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霓裳:霓,虹的一种。
出自《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译文:青色的云衣,白色的霓裳,弯起长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1弓射天狼。
2、红裳:本意指红色衣裳,借指美女。
出自《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酒至半酣,一红裳女子满斟大觥,送与十八姨。”
译文:酒喝到半醉,一美女倒满一大杯,送与十八姨。
3、白裳:白色的下裳。
出自《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
译文:有万人的方阵,都穿白色的下裳。
4、垂裳:指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出自汉王充 《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
译文:帝王无为而治,垂拱无为也。
5、衣裳楚楚: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译文:蜉蝣的羽翼,整齐漂亮。
6、作嫁衣裳
解释: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
出处:唐 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7、水佩风裳
解释: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出处:语出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
译文:飘飘清风是她的衣衫,咚咚流水是她的玉佩。
扩展资料:
裳是一个汉字,读作cháng/shang,本义是指(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是指男女穿着的下衣。通常指代“衣服”,《楚辞·离骚》有记载。
裳 字从尚从衣,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开”。“尚”与“衣”联合起来表示“展开的(下)衣”、“衣摆”。本义:(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男女穿着的下衣。
1、裳即是裙。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
2.裳或作“常”,字从尚从巾,尚亦声。“尚”与“巾”联合起来表示“敞开的布巾”,即“裙”。
霓裳、百云裳、罗裳、褰裳、红裳、下裳、风裳、裳裳、白裳、蹇裳、裳衣、玄裳、冠裳、轩裳、帏裳、虹裳、素裳、袿裳、垂裳、荷裳、衾裳、甲裳、断裳、裳服、缨裳、公裳、韦裳、熏裳、斑裳、衽裳、褧裳、裂裳、客裳、圭裳、雾裳、繐裳、鞠裳、抠裳、蜺度裳、倒裳
1、霓裳
【拼音】知[ ní cháng ]
【解释】就是《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2、云裳
【拼音】[ yún cháng ]
【解释道】仙人的衣服。仙人以云为衣,故称。
3、罗裳
【拼音】[ luó cháng ]
【解释】犹罗裙。
【出处】宋·李清照 《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版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4、褰裳
【拼音权】[ qiān cháng ]
【解释】撩起下裳。
5、红裳
【拼音】[ hóng shang ]
【解释】一是红色衣裳;二是借指美女。
6、下裳
【拼音】[ xià cháng ]
【解释】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1、霓裳[ní cháng]
就是《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2、荷裳[hé cháng]
用荷叶做衣服,示其人之高洁zhidao。语本《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雧芙蓉以为裳。”南朝宋傅亮《芙蓉赋》:“咏三闾版之披服,美兰佩而荷裳。”
3、帷裳[wéi cháng]
古代朝祭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
4、素裳[sù cháng]
白色下衣。古代凶丧之服。亦用于礼服。
5、断裳[duàn cháng]
截断裳衣。取其便于行事。典出《汉书·盖宽饶传》:“宽饶 初拜为司马,权未出殿门,断其襌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问之,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
霓裳、冠裳、轩裳、公裳、龙裳、
衽裳、蜺裳、罗裳、抠裳、衮裳、
下裳、黼百裳、风裳、荷裳、蹇度裳、
断裳、裳帷、袿裳、衾裳、熏裳、
风裳、客裳、衰裳、
垂裳而治、綀裳竹笥、玄裳缟衣、
衣裳格子、鸿衣羽裳、毁知冠裂裳、颠倒衣裳、
倒裳索领、衣裳之会、拱手垂裳、掎裳连襼、
裂裳裹膝、水佩道风裳、褰裳躩步、裂裳衣疮、
衣裳楚楚、坏裳为裤、渐车帷裳、作嫁衣裳、衣裳槅子
褰裳,内红裳、斑裳、黻裳、甲裳容、
鞠裳、白裳、褧裳、虹裳、
倒裳、裳服、韦裳、帏裳