡县楼》和《柏梯》两首诗,实在不是我平生得意之作。然而“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两句,却是刚一入虞乡就可见到的。又“南楼山色秀,北路邑偏清”,假设即使以前著名的作者复生,能够看到这两句,也会夸赞其切题。至于《柏梯》这篇作品,大抵也是如此的。
(文中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说法,加上在《与李生论诗书》中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就是所谓“四外”说。“四外”是“韵味”说的具体内涵,可以说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密的论述,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