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636f70797a686964616f333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1.在一条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道: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第三家做衣服,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第三个裁缝的牌子上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2. 织女 天衣无缝 :“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32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出处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退避三舍: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8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上屋抽梯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自传于孙膑一人。 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 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笑里藏刀 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假痴不癫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第四: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第五: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
探囊取物 张冠李戴 两袖清风 衣冠楚楚 西装革履 隔靴搔痒 长袖善舞穿红戴绿裹粮坐甲衽革枕戈解兵释甲解甲投戈丢盔卸甲解甲休士解衣卸甲倒戈卸甲躬擐甲胄被甲执兵被甲枕戈枕戈寝甲槊血满袖积甲山齐按甲寝兵按甲休兵被坚执锐鞍不离马,甲不离身卷甲束兵卷甲倍道卷甲衔枚卷甲韬戈坏裳为袴 短衣匹马 奋袂而起(奋袂攘襟)投袂而起 蒙袂辑屦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拂袖而归披发入山 毁冠裂裳 绝裾而去(温生绝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头散发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齿 袖中挥拳 戴鸡佩豚 被发拊膺 被发徒跣 泣下沾襟 血泪盈襟秋扇见捐(秋扇纨捐) 作嫁衣裳 怒发冲冠 弹冠相庆 弹冠振衣 弹冠结绶 屣履造门 撏毛捣鬓 擢发抽肠 汗流洽衣 满袖春风 弃若敝屣 同袍同泽 无衣之赋 涅而不缁 前襟后裾 乘车戴笠 缟纻之交 布衣之交 绨袍之义 总角之交 披襟解带 束发封帛 斑衣戏彩(老莱娱亲) 遗簪坠屦 披裘负薪 神武挂冠 屐齿之折 衣锦褧衣 尺布斗粟 怀瑾握瑜 濯缨洗耳 濯缨濯足 濯缨沧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挂冠归去蕙心纨质 两袖清风摆袖却金 素丝羔羊 分钗断带破镜重圆(分鞋破镜) 破镜分钗断钗重合 一衣带水 广袖高髻、峨冠博带 古代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俗称"琵琶袖"。腰间用宽阔的丝绸织带系束。古时称袖身为"袂",称袖口为"去",成语"张袂成阴"、"接袂成帷"等即是对这种宽衣大袖的形容。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男人为了固发,不得不戴较高的冠帽,因此"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正是当时男子装束的真实写照。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高官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6幅巾包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即为一例。幅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后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于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木+虏)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一脉相承。因此紫袍玉带"便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