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曾国藩,从小就读湘乡私塾,奋发图强,1838靠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入了翰林院,成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
一介书生,没有任何靠山任何背景,依靠自己刻苦学习,考取了功名,一步登天。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知识改变命运。
后来他为了孝道,听说太平军进攻湖南,当时他老母亲尚活着,在湖南老家。于是曾国藩请求回湖南帮湖南巡抚招募农民为营勇,训练这些营勇对付太平军。
一介书生,为了孝道为了保卫家乡,甘愿冒险成为将佐。
曾国藩初次与太平军作战,大败,死伤无数。觉得没脸见人,跳河自杀,被人救起。他知耻而后勇,发奋图强,苦读兵书。
后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击败了太平军,同时培养了许多的湘军将领。
这些还不很重要,最重要是他勤奋努力,积极向上。曾国藩写出《治学道之经》、《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这些著作,影响了多少文人。
你如果读过他写的书。无论你是做人、做官,还是识人、用人。
你就找到了方向,好象在茫茫大海上行驶的小舟看见海中一盏明灯,给你指引方向。
曾国藩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他自强不息,一步一步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平定了太平天国,创立了湘军,发动了洋务运动,不贪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8权,不贪色,不贪财。
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正直清廉,同时自己也是这么做。
正因为他从一介书生一步一步做了这一切,让天下的读书人,视他为榜样,所以他是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毛泽东和蒋中正也对曾国藩高度评价过。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儒家文化后期的核心人物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且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领核心领域。在儒家文化中重要节点的三位历史性人物有孔子,有朱熹,还有一位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一生都严于律己,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信条。
建立湘军,击溃太平天国e68a847a686964616f337
他在军事上更是为人所敬佩。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成立之处就一下子得到农民们支持的运动迅速席卷了中国的大片领土,清朝的军队节节败退,毫无胜算,曾国藩另辟蹊径,建立湘军,带领军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与太平天国战争最后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清朝的灭亡时间。
放眼看世界,领导洋务运动
曾国藩,他又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倡导近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作为运动领袖,具有世界眼光,兴办实业,开展诸多工厂等。
阅人无数,赏识人才
曾国藩,阅人无数,经他推荐和扶持的清朝官员大多位高权重,权倾朝野。
这位一生严于律己的圣人也留下了《曾国藩家书》等诸多著作和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在当今社会针对为人处世、事业发展和家庭和谐等各方面也相当实用与受益,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语录:
1.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2.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4.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6.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7.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8.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9.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10.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1.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2.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
13.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当前的社会,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和推崇。
在高校中,在大学生中,开始设立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传统文化;在职场和单位里,越来越多的人对曾国藩愈发佩服和敬仰,他们也在竭力从曾国藩的认人和用人之术中寻找为人处世和职场拼搏的答案。
曾国藩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议论,所以我们更要对他阅读,多角度的品鉴。用心品味曾国藩,用心阅读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人物生平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66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2]。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3]。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