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7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使人灵秀..历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有所长...
文学追求的是美,内涵的美历史是客观发生过的事情,懂史可以让人“明”,即看明白当前的情况和形势,跳zhidao出当前的环境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看问题。哲学讲求深刻,这专个需要人有天赋,否则踏不进它的门槛。他们三者相互交融,互相都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一般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对另外两门学科也感兴趣,对属另外两个也是如此。所以说文史哲是一家。还能说很多。但不多说了,文史哲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学科。
台湾学者南怀瑾的一本书里看到过一段论述,说的是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知道,易经号称“众经之首”,可谓中国文化之源,它是一部处处讲求变化的书,甚至在“乾”、“坤”、“泰”、“益”等明显的吉卦中也出现了“悔”、“穷”、“吝”、“凶”等现象,为什么偏偏只有谦卦“六爻皆吉”呢?这不是很奇怪也很有趣的问题吗?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翻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很长时间之后才大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谦卦
从卦象上看,谦卦是异卦相叠,内卦为艮,外卦为坤。按照易经的解释系统,艮象征着山,坤象征着地。高亨说:
“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内高而外卑。”所以这个卦才叫谦卦。本来山之所以叫山,应该是高高地矗立在地面上的,但现在山却宁愿呆在了地底下,山这样的态度不就是谦虚吗?
在爻辞中,易经的作者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比如“鸣谦”,即有了很大的名声还很谦虚;比如“劳谦”,即有了很大的功劳还很很谦虚;又如“扌为谦”,即工作踏踏实实、奋发向上同时也很谦虚,等等。这正如高亨所说:
“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总之都和本卦的卦象一样: “内高而外卑”,真正做到了“谦谦君子”的地步。
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其卦辞说得很清楚:
“亨,君子有终。”其爻辞则说可以“涉大川”、“征邑国”而且“无不利”云云,自然就是“吉”了。至于何以如此的原因,《彖》曰: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象》曰: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归结一句话,就是天道、地道、人道、鬼道都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这是规律,“君子”遵从这个规律行事,其结果当然就是吉利的了。
这种解释和儒家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因为儒家认为人性善,承认“圣人”和“君子”的存在,这样某些人才会被认为可以做到“不自许”、“不自矜”、“不自居”、“不自誉”和“不自傲”,因而谦虚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美德。但问题在于,这里的前提是:
他们都是一些“才高”、“德高”、“功高”、“名高”、“位高”的人。按照这样的逻辑,那只有“圣人”和“君子”才有谦虚的资格,平常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正是因了这个缘故,时至今日,“谦虚”这个词并不怎么受人欢迎,在大部分人的眼里,“谦虚”总有那么一丝“假道学”的味道。居高临下,故作姿态——也许这才是谦虚的真相?
但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解释方法。
让我们再次回到“地中有山”的卦象上来。仔细想一想,这真是一个奇怪而伟大的意象!三千年前的中国人肯定不知道“海拔”的概念,也肯定不知道地壳运动,更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孔子不是说过“登泰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4山而小天下”的大话吗?但按照海拔高度计算,泰山也就是1524米,而青藏高原则平均达到了4000米以上,这样说来,泰山相对于青藏高原不就是处在了地下吗?再从地球的角度看,则东半球的高山无论多高,在西半球的人们看来,这山总是在他们的地面以下的;反之亦然。除此之外,按照地壳运动理论,高山变成大海、大海变成高山的事——所谓“沧海桑田”——就更多了去了。因此之故,“地中有山”并不是什么怪事,恰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种解释,那么,所谓“才高”、“德高”、“功高”、“名高”、“位高”等等,就都只能是相对的——也许你真的在这个方面比别人“高”那么一点儿,但在另外的方面,你也许比别人还“低”不少呢!因为标准不同,形势也就变了。美国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倾向和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并无意义,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优化自己的智能结构,也就是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照此看来,所谓谦虚也就没有了“居高临下”的资本,也就不能“做秀”了,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你在许多方面真的是“虚”的,你不能不谦虚,你必须谦虚!
是的,谦虚是学习的前提,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学习进步,才会“六爻皆吉”——也许这就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