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上海话内部有分歧,主要以年龄区别老派、中派和新派。
老派:
声母27个,韵母51个,声调6个(阴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中派:
声母28个(增加[?]),韵母43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新派:
声母28个,韵母32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声调向重音化倾向进化。上海话的声调从8个合并成5个,实际上只余下一个降调(阴平)和一个平升调,变得十分简单。这使得上海人读声调时,自由变体可以相当宽泛,如降调读成‘53’‘51’‘552’都不影响听感,平升调读成平降升调也不会影响理解。语音随着词汇语法词双音节连调成为主流以后,上海话在吴语中最快进化到“延伸式”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3连调,后字都失去了独立的声调而弱化粘着,重又向屈折语变化。前字有声调音位的作用,除此以外,只有一高一低或一低一高,上海话语流中的语音词读音已像日语的读法。 目前,上海话语的语流中,相对稳定的音位有两类,一类是声母,一类是前字声调,这两类为首的音位对上海话语音正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钱乃荣 《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话曾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及有代表性的吴语方言之一,由于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已经越来越失去吴语的代表性及特性。 所以说上海话已成为一种“有调无声”的有音高重音的独特汉语方言。
编辑本段上海俚语的殖民地起源
这里公布的是上海殖民地核心语词(中文和英语的混合结构,即所谓的洋泾浜英语)所得出的词源学结论(部份结果曾经在十五年前发表在上海《采风》杂志和《新民晚报》),这些语词原先都是江湖隐语,以后才泛化为市井俚语,并且继续成为当下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我所见到的上海方言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对这些俚语的来源不甚了解,解释可谓谬误百出。例如,“门槛精”就被望文生义成“门槛”这个建筑部件,并且由此引申出对“门槛”语义的荒谬解释,成为一则典型的学术笑料。其实,“门槛”仅仅是一个注音词而已。上海方言的研究,就此被可笑的学院派学者引向了歧途。这是方言的悲哀,也是地方文化遗产走向末路的象征。
门槛精
MONKEY,英语“猴子”加上汉语词根“精”,猴子精,引申为聪明的、精明的,构成典型的洋泾浜英语。其构词法得基本规则,就是英语读音的中文译名,再加上一个汉语词根。其它与此均可依次类推。
赤佬
CHEAT,欺骗,和中文“佬”的混生词语,一个鲁迅时代最流行的洋泾浜俚语。
小(老)开
小(老)KITE,大小“骗子”之意,以后引申为对有钱人的泛称。
戆大
GANDER,傻瓜,呆鹅,糊涂虫,引申为受骗者,现被北方人读作“港都”。
混枪势
“混CHANCE”,CHANCE,机会,混枪势就是混机会,也引申为浑水摸鱼,等等。
发嗲
“发DEAR”,DEAR,亲爱的,可爱的,引申为娇柔的,撒娇的,媚态万千的。
轧朋友
”GET朋友”,GET,搞,得到。搞女人,结交异性。“轧”是一个普遍运用的动词,可以进行各种自由组合,如“轧闹猛”(凑热闹)。
拉三
LASSIE,少女,情侣,引申为妓女、卖淫者或生活不检点的青年女子。
慕客
MUG,流氓,引申为嫖客。
大班
大BANKER,大银行家,引申为大老板、富豪。
退灶私
”退JUICE”,JUICE为油水和钱财,“退JUICE”的本义,是流氓退还敲诈得来的油水与钱财,后引申为丢脸、失面子。
克拉
COLOUR,色彩,引申为时髦的、衣着光鲜的,现仅由于形容上海老小资――“老克拉”(又记为“老克腊”)
接(划)领子
”接LEADS”,LEADS,LEAD的复数形式,意为提示,暗示,线索。接LEAD,即得到暗示或暗示(“划”为上海方言,意为给出、抛出)。
着台型
(衣)着DASHING,DASHING本义指穿着打扮很漂亮,后引申为出风头、自我表现,自我炫耀等。
落佻
ROTTER,英国俚语,指无赖、下流胚、可恶的人、讨厌的家伙,名词。后转为形容词,意为无赖的、无耻的、下流的、卑鄙的。
噱头
SHIT,大便、胡说、谎言、大话,蹩脚的商品或表演,引申为吸引观众的低级趣味的表演,引顾客上当的骗局,以及各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引人发笑的手段。
嘎三壶
GOSSIP,聊天,闲谈。
邋遢
LITTER,杂乱、四下乱扔的东西,在公共场合乱扔废物的人,引申为形容词:杂乱、凌乱和不修边幅。
回汤豆腐干
属于比较古旧的上海话,流行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恋人分手后重新复合,往往被称作“吃回汤豆腐干”。后也泛指一切“吃回头草”的行为。
戏话
请注意新闻里的“笑称”两字,如果阿忆的解释有自嘲的意思,用上海话说,他的言辞就属于“戏话”。“戏话”并非指不真诚的话,言说的人常常由于十分明显的戏谑表征,而令听者会心一笑:“侬格只赤佬,又讲戏话了喏!”
落场水
上海话里“呒啥落场水”即“没有面子”、“收场比较难堪”之意。阿忆如果不是说的“戏话”,复出真的因为是教授收入寒酸的话,那堂堂北大可真的“呒啥落场水”了。
弄松
上海话里捉弄、令人出丑的意思,程度上较“恶作剧”稍轻。明知娱记的镜头对着自己,还要在竞争对手力捧新星的演唱会上“公然”打瞌睡,如果是故意为之,则属于“弄松”对方。“弄松”未必有多大的杀伤力,用北方话说,最多给对方“添个堵”。
粢饭糕
新兴的上海话,指“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本事件中最起劲的是“凉粉”,如果人家李宇春的领导真的因为生理原因而在张靓影的演唱会上睡着的――如此,“凉粉”们还要纠缠不休,搞劲十足,那基本上就属于“粢饭糕”了。
挖塞、哇色
从英语worse演变而来,意思即worse的原意:更糟糕、更恶劣。现在对“挖塞”的通常理解是:心情郁闷、愤懑郁结于胸而不得舒缓。 WORSE,更糟的,更恶劣的,被引申为专门形容心情的难受和恶劣。 例句:从被胡戈“弄松”开始,陈凯歌这一年的心情,用“挖塞”形容,再贴切不过。
坍招势
被人恶搞,最高境界是宽容+自嘲,最大程度地消解恶搞对自身社会评价的降低。面对恶搞,企图用“正搞”对抗,最后的结果就是“坍招势”―――丢面子、下不了台。 “坍招势”原意是“退juice”,juice即英文“油水、钱财”之意,原指流氓退还敲诈来的油水,后在沪语中引申为“丢面子”。
刮三
上海话“比较不堪”的意思,语意近似北方话“咳,这件事整的,可真有点那个……”里边的“那个”―――用上海话表达就是:“××,格桩事体真额有点刮三喏。” 例句:原以为粉丝都是发自肺腑崇拜“教主”的性情中人,哪知道居然混了这么多雇佣粉丝,刮三,邪气刮三,勿要特刮三噢。
豁胖
实力不逮,但硬要做出一副无所不能的样子,谓之“豁胖”,比普通话里“打肿脸充胖子”的同义更浓缩、传神。某年春晚里郭冬临扮演的那个好面子的北方汉子,就是“豁胖”的经典版。 例句:明明魅力、实力没到那个份上,拼命组织庞大的“粉丝团”,不惜以雇佣粉丝注水―――这样的明星,就是在“豁胖”。
奥特曼
Outman也,out和in(时尚、新潮)的意思相对,“奥特曼”即新上海话中“落伍之人”之意。近年日渐式微的金鸡百花奖,就是这么一位“奥特曼”。“奥特曼”的命门并不在于out,而是他从来不向往in,抑或所有人都认为他很out,但偏偏他一直以为自己很in。
头挞
把一个电影人的节日办成这副腔调,应该给他一个“头挞”尝尝。上海话中用手心的前半部分快速但轻微地拍击一个人的后脑勺,即谓之“请伊吃一记头挞”。请别人吃“头挞”在更多时候是虚指,带有浓重的警示作用。比“头挞”程度更甚的,就是“吃生活”了。
神之胡之
上海话中对脑子不清楚、办糊涂事之人的斥责语。例:侬格个人,哪能做事体格能神之胡之!“神之胡之”者有时并非糊涂,而是不知天高地厚,明知冒天下之大不韪仍一意孤行,例如这位真把自己当做“盖万里长城”的始皇帝的主儿。
唐伯虎
新上海话中对欠他人财或者物不肯归还者的戏称。唐:音同“宕(拖欠)”;伯虎:谐音“不付”。 例句:花儿诡辩的话说得够多的了,唯独欠消费者一个“触及灵魂深处”的道歉。故而,花儿就是“唐伯虎”。
搓、彪
这两个比较传统的上海话意思近似,都有“戏耍、挑逗”的之意,但细细品味略有差别,其中细微的分别只有长期在上海话中浸淫方能体会。 其中“彪”读第三声,该字“戏耍”之中蕴含的“挑衅”意味更甚于“搓”。范冰冰拿出相机拍记者,如果双方都具有足够的幽默精神,那该举动充其量就是一次程度很轻的“搓人”,搓人的,被搓的,相视一笑,也就泯恩仇。记者心态差的,会寻思:××,我拍照属于本职工作,侬拍我,不是在“彪”我么? 男的心态一坏,女的原来是准备“搓”的,后来也就变成了“彪”。
神兜兜
神气,招摇,得意洋洋。类似北京话的得瑟。 引申开也有神神叨叨,不靠谱的意思
肮三
是指事情让人感到棘手,恶心,不好办,不好处理。或者是某个人让别人感到不爽,不好相处等。而不是真的看了某样东西看了让人有想吐的感觉。 用法: 这件事情很肮三 这个人很肮三 最常说的就是:个记肮三了(这下难办了)。
沙坑
形容一个人小气、吝啬,词语叫“沙坑”,这个人就叫做“坑子”。 如果这个人实在是太小气吝啬了,那他就是“金刚沙”,意即“沙坑”中的极品。
翘辫子
看旧上海典故的书,提及“翘辫子”一语的来历,说是跟旧上海的电车有关。旧上海马路上行驶的电车多是有轨电车,下面有铁轨,上头有电线,行车的动力全靠电车头上的一条小辫子,这种电车在新上海很长一个时期里还保留着。电车出轨的事不常见,但是电车头上的小辫子脱落却是常见之事。车行途中,小辫子突然脱落,电车嘎然而止,于是车上的上海乘客就埋怨了:“要死了,小辫子落脱了。”“落脱了”,就是电车上面的“小辫子”翘起来了,翘辫子,就是死脱了。
编辑本段上海话部分词汇释疑
左边与右边分别是上海话与普通话。 吴= 我 侬 = 你 yí(咦)= 他/她/它 阿拉 = 我们/我的 yí(咦)拉 = 他们 ná (拿) = 你们 jiē guēn = 厉害 个 = 的 mǐ kōng= 脸 覅= 不要 jīng zhāo= 今天 敏 zhāo= 明天 戆大 = 傻瓜 白痴 齁=胸闷 齁煞脱了 = 胸闷死了 jiāo关 = 很多,非常 u ei = 不 娘娘= 姑姑 册那= 操 啥么事 = 什么 拆(cā)屙 = 拉大便 拆(cā)斯 = 小便 拆烂屙(cā) = 原意拉稀,现多用于做事不认真,做得乱七八糟 拆泡斯(cā) = 小个便 老卵 = 牛(强) léi sēi= 行 (sēi 分s ei) 人= 人 寿缺西 = 傻瓜 好bei相= 好玩 sēi意 = 爽、过瘾 弗来三 = 不能够,不行 看野眼 = 注意力不集中,到处乱看, to look around without focus 妗格格 = 自以为是 打相打 = 打架 别苗头/轧苗头 = 比高低 贼骨头 = 贼,小偷 弄怂 = 戏弄;Tease 寿头 = 傻瓜,低能,fool, dump 猜咚哩猜 = 石头剪子布 日昏 = 昏头,搞不清是非 野豁豁 = 比喻说话夸张 淘糨糊 = 捣乱,to mess with 毛估估 = 粗略的算一下 豁翎子 = 暗示 老邦瓜 = 不再年轻的男人、中年男人,老头 笃悠悠 = 悠闲的,安稳而轻松 打桩模子 = 站在街边做黑市交易的人 死弗临盆= 死不认错。比喻顽固 毛毛雨 = 小意思 开洋 = 虾米 烂污三鲜汤 = 乱七八糟地,马马虎虎地 瞎七搭八 = 胡说八道 撬边模子 = 拖儿 刮三 = 奇怪(不是很贴切) 巴子 = 乡下人 夜到/夜里向 = 晚上 早浪向/早浪头 = 早上 桩 = 件 转去 = 回去 一眼眼 = 一点儿 花脚头 = 费力 拿拉许 = 拿着 便当来死 = 容易得很 弗敢 = 不敢 啥闲话 = 什么话 投五投六 = 心急慌张 回转 = 返回 急吼吼 = 急匆匆 奔 = 跑 汗溚溚渧 = 汗直流 常久勿见 = 好久不见 开房间 = 订房间 勿灵 = 不好 老 = 很 免脱 = 免掉 一般来死 = 很一般 下个号头 = 下个月 一记头 = 一下子 个能 = 这样吧 促掐 = 恶毒 瘪荡 = 凹陷的地方 吃耳光 = 打耳光 脱头落襻 = 丢三落四 戆头戆脑 = 傻头傻脑 嚡里搭 = 哪里 垃圾瘪三 = 捡垃圾的 污连头 = 大便 弗要面孔=不要脸 活狲 = 猴子、多形容多动调皮的小孩 个
上海方言源于苏沪两地俗语,在我国区域方言中属吴语范围。随着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内外交往中心,上海方言逐步成为吴语方言的代表语。它既受到全国各地方言及外来语的影响,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词汇,丰富和发展了自身;同时,也有不少词汇被普通话所吸收而走向全国。这一趋势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上海方言今天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方言之一,不能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年,上海属松江府所辖。其时,上海话如同现在的浦东及松江一带方言。开埠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上海方言在与外界的交往中不断发展、变化。其中,以受苏州方言与宁波方言的影响为最大,其次还有广东、福建方言的影响。如“阿拉”、“小鬼”(音 jü)头”、“邪气’”等,便来自宁波方言;“阿是”、“阿曾”、“勿来讪”等等来自于苏州方言;“木佬佬”、“下作”等,则是来自于杭州方言,等等。这些词汇的出现,一方面使上海方言不断得以丰富,另一方面,也使上海方言显得相当“混杂”。往往是同一种东西有许多种不同的叫法,同一个意思,也有不同的表达。如北方话中的“饼子”,在上海方言中便有“大饼”“面饼”。“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2晶饼”、“羌饼”;又如,同样说“死”,有的称“弹老三”,有的为“翘辫子”,有的说“一脚去”,亦有称“上西天”、“上西宝兴路”;再如,同样说“很”,上海方言中就有“交关”、“邪气”、“穷”。“老”、“赫”等几种表达方式。
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上海方言中有不少词汇为泊来品。如“水门汀”、“派司”、“克罗米”等等。其中有许多词汇由外来语演变为沪语又流向全国,像形容钞票多的“麦克麦克”等词。至今,这些直接引进的词汇仍是沪城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上海方言的变迁和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这反映了语言对城市的社会化进程的依附关系。有不少词汇往往只在某一年龄层的人中使用;老年人中流行的方言,不为壮年人所关注;壮年人中流行的方言,又不屑为具有新派色彩的青年人所一顾。方言的演变几乎代代人都有更新。如“很”字,上海的老年人往往多用“邪气”、“交关”等,而青年人则较多使用“老”、“赫”等词语。至于“大兴”、“憨脱”、“一张分”、“毛毛雨”、“持勿清”、“博一记”、“从山上下来的”。“扎台型”等词汇,都是青年人创造出来的。诸如此类的方言,几乎层出不穷。
一 生活、生产用语
如同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样,上海方言在衣、食、住、行方面同样有其鲜明的特点。
穿着类 上海人习惯地把衣服称为衣裳,穿衣服谓之“着(音:扎)衣裳”或“穿衣裳”。老年人中也有将衣服称作“布衫”的,但现在已极少听见。对各种款式的衣服称呼,与北方话大同小异,只是读、发音不同。但也有不同名称者,如上海方言中将长裤称为“长脚裤”,短裤称为“短脚裤”;有的还在名称之后加个“头”字,如被子称“被头”,手绢称“绢头”,布称“市头”等。洗衣服称作“汰(音大)衣裳”,如汰裤子,沈衬衫等。
饮食类 上海方言“吃”的概念,要比普通话“吃”的含义宽泛,往往把喝也一律称作吃,如喝茶、喝酒、喝牛奶等,均称为吃菜、吃酒、吃牛奶等。上海方言中的“吃饭”,除了广义的意义外,更多地是狭义地专指吃大米饭,以区别于吃面食。稀饭在当地谓之粥,喝稀饭就称为吃粥。菜肴在上海方言中被称作小菜,因此,菜场也称作小菜场。当地人见面还往往会问:“今天吃啥小菜?”与做饭相联系的灶,上海人称作灶头。锅子则称作镬子,如:铁锅即称作“铁镬子”,钢精祸称作钢盅锅子。
民居类 上海人称家为屋里,常常说:“我屋里如何如何”,“我屋里住在某处”等。在老式石库门房子中,接待客人的处所一般称作客堂,两旁的房间称厢房,房间内的过道则称为穿堂。在上海方言中,楼梯称作扶梯,直至今日在公寓住宅楼中仍沿用此称。用具类 上海人称家具为家生,称东西为么事,常常听到上海人说:“这套家生不错”、“你买啥么事?”等等。桌子称之为台子,如“吃饭台子”、“方台子”、“圆台子”等。方凳谓之首排凳。称柜子为橱,如碗柜称碗盏橱,大立柜称大柜,五斗柜称五斗橱。搬家谓之搬场。
生产类 干体力活,家务活称为做生活。经商谓之作生意。对职业,旧时一般称“饭碗”,亦称作事体,如人们谈起彼此职业时常问:“侬勒啥地方作事体?”“侬勒啥地方发财?”等。失业,在上海称为“敲脱(掉)饭碗”。买与卖,上海人读音相同,均发“ed”音,只不过表示卖的意思时,往往在“卖”之后加上一个“脱”字,即“卖脱”。表示货物便宜的意思称为“口强”,在上海街头经常可以见到生意人在货物旁边插一写有“口强”字的牌子,或者高喊“这种货色顶顶口强了!”
二 交往用语
上海方言中的交往用语,很难从字面上琢磨,有些用语的准确意思甚至很难用其他语言表达。
相互来往上海方言,不论是正式谈话还是闲聊闲扯,都称作“讲闲话”。对信口开河的话则称作瞎三话四。把张冠李戴的话称作瞎八搭八。对故作姿态的言行称作“象煞有介事”。对不负责任而把事情办糟称“拆烂污”。对故意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称作“搭架子”。对故意找他人差错的做法谓之“扳错头”。对调弄他人引为己乐的称作“寻开心”。对讨便宜的行为称作“塌便宜”或“揩油”。发怒称为“光火”。丢面子谓之“坍台”。故意拆台称作“拆棚脚”。
评价用语对处事精明者称其为“老门槛”。出类拔萃者谓之“大好佬”(有时也含讥讽之意)。无能者谓之“鸭无卵”、“死蟹”。“鸭吃死”等。傻瓜称为“憨大”。“寿头”、“阿木令”。对遇事受骗而又毫无察觉者称为“洋盘”。对不知好意,不识始举者称为“十三点”,“蜡烛”。对那些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精通者称“三脚猫”。对无正当社会职业,地位低下而游手好闲的人称之为“瘪三”。对有本事或干练泼辣的人称作“脚色”。全部、所有,在上海方言中称“一塌括”、“夯劫朗当”。形容可怕可恶之物称为“墨腾赤黑”。形容忙得不可开交称为“六乱三千”。形容理不清头绪为“七荤八素”。多用字 上海交往俗语中,有些字使用频率甚高,且能起到十分独特的作用。例如“吃”字便是如此。它的引伸意义很广。敢于碰硬谓之“吃硬”;被对方压倒谓之“吃瘪”;碰到十分棘手难处的事情称为“吃酸”;被迫接受对方的条件称作“吃进”;两头受气称“吃夹档”;受上司或长辈训斥称为“吃排头”;对没有把握的事称“吃勿准”;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谓之“吃花功”;讨人喜欢称“吃得开”,反之,不受欢迎称“吃勿开”;受责打谓之“吃生活”;受损失称“吃区”;司机开车时遇见红灯称‘吃红灯”;生活贫困,饥肠辘辘称“吃西北风”;遇到困难,对付不了称“吃勿消”;看中人的外貌称“吃卖相”;坐牢谓之“吃官司”;喜欢听奉承话谓之“吃马屁”;学习成绩得了一百分谓之“吃一百分”;所担负的责任艰巨称“吃重”;摸清情况称“吃准”;调戏、戏弄妇女称“吃豆腐”。
又如老、大、小等字,使用范围也很广。如对卖老资格者的举止称为“老三老四”;对非常在行的人称为“老刮采”;对知识浅薄却又自我卖弄者称为“老茄茄”;对老而奸滑的女人称为“老蟹”;对年纪较大的男子贬称为“老甲鱼”。对大人物称为“大好佬”;对冒牌货称为“大兴”;对为人处事豁达称为“大路”(亦称上路)。对平民百姓称为“小八腊子”;对无地位的人称为“小三子”,对纨绔弟子称为“小开”;自得其乐称为“小乐胃”;对小规模从事不正当活动行为称“小异异”或“小来来”。
在上海方言中,还有一些使用很广的数字、方位词,均被赋予了独特的涵义。如“一脚去”既指全部成交买卖,也可以指人去世。“一利两响”,指办事干脆利索。“三脚猫”指对什么事都略知一二但又不精通的人。“三吓头”指办事只靠头几下猛劲”;‘猎头三”。“弹老三”则都是对人的贬称、蔑称,前者骂人为畜牲,后者则咒人死去。“五斤喝六斤”指人非常凶狠、霸道。“逗五逗六”则指人慌慌张张,瞎忙一气。“搞七念三”,指胡乱折腾把事情搞糟。“七招人搭”指人信口雌黄或乱搞关系。至于方位词,在上海用得最广的大概要称“上只角”、“下只角”了,前者指居住条件较好的地区,后者指较差的地区,由此再引申到出身,上只角、下只角甚至变成了一个人有无教养的代名词了。
三 称谓用语
人称代词 上海人称我为“俄”;我们则称“阿拉”或“俄伲”。你称“侬”;你们称“作傩”。他称为伊,他(她)们则称伊拉。谁这个代词,当地称之为啥人。
称谓对母亲,过去称姆妈,现在青少年则呼妈妈,但中年以上人仍习惯称姆妈。至于父亲的称谓则较复杂,有的称父为爹爹,有的称之为爷爷,甚至沿用至今,但较多的是称父亲为阿爸。
祖父,一般称公公、阿公,也有称老爹的。对祖母,多称阿婆。阿奶,也有称亲妈的。对曾祖父母,则不分性别,统称太太、老太太。
沪俗,哥哥、姐姐称阿哥、阿姐,现在,青少年多呼哥哥、姐姐。对嫂子,多称嫂嫂、阿嫂。对姐夫,有称姐夫的,较多的称阿哥。
同族人中,父之兄长称伯伯,父之弟称爷叔、叔叔,对他们的配偶则称婶娘,当地土语中也有称其为妈妈的。对父之姐称为大大(音杜),父之妹称为娘娘,对她们的配偶均称姑夫。
亲戚中,对母之父称外公,母之母称外婆。母之兄弟统称娘舅,其配偶均称舅妈。母之姐妹称娘姨、姨妈,其配偶称姨夫。
对堂哥、堂姐,一般都称阿哥、阿姐,对表哥、表姐则称表阿哥、表阿姐。
另外,上海人称继父、继母为晚爷、晚娘(晚音ed)。上海有过继、过房的习俗,对过房认的父母,一般都称为过房爷、过房娘。
至于对社会上各类人员的称呼,一般都以其身份、年龄、职业的不同而称谓。现在,大多数场合对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称老板。旧时,对身份较高者统称为先生。对工人、匠人通称师傅。时至今日,师傅的称谓仍广泛使用。
对老年男子,一般多称老伯伯,老年女子则称为老妈妈。由于此类称呼含有尊敬之意,因此,在沪城如遇不相识老者帮忙,老伯伯、老妈妈之称呼是少不了的。对中年妇女可称阿姨,对小伙子、小姑娘则称小兄弟、小妹妹。
在指代称谓中,如果是泛指,如男人们的事,可称作男人家,泛指女性则有女人家之称,泛指年轻姑娘时有姑娘家、丫头家之称。
在背后谈论时,丈夫多称妻子为我老婆、我屋里厢;妻子则称丈夫为我男人,也有称阿拉老公者。父母称儿子为阿拉伲子,称女儿为阿拉囡唔。儿媳称婆婆为阿拉婆阿妈。称小叔子为阿拉阿叔,尚未定准的女婿称“毛脚女婿”。
沪城人称店员为“站柜台的”,称学徒为“学生意的”,对在商店。洋行中跑外收帐者称之为“跑街”。对有地位者,一般称“先生”,女士则按年龄或称“小姐”,或称“太太”。五十年代后,老板、先生、太太、小姐一类称谓已极少见,只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及私营个体经济的出现,这些称谓才又多了起来。
四 方言收集
小囡:小孩。阿里一位:哪一位。老门槛:精通某事物者。老居三:对某一事物不明言而听者领会。脚碰脚:不相上下。忒做人家:太节约。顶真:认真。不作兴:不能这样。作兴来,作兴不来:也许来,也许不来。发噱:滑稽有趣。苦脑子:可怜。哭出乌拉笑嘻嘻:哭笑不得,一付尴尬相。魂陶陶:被人捧得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哇里哇拉:说话嗓门很大。额骨头高:运气好。拎不清:搞不懂。有数:你知我知。吃区:吃亏。看好看:看热闹。拍胸部:一口答应。匆来事:不行。老好:很好。老早:很早。好白相:好玩。打棚:开玩笑取乐。不搭界:不相干。有几化:有多少。夯白郎当:完全包括在内。无啥啥:什么都没有。勿要拉倒:不要就算了。看豁边:看错了。交关崭:很好,又称“邪气灵光”。斜斜好:顶顶好。煞薄:厉害。结棍:同煞薄,又指人健壮有力。一眼眼:很少。一歇歇:一会儿。闹猛:热闹。毕挺:衣衫烫得很整齐。汰浴、忽浴:洗澡。这个礼拜:这个星期。上半日:上午。下半日:下午。日脚:日子。一天世界:乱七八糟到处都是。扦头皮:捅“伤疤”,老是把一个人的错误挂在嘴上说。推板:差劲,不好。不灵光:不好,不如人意。搭浆:对应尽的责任不尽力而把事办坏。勿来讪:不行,不可以。呀呀糊:糊里糊涂,随随便便。坍台:丢面子。热昏:头脑发昏,办事无理智。掼大派头:摆大架势。犟头白脑:脾气犟,不听劝告。老茄兮兮:老成,老练意。马里墨里:漆黑一团,搞不清底细。滴骨里圆:喻事圆满。假痴假呆:佯装糊涂。勿领市面:指言论或行动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连裆码子:同伙。野歪歪:说话,做事不着边际,胡来。悬空八只脚:意指相差很远,沾不上边。放侬一码:指饶恕对方,让他一步。的的刮刮:地地道道,实实在在。开大兴:说大话、空话而不能兑现。触壁脚:挑拔离间,说坏话。牵丝攀藤:办事拖拉。娘娘腔:男人说话办事不干脆,没有男子气派。豁令子:用眼色,动作或含蓄语言暗示别人。混腔势:混日子。摆噱头:开玩笑耍花招骗人。水门汀:水泥。水江:蒸汽。司必灵锁:弹簧锁。油汀:加热成气的油,勿三勿四:贬语指不成大器,德行不好的人。老三老四:斥人语,指目无尊长,好摆老资格的人。来三:好、行。表示对事物的赞同。黄泥膀:寡妇招赘的后夫。趣:漂亮。兴:多。铲少:极快。着港:到手了。肉曲:不愿意。扎作:结实。生藤:有出息。弄送:恶作剧。勾勒:办事细致。拆员:出乱子。出松:走了。念傲:羡慕。海威:又多又大。污脱:浪费。勿生势:没出息。孟鳃头:话多很健谈。约三河:约模,很差。眼绷绷:眼睁睁。掰雀丝:找差子。吼筋霍跳:十分卖力。义糊夹糟:混杂不清。牵嘴板脸:办事无分寸。密皱益皱:很密很密。呆勃弄冲:迟纯。脱头落攀:没头没脑。勒煞吊死:扣得很紧。死活溜秋:死样怪气。
姓氏暗语:走肖子:赵。金戈子:钱。十八子:李。匡吉子:周。口天子:吴。十二麻子:王。马二先生:冯。耳东子:陈。弓长子:张。水王八:汪。未撇儿:朱。尾巴子:姚。人则一:俞。
五 歇后语
老虎胡须——摸一不得。刺毛虫一一惹不得。没干的生漆——碰不得。过了时的皇历:翻不得。六月里的扇子——借不得。佛爷的眼珠儿——动不得。老鼠跳在米筐里:巴不得。说了半天算是江猪——白蹄(白提)。脚趾头上挂铃当——走一步,响(想)一步。老虎大转身——没有脖(驳)儿。属梅花鹿角的——叉(差)儿到不少。打着灯笼扬麦子——照场(常)。老坟后头撑摆渡——祖船(传)。老太太的拐杖——扶(福)人。豆腐卤作菜——不用盐(言)。晌午朝南走——没有前(钱)影。后锅里的水——响(想)不开。三九的萝卜——冻(动)了心。你是枪换炮——响(想)头越发大了。一分钱买烧酒——怎么撩(了)。拆了棉花当大褂穿——没有里(理)。玉米棒子挟在腰里——不啃(肯)。猴儿拿剪子——瞎铰(搅)。黄浦江里插稻秧——青浦。铁塔换柄一新装(辛庄)。牙齿里出血——红(虹)口。篱子倒脱河浜里——横泾。一刀劈脱夜明珠——切(七)宝。桥头上撞破头——红(虹)桥。丝网捉鱼——加锭(嘉定)。丝瓜不摘——大长(场)。拍板一响——价(嘉)定。骡子析脚——骡踮(罗店)。甜塌饼破肚——漏糖(娄塘)。两亲家公碰头——男(南)汇。烂船不补——舟破(周浦)。代人照电筒——送光(松江)。三斗米做粢饭——大团。额角头上摆跳板——头桥。菜苋不摘——心长(场)。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海关的钟声——远近闻鸣(名)。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大世界”里照哈哈镜——面目全非。崇明的蟹——嘴上讲讲。墙根头绣花——戳壁脚。黄狗插角——装胡羊(装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