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古时称呼别人家的儿子用"令郎"或"令公子"。
一,令郎
指对方的儿子。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原称“令郎君”,后省作“令郎”。出自于宋·朱熹 《答徐彦章书》之三:“两日偶看经说copy,有疑义数条,别纸奉扣,并前书送令郎处,寻便附致。”
二,令公子
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
扩展资料:
古时对自家儿子的谦称:犬子
"犬子"这个词语最先是出自《史记》,《史记》中记载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百时这样描述:"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而中国人都有给自己的孩子取小名的习惯,比如常见的"狗蛋、鸭蛋"等等。司马相如的父母因为爱子心切,为了儿子好养活,于是特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犬子"。
后来,随着司马相如逐渐长大,他觉得"司马犬子"这个名字太难听,因为他十分仰慕蔺相如,所以,他就给自己改名司马相如,而"犬子"则成为他的小名。
因为司马相如才华出众,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而他的小名"犬子"也被很多人知道。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也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度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像司马相如一样有才华,便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
1、令郎。令郎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茅盾《秋收》:“通宝兄,尊驾贵恙刚好,令郎的事,你只当不晓得罢了。”选自王国安《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1990年12月第1版第440页。
2、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儿子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现代汉语不常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二是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一种尊称。三是用于称呼别人的儿子(称呼别人女儿亦可为女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6公子)。
3、大少爷。分三种情况,一是旧时尊称别人的大儿子﹑儿子。 二是指好逸恶劳﹑奢侈挥霍的青年男子。 三是指有钱人家的儿子。
4、令嗣。令嗣,指对他人之子的敬称;如同称“令郎”。出自宋王安石《临川集.吞大夫书》:“承教,并致令嗣埋名祭文,发挥美,足以传后文今。”宋黄庭坚《答喻夫书》:“向见令嗣,眉目明秀。”
5、哲嗣。哲嗣是对别人的儿子的尊称。出自《书·大诰》。中国传统所谓哲,是指人之一种德性,一种能力。中国所谓智者,不是指一具有许多知识的人,而至少是能临事辨别是非善恶的人,或是临事能加以观察,想方法应付的人,或是善于活用知识的人。中国所谓智之更深义,则是如孔子这样能具知仁而行仁之德者。
人要成为哲人,不只是要爱知识爱真理,而且要有智慧。不仅要有智慧,而且要能得知识真理智慧之人格本身,化为「智德」。因此,“哲”通常与智慧、德性有关。“哲”只是称美他人之辞,放在孔子以前人称古先圣王为「哲王」。称人自贻之命为「哲命」、称人之后嗣为「哲嗣」。此外尚有哲夫哲妇之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少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令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哲嗣
对他人的儿子需要尊称,称其为: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zd子等。
对自己的儿子不需要尊称,常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内。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
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